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保健养生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1480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智能保健养生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智能保健养生壶,包括底座,底座包括底座壳、控制电路和电源线路,还包括玻璃外壶、内胆和壶盖组件,玻璃外壶包括把手组件、玻璃外壶本体和壶底,把手组件安装在玻璃外壶本体上,玻璃外壶本体和壶底之间固定连接,壶底内设有发热盘,发热盘面伸入玻璃外壶本体内,内胆与玻璃外壶本体同轴线设置,内胆外侧壁面与玻璃外壶本体的内壁面之间密封形成一个用于产生压差的密闭空间,所述内胆底设有网孔。本实用新型具如下优点:1)独特的压差原理及药渣分离,可确保永不焦底;2)采用下沉嵌入分体设计,加热、清洗方便随意;3)煎药炖补,一煲多用;4)双胆组合,使用方便。
【专利说明】智能保健养生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器具的【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智能保健养生壶的技术。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加热壶,如煮水用的茶壶、烧开水用的开水壶,一般只能用来烧水用;而药壶,只能用来煲药用;而炖盅,只能用来炖补品。可见上述这些加热容器功能比较单一,给人们增加了消费成本,而且占用厨房空间。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功能多样的智能营养壶。
[0004]下面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智能保健养生壶,包括底座,底座包括底座壳、控制电路和电源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保健养生壶还包括玻璃外壶、内胆和壶盖组件,玻璃外壶包括把手组件、玻璃外壶本体和壶底,把手组件安装在玻璃外壶本体上,玻璃外壶本体和壶底之间固定连接,壶底内设有发热盘,发热盘面伸入玻璃外壶本体内,内胆与玻璃外壶本体同轴线设置,内胆外壁面与玻璃外壶本体的内壁面之间密封形成一个用于产生压差的密闭空间,所述内胆底设有网孔。
[0006]所述底座包括底座外盖、底座内盖、玻璃板、电源线、第二耦合件、底座固定板、灯板、控制板和电源板、底座底盖,底座底盖与玻璃板固定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灯板、控制板和电源板均位于腔体内,且第二耦合件、底座外盖、底座内盖通过底座固定板与底座底盖、玻璃板一起连接固定。
[0007]所述壶底包括所述发热盘、发热盘密封圈、固定圈、固定板、壶底壳和第一稱合件,发热盘通过固定圈、固定板与壶底壳固定连接,所述发热盘通过发热盘密封圈与玻璃外壶本体密封,且通过壶底壳与玻璃外壶本体固定连接,内胆的外侧底面与发热盘面之间设有5-8厘米的间隔距离。
[0008]所述壶盖组件包括盖头、盖头座和玻璃盖,盖头座设在玻璃盖上,盖头固定在盖头座上,内胆为不锈钢胆或瓷胆,内胆的顶部口设有一段大口径部,大口径部的内径大于内胆本体的内径,玻璃盖盖在内胆的大口径部,在内胆本体的外壁面上套装有内胆密封圈,所述玻璃外壶本体通过把手连接件、壶身固定圈固定有把手,把手上还安装有把手盖,内胆通过内胆密封圈与玻璃外壶本体的上部形成密封。
[0009]所述内胆由不锈钢冲压形成的内胆本体,在内胆本体的上部的外侧壁面上成型有密封胶圈安装槽,内胆本体的内底为一均布有通孔的平面板或不锈钢的金属网。
[001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1]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在玻璃外壶内装好不锈钢内胆或陶瓷内胆,在内胆内装好要煲的中药或食材,加入适当的清水。此时在玻璃外壶和不锈钢内胆或陶瓷内胆之间产生一个密闭的空间。当药壶不断加热时密闭空间内空气膨胀,产生压力,将水和空气通过内胆溢出至内胆内。当加热完成后,药的温度下降,密闭空间温度也下降,由于前面空气的溢出,此密闭空间的压力要小于外界的空气压力,就形成压差,将水从内胆内吸进玻璃容器内,实现水和渣分离,该产品能煎药煲煮营养茶亦能顿补,又能煎煮各种中药,从而一煲多用,使用方便,高效节能,安全可靠,省心省力,是现代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厨房用品之一。
[0012]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独特的压差原理,以及水和渣分离,可确保永不焦底;2)采用下沉嵌入分体设计,加热、清洗方便随意;3)食品级优质304不锈钢材料内胆或陶瓷内胆,不产生任何的化学反应,健康无忧;4)煎药煲汤炖补养生,一煲多用;5)双胆组合,使用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本实用新型智能保健养生壶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本实用新型智能营养壶内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6]如图1,本实用新型智能保健养生壶,也称为多功能壶,或叫加热壶,包括底座,底座包括底座壳、控制电路和电源线路,智能保健养生壶还包括玻璃外壶、内胆和壶盖组件,玻璃外壶包括把手组件、玻璃外壶本体和壶底,把手组件安装在玻璃外壶本体上,玻璃外壶本体和壶底之间固定连接,壶底内设有发热盘,发热盘面伸入玻璃外壶本体内,内胆与玻璃外壶本体同轴线设置,内胆外侧壁面与玻璃外壶本体的内侧壁面之间密封形成一个用于产生压差的密闭空间,内胆底设有网孔。内胆的外侧底面与发热盘面之间设有间隔距离,如5-8cm。使用时向密闭空间加入清水,通过控制电路的设置,汇聚电脑型专业煎炖经验结晶,可以实现浸泡、文火、武火和保温全自动控制。
[0017]具体来说,如图1,底座包括底座外盖16、底座内盖17、玻璃板18、电源线19、第二耦合件25、底座固定板20、灯板21、控制板22和电源板23、底座底盖24,底座底盖24与玻璃板18固定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灯板、控制板和电源板均位于腔体内,且第二耦合件、底座外盖、底座内盖通过底座固定板与底座底盖、玻璃板一起连接固定。壶底包括所述发热盘10、发热盘密封圈11、固定圈12、固定板13、壶底壳14和第一稱合件15,发热盘通过固定圈、固定板与壶底壳固定连接,所述发热盘通过发热盘密封圈与玻璃外壶本体密封,且通过壶底壳与玻璃外壶本体固定连接。壶盖组件包括盖头1、盖头座2和玻璃盖3,盖头座设在玻璃盖3上,盖头固定在盖头座上,内胆4为不锈钢胆或瓷胆,内胆的顶部口设有一段大口径部,大口径部的内径大于内胆本体的内径,玻璃盖3盖在内胆4的大口径部,在内胆本体的外壁面上套装有内胆密封圈5,玻璃外壶本体6通过把手连接件81、壶身固定圈7固定有把手8,把手8上还安装有把手盖9,内胆4通过内胆密封圈5与玻璃外壶本体6的上部形成密封。如图2,其中内胆4由不锈钢冲压形成的内胆本体,在内胆本体的上部的外侧壁面上成型有密封胶圈安装槽42,内胆本体的内底为一均布有通孔41的平面板,各通孔41设有能够进水并且能够实现水与内胆本体内的材料渣进行分离的孔径,如孔径为l_5mm。内胆本体的内底也可以是不生锈的金属网。
[0018]本实用新型智能保健养生壶中的压差原理:使用时在玻璃外壶内装好不锈钢内胆,在内胆内装好要煲的中药,加入适当的清水。此时在玻璃外壶和不锈钢内胆之间产生一个密闭的空间。当药壶不断加热时密闭空间内空气膨胀,产生压力,将水和空气通过内胆溢出至内胆内。当加热完成后,药的温度下降,密闭空间温度也下降,由于前面空气的溢出,此密闭空间的压力要小于外界的空气压力,就形成压差,将水从内胆内吸进玻璃容器内,实现水和渣分离,该产品能煎药煲煮营养茶亦能顿补,又能煎煮各种中药,从而一煲多用。
[0019]实用新型智能营养壶的使用流程:煮药材,五谷杂粮,养生茶,炖、煲汤,等都是有已经固定好按键并设定好时间的,玻璃药壶都是设定好水容量,大概1500毫升,分量都是3人左右。先倒水到玻璃药壶,放材料到内胆开始煮,这时随着水滚开了会从内胆底部的孔渗进内胆与材料一起煮,直到设定的时间完毕,水就会下沉从内胆底部的孔溢出回玻璃药壶,实现水与材料渣的分离。耗电情况:使用700瓦,0.3-0.4度电每小时。
【权利要求】
1.一种智能保健养生壶,包括底座,底座包括底座壳、控制电路和电源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保健养生壶还包括玻璃外壶、内胆和壶盖组件,玻璃外壶包括把手组件、玻璃外壶本体和壶底,把手组件安装在玻璃外壶本体上,玻璃外壶本体和壶底之间固定连接,壶底内设有发热盘,发热盘面伸入玻璃外壶本体内,内胆与玻璃外壶本体同轴线设置,内胆外壁面与玻璃外壶本体的内壁面之间密封形成一个用于产生压差的密闭空间,所述内胆底设有网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保健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底座外盖、底座内盖、玻璃板、电源线、第二耦合件、底座固定板、灯板、控制板和电源板、底座底盖,底座底盖与玻璃板固定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灯板、控制板和电源板均位于腔体内,且第二耦合件、底座外盖、底座内盖通过底座固定板与底座底盖、玻璃板一起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保健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底包括所述发热盘、发热盘密封圈、固定圈、固定板、壶底壳和第一稱合件,发热盘通过固定圈、固定板与壶底壳固定连接,所述发热盘通过发热盘密封圈与玻璃外壶本体密封,且通过壶底壳与玻璃外壶本体固定连接,内胆的外侧底面与发热盘面之间设有5-8厘米的间隔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保健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盖组件包括盖头、盖头座和玻璃盖,盖头座设在玻璃盖上,盖头固定在盖头座上,内胆为不锈钢胆或陶瓷内胆,内胆的顶部口设有一段大口径部,大口径部的内径大于内胆本体的内径,玻璃盖盖在内胆的大口径部,在内胆本体的外壁面上套装有内胆密封圈,所述玻璃外壶本体通过把手连接件、壶身固定圈固定有把手,把手上还安装有把手盖,内胆通过内胆密封圈与玻璃外壶本体的上部形成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智能保健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由不锈钢冲压形成的内胆本体,在内胆本体的上部的外侧壁面上成型有密封胶圈安装槽,内胆本体的内底为一均布有通孔的平面板或不锈钢的金属网。
【文档编号】A61J3/00GK203943497SQ201420391716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6日
【发明者】林纪明, 张敬军 申请人:林纪明, 张敬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