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粘连防治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92505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宫腔粘连防治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宫腔粘连防治器,包括宫形环和薄膜,所述宫形环具有弹性,其形状和大小与子宫内壁的周边相适应,薄膜连接在宫形环内,在薄膜的其它部位设有微孔,微孔直径为0.1~5mm,微孔的面积占膜总面积的百分比为1~40%。不仅能大幅度增加宫腔内液体的对流,避免因引流不畅而引起的感染,还能减少薄膜对子宫内膜的压迫,有利于子宫内膜的生长;在宫形环的下段设有引流槽,有利于宫腔积液的引流。
【专利说明】宫腔粘连防治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宫腔粘连防治器,属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宫腔粘连多发生于宫腔操作后,是由于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导致的子宫内膜纤维化和肌壁粘连。患者常表现为经量减少或闭经,严重者甚至导致不孕。即使怀孕,也易发展为流产、早产、胎盘植入等不良妊娠结局。患者的身心均承受巨大的痛苦。宫腔粘连具有易复发的特点,尤其是重度的宫腔粘连,更容易发生术后复粘。目前宫腔粘连的治疗主要采取宫腔镜手术分离、宫腔内放置节育环、注入防粘连药物(如透明质酸钠凝胶)和口服大剂量雌激素等综合治疗方案。但术后粘连复发仍然是导致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中国专利ZL200820052366.3公开了一种宫腔粘连预防装置,但是这种宫腔粘连预防装置的隔层为一块完整的薄膜,对子宫内膜的压迫面积大,不利于子宫内膜的生长;位于中间的薄膜完全阻断了宫腔内液体的对流,不利于宫腔积液的引流,易引发感染,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原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既能防治宫腔粘连,又不影响子宫内膜生长和宫腔积液引流的宫腔粘连防治器。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包括宫形环和薄膜,所述宫形环具有弹性,其形状和大小与子宫内壁的周边相适应,薄膜连接在宫形环内,在薄膜的其它部位设有微孔,微孔直径为0.1?5mm,微孔的面积占膜总面积的百分比为I?40%。
[0005]作为改进,在宫形环中轴靠近顶端和尾部的薄膜上设有孔,孔径分别为4?8mm、2 ?4mm。
[0006]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在所述宫形环的下段设有至少一个引流槽。
[000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仅能大幅度增加宫腔内液体的对流,避免因引流不畅而引起的感染,还能减少薄膜对子宫内膜的压迫,有利于子宫内膜的生长;在宫形环的下段设有引流槽,有利于宫腔积液的引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既能达到预防宫腔粘连的效果,又不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宫腔积液引流,还可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宫腔粘连防治器作进一步说明。
[0010]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宫腔粘连防治器包括宫形环I和薄膜2,所述宫形环I具有弹性,其形状和大小与子宫内壁的周边相适应。薄膜2连接在宫形环I内,能有效预防宫腔粘连;薄膜2上设有微孔3,直径为0.2mm,微孔的面积占膜总面积的百分比为30%。在所述宫形环的下段设有三个引流槽4。在宫形环中轴靠近顶端和尾部的薄膜上设有孔5和6,孔径分别为4_和2mm,孔5和6可便于将本实用新型放置入子宫和从子宫中取出。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增加宫腔内液体的对流,避免因引流不畅而引起的感染,还能减少薄膜对子宫内膜的压迫,有利于子宫内膜的生长。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0011]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的宫腔粘连防治器包括宫形环和薄膜,所述宫形环具有弹性,其形状和大小与子宫内壁的周边相适应。薄膜连接在宫形环内,能有效预防宫腔粘连;薄膜上设有微孔,直径为0.1mm,微孔的面积占膜总面积的百分比为1%。在所述宫形环的下段设有一个引流槽。在宫形环中轴靠近顶端和尾部的薄膜上设有孔,孔径分别为8_和4mm ο
[0012]实施例3:本实用新型的宫腔粘连防治器包括宫形环和薄膜,所述宫形环具有弹性,其形状和大小与子宫内壁的周边相适应。薄膜连接在宫形环内,能有效预防宫腔粘连;薄膜上设有微孔,直径为5mm,微孔的面积占膜总面积的百分比为40%。在所述宫形环的下段设有三个引流槽。在宫形环中轴靠近顶端和尾部的薄膜上设有孔,孔径分别为6mm和3mm ο
【权利要求】
1.一种宫腔粘连防治器,包括宫形环和薄膜,所述宫形环具有弹性,其形状和大小与子宫内壁的周边相适应,薄膜连接在宫形环内,其特征是,在薄膜上设有微孔,微孔直径为0.1?5mm,微孔的面积占膜总面积的百分比为I?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宫腔粘连防治器,其特征是,在宫形环中轴靠近顶端和尾部的薄膜上设有孔,孔径分别为4?8mm、2?4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宫腔粘连防治器,其特征是,在宫形环的下段设有至少一个引流槽。
【文档编号】A61F2/82GK204049793SQ201420416287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6日
【发明者】徐大宝, 朱可安, 薛敏 申请人:徐大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