可视化人流吸引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5052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可视化人流吸引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视化人流吸引管。它解决了现有吸引管密封性差等问题。包括中空的吸引管体,在吸引管体的前端设有摄像头组件,在吸引管体的后端固设有手柄,手柄内设有具有接口的电路板,摄像头组件上连接有引出线,该引出线后端与电路板相连,手柄包括相互扣合的两个半体,在每个半体内侧分别设有隔板且当两个半体扣合时两块隔板拼合从而将手柄内部分隔成管体定位通道和电路板安装腔,管体定位通道前端内侧和吸引管体外侧之间设有密封结构。本可视化人流吸引管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密封性好,血液等液体不易回流进入手柄,电路板不易短路,吸引管体固定牢固,稳定性强。
【专利说明】可视化人流吸引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视化人流吸引管。

【背景技术】
[0002]常见的人流吸引管多为一简单的金属中空管,顶端侧部开一吸引口,末端外接橡皮管、负压瓶,此种人流管多为是盲吸操作,即在手术过程中无法观察到子宫内的具体情况,因此只能凭借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完成对宫腔组织的吸引过程。这种操作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不仅导致受术者创伤面积大和增加痛苦,而且存在容易引起感染和/或并发症之虞;这种操作还存在吸引手术的不彻底隐患,进而引发大出血现象,并且需等待胚胎生长至合理大小即得以由医生通过吸引管触碰胚胎的手感明显后才进行吸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术者的焦虑心理压力和延长了痛苦时间。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改进的微距可视内窥管[申请号:200820135633],其包括一头部组件,该头部组件包括一固定件和一透明罩,透明罩的前端呈半球形,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和透明罩的开口端密封扣合,该固定件的前端及透明罩内,密封防水设有一 CMOS模组,该模组前部的感光区域封装有一镜头,该镜头朝向所述的透明罩,其距离所述透明罩外侧面2?5.5mm。
[0004]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人流吸引管无法在可视情况下操作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存在着:密封效果差,操作时血液等液体易回流进入电路板造成电路板短路,吸引管体固定不够牢固,稳定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密封性好,血液等液体不易回流导致电路板短路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可视化人流吸引管,包括中空的吸引管体,在吸引管体的前端设有摄像头组件,在吸引管体的后端固设有手柄,所述的手柄内设有具有接口的电路板,所述的摄像头组件上连接有穿设在吸引管体内的引出线,该引出线后端自吸引管体侧部穿出并与所述电路板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包括相互扣合的两个半体,在每个半体内侧分别设有轴向延伸的隔板且当两个半体扣合时两块隔板拼合从而将手柄内部分隔成管体定位通道和电路板安装腔,所述的吸引管体设置在管体定位通道内且后端延伸至手柄外,所述的管体定位通道前端内侧和吸引管体外侧之间设有密封结构。该结构中,两个半体相互扣合从而将吸引管体固定,密封结构使得本吸引管密封性好,血液等液体不易进入手柄内,电路板不易发生短路现象。
[0007]在上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中,所述的吸引管体内设有轴向贯穿整个吸引管体且相互独立的过线腔与吸引腔,所述的引出线穿设在过线腔中,在吸引管体侧部设有轴向分布且分别与过线腔贯通的第一弧形孔与第二弧形孔,所述的引出线自第一弧形孔穿出,在隔板上设有插于第一弧形孔一端的定位脚和嵌于第二弧形孔中的弧形凸部。显然,定位脚与第一弧形孔相互配合以及弧形凸部与第二弧形孔相互配合使得吸引管体固定牢固,另夕卜,半体上分别设有位于定位脚端部且呈弧形的卡接板,所述的卡接板相互对应设置且所述的引出线卡接在卡接板之间。
[0008]在上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中,所述的密封结构设置在第一弧形孔与第二弧形孔的一侧,所述的吸引管体内且位于第一弧形孔与第二弧形孔的另一侧设有能将过线腔端部封堵的密封胶体。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效果。
[0009]在上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中,所述的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吸引管体与管体定位通道之间且通过轴向定位结构套于吸引管体上的密封圈。
[0010]在上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中,所述的轴向定位结构包括周向设置在管体定位通道内的环形凹槽,所述的密封圈卡接设置在环形凹槽内。即密封圈设置在环形凹槽内且外侧被吸引管体压紧。
[0011]在上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中,所述的吸引管体一端固定有具有与过线腔相连通的安装腔的吸引头,所述的吸引头侧部设有与吸引腔相连通的吸引孔,所述的吸引头内倾斜设有呈倒U形的安装架,所述的安装架一侧设有安装孔,所述的摄像头组件一端插于安装孔内且另一端与安装架的另一侧相互抵靠。使得摄像头组件固定牢固。
[0012]在上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中,两个半体之间设有若干分别位于电路板上方和下方的定位凸起,所述的电路板卡接设置在定位凸起之间,在电路板安装腔内设有供电路板的接口插入的接口座,所述的电路板两侧分别设有定位缺口,且所述的半体上设有与定位缺口相对应的线路卡板。该结构使得电路板能被牢固地固定在手柄内,不易产生晃动。
[0013]在上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中,所述的吸引管体端部弯折形成安装管体,所述的吸引头设置在安装管体的端部且所述的安装管体与吸引头连为一体式结构。
[0014]在上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中,所述的吸引管体与安装管体形成夹角,且所述的夹角的大小为165° -175°。优选地,这里的夹角大小为170°。
[0015]在上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中,所述的吸引管体端部套设有接头安装管,且所述的接头安装管自与吸引管体末端相连的一端的直径至另一端的直径逐渐变大。使得吸引管体与负压设备连接牢固,不易产生漏气现象。
[0016]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可视化人流吸引管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密封性好,血液等液体不易回流进入手柄,电路板不易短路,吸引管体固定牢固,稳定性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局部爆炸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吸引管体1、过线腔11、吸引腔12、第一弧形孔13、第二弧形孔14、定位脚15、弧形凸部16、密封胶体17、密封圈18、环形凹槽19、摄像头组件2、手柄3、半体31、定位凸起311、线路卡板312、隔板32、管体定位通道33、电路板安装腔34、电路板4、定位缺口41、引出线5、吸引头6、安装腔61、吸引孔62、安装架63、安装孔631、接口座7、安装管体8、接头安装管9、夹角α。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2]如图1-3所示,本可视化人流吸引管,包括中空的吸引管体1,在吸引管体I的前端设有摄像头组件2,在吸引管体I的后端固设有手柄3,手柄3内设有具有接口的电路板4,摄像头组件2上连接有穿设在吸引管体I内的引出线5,该引出线5后端自吸引管体I侧部穿出并与所述电路板4相连,其特征在于,手柄3包括相互扣合的两个半体31,在每个半体31内侧分别设有轴向延伸的隔板32且当两个半体31扣合时两块隔板32拼合从而将手柄3内部分隔成管体定位通道33和电路板安装腔34,吸引管体I设置在管体定位通道33内且后端延伸至手柄3外,管体定位通道33前端内侧和吸引管体I外侧之间设有密封结构,该结构中,两个半体31相互扣合从而将吸引管体I固定,密封结构使得本吸引管密封性好,血液等液体不易进入手柄3内,电路板4不易发生短路现象。
[0023]作为优选,这里的吸引管体I内设有轴向贯穿整个吸引管体I且相互独立的过线腔11与吸引腔12,引出线5穿设在过线腔11中,在吸引管体I侧部设有轴向分布且分别与过线腔11贯通的第一弧形孔13与第二弧形孔14,引出线5自第一弧形孔13穿出,在隔板32上设有插于第一弧形孔13 —端的定位脚15和嵌于第二弧形孔14中的弧形凸部16,显然,定位脚15与第一弧形孔13相互配合以及弧形凸部16与第二弧形孔14相互配合使得吸引管体I固定牢固,另外,半体31上分别设有位于定位脚15端部且呈弧形的卡接板,卡接板相互对应设置且所述的引出线5卡接在卡接板之间。
[0024]为了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效果,密封结构设置在第一弧形孔13与第二弧形孔14的一侧,吸引管体I内且位于第一弧形孔13与第二弧形孔14的另一侧设有能将过线腔11端部封堵的密封胶体17。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吸引管体I与管体定位通道33之间且通过轴向定位结构套于吸引管体I上的密封圈18。轴向定位结构包括周向设置在管体定位通道33内的环形凹槽19,密封圈18卡接设置在环形凹槽19内,即密封圈18设置在环形凹槽19内且外侧被吸引管体I压紧。
[0025]进一步地,吸引管体I 一端固定有具有与过线腔11相连通的安装腔61的吸引头6,吸引头6侧部设有与吸引腔12相连通的吸引孔62,吸引头6内倾斜设有呈倒U形的安装架63,安装架63 —侧设有安装孔631,摄像头组件2 —端插于安装孔631内且另一端与安装架63的另一侧相互抵靠,使得摄像头组件2固定牢固。两个半体31之间设有若干分别位于电路板4上方和下方的定位凸起311,电路板4卡接设置在定位凸起311之间,在电路板安装腔34内设有供电路板4的接口插入的接口座7,电路板4两侧分别设有定位缺口41,且半体31上设有与定位缺口 41相对应的线路卡板312,该结构使得电路板4能被牢固地固定在手柄3内,不易产生晃动。
[0026]另外,吸引管体I端部弯折形成安装管体8,吸引头6设置在安装管体8的端部且安装管体8与吸引头6连为一体式结构。吸引管体I与安装管体8形成夹角α,且夹角α的大小为165° -175°,优选地,这里的夹角α大小为170°。吸引管体I端部套设有接头安装管9,且接头安装管9自与吸引管体I末端相连的一端的直径至另一端的直径逐渐变大,使得吸引管体I与负压设备连接牢固,不易产生漏气现象。
[0027]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28]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吸引管体1、过线腔11、吸引腔12、第一弧形孔13、第二弧形孔14、定位脚15、弧形凸部16、密封胶体17、密封圈18、环形凹槽19、摄像头组件2、手柄
3、半体31、定位凸起311、线路卡板312、隔板32、管体定位通道33、电路板安装腔34、电路板4、定位缺口 41、引出线5、吸引头6、安装腔61、吸引孔62、安装架63、安装孔631、接口座7、安装管体8、接头安装管9、夹角α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可视化人流吸引管,包括中空的吸引管体(I),在吸引管体(I)的前端设有摄像头组件(2),在吸引管体(I)的后端固设有手柄(3),所述的手柄(3)内设有具有接口的电路板(4),所述的摄像头组件(2)上连接有穿设在吸引管体(I)内的引出线(5),该引出线(5)后端自吸引管体(I)侧部穿出并与所述电路板(4)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3)包括相互扣合的两个半体(31),在每个半体(31)内侧分别设有轴向延伸的隔板(32)且当两个半体(31)扣合时两块隔板(32)拼合从而将手柄(3)内部分隔成管体定位通道(33)和电路板安装腔(34),所述的吸引管体(I)设置在管体定位通道(33)内且后端延伸至手柄(3)夕卜,所述的管体定位通道(33)前端内侧和吸引管体(I)外侧之间设有密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引管体(I)内设有轴向贯穿整个吸引管体⑴且相互独立的过线腔(11)与吸引腔(12),所述的引出线(5)穿设在过线腔(11)中,在吸引管体(I)侧部设有轴向分布且分别与过线腔(11)贯通的第一弧形孔(13)与第二弧形孔(14),所述的引出线(5)自第一弧形孔(13)穿出,在隔板(32)上设有插于第一弧形孔(13) —端的定位脚(15)和嵌于第二弧形孔(14)中的弧形凸部(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结构设置在第一弧形孔(13)与第二弧形孔(14)的一侧,所述的吸引管体(I)内且位于第一弧形孔(13)与第二弧形孔(14)的另一侧设有能将过线腔(11)端部封堵的密封胶体(17)。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吸引管体(I)与管体定位通道(33)之间且通过轴向定位结构套于吸引管体(I)上的密封圈(1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向定位结构包括周向设置在管体定位通道(33)内的环形凹槽(19),所述的密封圈(18)卡接设置在环形凹槽(19)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引管体(I)一端固定有具有与过线腔(11)相连通的安装腔(61)的吸引头(6),所述的吸引头(6)侧部设有与吸引腔(12)相连通的吸引孔(62),所述的吸引头(6)内倾斜设有呈倒U形的安装架(63),所述的安装架(63) —侧设有安装孔(631),所述的摄像头组件(2) —端插于安装孔(631)内且另一端与安装架(63)的另一侧相互抵靠。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其特征在于,两个半体(31)之间设有若干分别位于电路板(4)上方和下方的定位凸起(311),所述的电路板(4)卡接设置在定位凸起(311)之间,在电路板安装腔(34)内设有供电路板⑷的接口插入的接口座(7),所述的电路板(4)两侧分别设有定位缺口(41),且所述的半体(31)上设有与定位缺口(41)相对应的线路卡板(31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引管体(I)端部弯折形成安装管体(8),所述的吸引头(6)设置在安装管体(8)的端部且所述的安装管体(8)与吸引头(6)连为一体式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引管体(I)与安装管体⑶形成夹角U),且所述的夹角(α)的大小为165° -17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视化人流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引管体(I)端部套设有接头安装管(9),且所述的接头安装管(9)自与吸引管体(I)末端相连的一端的直径至另一端的直径逐渐变大。
【文档编号】A61B17/42GK203935257SQ201420226921
【公开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4日
【发明者】郎景和, 张震宇, 王晓晔, 钟伟 申请人:钟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