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灸疗热磁灸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1137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深度灸疗热磁灸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以红外线为治疗方法的热磁灸贴,属于一种医疗用品。基层,能够使氧气透过,用于与发热层组合形成恒温发热灸贴主体;发热层,设置在基层一侧,用于与基层透过的氧气反应后产生热量,为磁疗层供热;所述磁疗层包括陶瓷层、第二空腔和磁疗块;陶瓷层,用于与所述隔离层组合形成第二空腔,所述陶瓷层远离基层侧与人身体接触;第二空腔,用于存放磁疗块;磁疗块,设置在第二空腔内,用于利用磁场对人体治疗。本灸贴通过发热层经过20分钟的氧化结合后产生热量,陶瓷层中的陶瓷浮泡接收到热能后,激发产生大量的4.0um~14um的远红外线,将热能导入组织深部3cm~5cm穴位,致深部引起辐射热能,产生温热效应,达到热灸效果。
【专利说明】
深度灸疗热磁灸贴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品,特别是一种以红外线为治疗方法的热磁灸贴。

【背景技术】
[0002]热灸疗法历史源远流长,灸法最早见于《内经》中《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国传统的热疗方法即“艾灸”。现代研究实验证明,古人使用“艾条”热灸,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艾绒燃烧时恒温释放大量热能,并产生光热辐射。艾灸的辐射光谱,波峰在3.5um,光谱靠近近红外,以远红外为主。临床研究发现,光的非热效应是艾灸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艾灸与穴位红外、远红外共振辐射是其发挥疗效的基础。
[0003]目前研究表明,远红外线的有效穿透深度为0.05_ —1_,仅达皮肤表皮的浅层,但它却可以在深部组织产生温热效果,其原因就在于远红外线释出的波长大部分的能量都被浅层皮肤的组织分子以及水分子有效吸收,进而产生振动跃迁,而自低能阶(基态)跃迁到高能阶(激发态),随后以非辐射缓解的方式释出热,或伴随转动跃迁而导致摩擦产生热。医疗上的远红外线疗法以振动跃迁产热为主要作用机制,此温热效应可以达到人体血管扩张的效果,造成血流量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深度灸疗热磁灸贴,远红外线可以深入病灶,穿透皮肤表层,在皮肤表层下产生热量,解决现有技术中一般热灸贴不能将热能传递到皮下穴位,无灸疗效果或低效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深度灸疗热磁灸贴,其包括基层、发热层和磁疗层,
[0006]基层,能够使氧气透过,用于与发热层组合形成恒温发热灸贴主体;
[0007]发热层,设置在基层一侧,用于与基层透过的氧气反应后产生热量,为磁疗层供执.
[0008]所述磁疗层包括陶瓷层、第二空腔和磁疗块;
[0009]陶瓷层,用于与所述隔离层组合形成第二空腔,所述陶瓷层远离基层侧与人身体接触;
[0010]第二空腔,用于存放磁疗块;
[0011]磁疗块,设置在第二空腔内,用于利用磁场对人体治疗。
[0012]上述发热层包括隔氧层、第一空腔、自发热块,
[0013]隔氧层,用于与基层组合形成第一空腔,同时隔离氧气,所述隔氧层设置在基层中间位置,隔氧层面积小于基层;
[0014]第一空腔,用于存放自发热块;
[0015]自发热块,设置在第一空腔内,与基层透过的氧气反应,用于为磁疗层提供热量。
[0016]上述隔氧层为聚氯乙烯和聚丙烯热压成型。
[0017]上述陶瓷层为医用无纺布和陶瓷浮泡贴合形成。
[0018]上述陶瓷浮泡在无纺布上呈放射状均匀布置。
[0019]上述隔氧层边缘与基层热压合成型。
[0020]上述隔氧层与陶瓷层边缘压热合成型。
[0021]上述基层还设有胶层,所述胶层设置在基层上靠近发热层侧,所述胶层设置在发热层周围。
[0022]上述胶层为医用压敏胶。
[0023]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本灸贴通过发热层经过20分钟的氧化结合后产生热量,陶瓷层中的陶瓷浮泡接收到热能后,激发产生大量的4.0um?14um的远红外线,远红外线具有能量跃迁特性,将热能导入组织深部3cm?5cm穴位,致深部引起非辐射热能,产生温热效应,达到热灸效果。
[0024]发热层温度升到预设的温度后,可维持6小时以上温度不变,其中一部分热能传递至皮肤,本灸贴温度的升高,也产生了大量的红外光辐射,改善局部的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深度灸疗热磁灸贴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深度灸疗热磁灸贴主视透视图;
[0027]图3是深度灸疗热磁灸贴布满陶瓷浮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实施例1
[0029]如图1、图2所示的深度灸疗热磁灸贴,其包括基层1、发热层2和磁疗层3,发热层2包括:隔氧层21、第一空腔22、自发热块23。
[0030]基层I,能够使氧气透过,用于与发热层2组合形成恒温发热灸贴主体,基层I采用微孔透气层,微孔的直径0.1um?1um,透气度3-12cm3/m2.d.MP,使氧气透过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因氧气透过量高,氧气与自发热块23反应产生的温度过高,导致因温度过高造成高温烫伤的问题。
[0031]隔氧层21,用于与基层I组合形成第一空腔22,同时隔离氧气,所述隔氧层21设置在基层I中间位置,隔氧层21面积小于基层1,隔氧层21侧靠向病灶部位,以保证热磁灸贴治疗过程中与人体没有物质交换,而只有能量交换,同时避免氧气进入,有利于自发热块23的产生温度的控制。其中隔氧层21为聚氯乙烯和聚丙烯热压成型。
[0032]第一空腔22,用于存放自发热块23 ;自发热块23,设置在第一空腔22内,与基层I透过的氧气反应,用于为磁疗层3提供热量,自发热块23由二次还原铁料、活性炭、树脂、蛭石、盐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自发热块23与空气中的氧反应在,产生热能,反应后形成松散的物料,自发热块23的量,根据第一空腔22的规格大小,应能保证恒温时间5小时以上。
[0033]磁疗层3包括陶瓷层31、第二空腔32和磁疗块33。
[0034]其中陶瓷层31,用于与隔离层21组合形成第二空腔32,陶瓷层31远离基层I侧与人身体接触,陶瓷层31为医用无纺布和陶瓷浮泡34贴合形成,网状陶瓷浮泡34规格略小于发热层2。最后,覆盖一层单面涂有粘胶的医用水溃型无纺布,医用水溃型无纺布粘胶面与陶瓷浮泡34粘合后,再与隔氧层21的周边粘合合成一个夹层,陶瓷浮泡34在无纺布上呈放射状均匀布置。
[0035]本灸贴产生大量的热能通过隔氧层21 —部分传递至陶瓷层31,一部分热能传递至皮肤层。陶瓷层31接收到热能后,激发产生大量的4um?14um的远红外光,远红外线具有能量跃迁特性,将热能导入组织深部3cm?5cm穴位,致深部引起非辐射热能,产生温热效应,达到热灸效果。
[0036]第二空腔32,用于存放磁疗块33 ;磁疗块33,设置在第二空腔32内,用于利用磁场对人体治疗,设置磁疗块33后,以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磁场影响人体电流分布、荷电微粒的运动、膜系统的通透性和生物高分子的磁矩取向等,使组织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改变,产生镇痛、消肿、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等作用。
[0037]隔氧层21边缘与基层I热压合成型,陶瓷层31边缘与隔氧层21压热合成型。压热合成型易于实现,且生产成本较低。
[0038]基层I还设有胶层4,所述胶层4设置在基层I上靠近发热层2的两侧,胶层4设置在发热层2周围,胶层4为医用压敏胶。使用过程时只需要用胶层4直接粘贴在患处皮肤上即可产生作用,也可以根据需要粘贴在患处的厚度较薄的衣服上。
[0039]实施例2
[0040]本实施例详细描述陶瓷层31的形状和位置,陶瓷层31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多种形状。
[0041]如图1所示,如患处为点,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圆形磁疗层3,同时陶瓷浮泡34也应遍布在磁疗层3。
[0042]如图3所示,如果患处是为带装,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条形磁疗层3,同时陶瓷浮泡34也应遍布在磁疗层3。
[0043]本实用新型不限定磁疗层3的具体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计磁疗层3的形状,即满足完全覆盖患处即可。
【权利要求】
1.深度灸疗热磁灸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基层、发热层和磁疗层; 所述基层,能够使氧气透过,用于与发热层组合形成恒温发热灸贴主体,所述基层密布直径0.1um?1um的微孔,所述基层透气度3_12cm3 /m2.d.MP ; 所述发热层,设置在基层一侧,用于与基层透过的氧气反应后产生热量,为磁疗层供执.所述磁疗层包括陶瓷层、第二空腔和磁疗块; 所述陶瓷层,用于与所述隔离层组合形成第二空腔,所述陶瓷层远离基层侧与人身体接触; 所述第二空腔,用于存放磁疗块; 所述磁疗块,设置在第二空腔内,用于利用磁场对人体治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度灸疗热磁灸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包括隔氧层、第一空腔、自发热块; 所述隔氧层,用于与基层组合形成第一空腔,同时隔离氧气,所述隔氧层设置在基层中间位置,隔氧层面积小于基层; 所述第一空腔,用于存放自发热块; 所述自发热块,设置在第一空腔内,与基层透过的氧气反应,用于为磁疗层提供热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度灸疗热磁灸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氧层为聚氯乙烯和聚丙烯热压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度灸疗热磁灸贴,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层为医用无纺布和陶瓷浮泡贴合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深度灸疗热磁灸贴,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浮泡在无纺布上呈放射状均匀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度灸疗热磁灸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氧层边缘与基层热压合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度灸疗热磁灸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氧层与陶瓷层边缘压热合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度灸疗热磁灸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还设有胶层,所述胶层设置在基层上靠近发热层侧,所述胶层设置在发热层周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深度灸疗热磁灸贴,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层为医用压敏胶。
【文档编号】A61N2/08GK204133841SQ201420382704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1日
【发明者】韦新 申请人:深圳市金润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