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支撑导丝的多功能微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3885阅读:9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支撑导丝的多功能微导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带有支撑导丝,可用于改变PTCA导丝指向或用于快速送入第二根PTCA导丝的多功能微导管类医疗器械。由带有支撑腔和导丝腔的微导管以及具有塑形能力的支撑导丝组成。微导管由塑形段(1)、过渡段(2)、支持段(3)、体外接口(4)组成。微导管设有支撑腔(9)和导丝腔(7),支撑腔设有体内端出口(5)和体外端出口(10),导丝腔设有体内端出口(6)和微导管过渡段出口(8)。支撑导丝分为塑形段(11)、支持段(12)和旋柄(13)组成。微导管支撑腔和导丝腔内径为0.36毫米,可插入标准PTCA导丝。微导管体外接口符合6%鲁尔圆锥接口,可外接6%鲁尔圆锥接头的注射器。支撑导丝旋柄符合6%鲁尔圆锥接头,可插入微导管体外接口固定。支撑导丝长度和微导管支撑腔长度相同,保证支撑导丝不会突出支撑腔。
【专利说明】 一种带支撑导丝的多功能微导管
所属【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支撑导丝,可用于改变PTCA导丝指向或用于快速送入第二根PTCA导丝的多功能微导管类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冠心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因此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美国每年完成超过100万例,我国的手术量也超过40万例。随着手术量的增长,各种复杂的冠脉介入手术也逐渐增多,其中分支血管的处理是其中的难点,尤其是部分分支血管的解剖结构特殊(如成角、缺乏有效支撑、分支开口明显狭窄等),PTCA导丝很难进入分支,造成手术时间延长,放射线剂量和对比剂使用量明显增加,手术成功率降低。目前普通的单腔微导管无法实现末端定向指向功能,对指引PTCA导丝进入分支没有作用。此外,在冠脉介入手术中,经常会出现需要送入第二根PTCA导丝至原有PTCA导丝所在部位的情况,在血管迂曲或病变严重时,第二根PTCA导丝的送入将变得异常困难,甚至导致冠脉穿孔或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如果有一种装置能快速安全的将第二根PTCA导丝送入原有部位将明显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


【发明内容】

[0003]为了改善PTCA导丝的操控性能,提高PTCA导丝进入分支血管的能力,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支撑导丝的多功能微导管,用于血管介入手术。该微导管可通过在支撑腔内插入塑形过的支撑导丝来实现微导管头端的定向指向功能,帮助从导丝腔内送入的PTCA导丝到达想去的分支血管。同时支撑腔也可送入PTCA导丝,可方便的将第二根导丝送至原有PTCA导丝所在的冠脉部位。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由带有支撑腔和导丝腔的微导管以及具有塑形能力的支撑导丝两部分组成。微导管体内部分外径为I至1.2毫米,支撑腔存在于微导管的全程,而导丝腔的设计可仅存在于体内段靠近端点30厘米的范围。微导管体内段尖端5毫米柔软,可在送入支撑导丝后被塑形为支撑导丝尖端的形状。微导管的支撑腔和导丝腔最小直径为0.36毫米,可容纳直径不大于0.36毫米的标准PTCA导丝。微导管体外端为漏斗型的标准6%鲁尔圆锥接口,可方便送入支撑导丝,并与标准6%鲁尔圆锥接头的普通医用注射器或医用螺口注射器相接。支撑导丝体内端I厘米为有一定韧性和可塑性的材料制成,其余部分为韧性高的推送导丝,支撑导丝体外端为一小型旋柄,用于操作导丝的旋转和推送动作,且旋柄和导丝的交接部分设计成标准6%鲁尔圆锥接头样式,可以插入微导管体外的鲁尔接口内,防止支撑导丝意外移动或旋转。支撑导丝的直径不大于0.36毫米,且完全插入后长度与支撑腔相等,保证支撑导丝头端不会超出支撑腔造成血管损伤。
[000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带有支撑导丝的微导管可将微导管头端进行一定的塑形,在血管内形成一定的指向,弥补PTCA导丝头端塑形无法同时满足多种需求的问题,配合PTCA导丝本身的塑形,可改善PTCA导丝头端进入大角度分叉血管等复杂病变的能力。同时微导管支撑腔对的全通性设计既方便管腔的冲洗,又可置入PTCA导丝实现PTCA导丝的输送或交换功能。导丝腔仅位于体内端部分的设计可以快速的将微导管套在已进入血管内的PTCA导丝体外端上并输送至血管内,也可以在撤出微导管时方便的保留PTCA导丝,减少操作的复杂性。该装置操作简单,可提高PTCA导丝操控能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07]图1是微导管整体侧视图。
[0008]图2是微导管整体侧视剖面图。
[0009]图3是微导管体内端的横截面图。
[0010]图4是支撑导丝整体侧视图。
[0011]图中1.微导管塑形段,2.微导管过渡段,3.微导管支持段,4.微导管体外接口,5.支撑腔体内端出口,6.导丝腔体内端出口,7.导丝腔,8.导丝腔过渡段出口,9.支撑腔,10.支撑腔体外端出口,11.支撑导丝塑形段,12.支撑导丝支持段,13.支撑导丝旋柄。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微导管由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总长130至150厘米,不同区段的微导管基质有不同的特性。微导管的塑形段长度5毫米,性质柔软,可很好的被插入其中的塑形导丝塑形。微导管的过渡段长度30厘米,有一定的硬度,避免被支撑导丝过度扭曲,但相对柔软,可以顺利的通过指引导管和冠脉的弯曲处。微导管的支撑段长度100至120厘米,有较高的硬度,可以避免变形,提供微导管操作的支撑力和扭力。微导管塑形段和过渡段的直径I至1.2毫米,以更好通过狭窄病变,而支持段的直径可等于或略粗于过渡段。
[0013]导丝腔的内径与常用PTCA导丝直径相同(如0.36毫米),导丝腔分布于微导管的塑形段和过渡段,总长度20至30厘米。导丝腔位于塑形段的出口方向可平行于微导管的轴线,或设计成与轴线成一定的夹角。导丝腔位于过渡段的出口方向则与微导管的轴线呈一定夹角。使用时导丝腔可方便地套在已进入冠脉的PTCA导丝尾端并循导丝将微导管送至冠脉内。当PTCA导丝到位后也可以方便的保留PTCA导丝并退出微导管。
[0014]支撑腔分布于微导管的全程,内径为0.36毫米。支撑腔的体外端为漏斗型结构标准6%鲁尔圆锥接口,可以与现有的标准注射器和螺口注射器匹配,同时方便支撑导丝或PTCA导丝插入。
[0015]支撑导丝由合金制成,可采用均质导丝或复合结构(如金属内芯加缠绕结构或其他结构)以达到适当的物理特性。支撑导丝分为塑形段、支持段和旋柄。塑形段和支持段直径为0.36毫米。塑形段韧性较强,在塑形后能保持一定的形态,塑形段可事先预塑形或者在术中由术者自行塑形。支持段有一定硬度,以提供操作支撑导丝所需的推送或旋转力量。支撑导丝体外部分有小旋柄,方便术者控制支撑导丝。旋柄和支持段连接部形状负荷标准6%鲁尔圆锥接头形状,可插入微导管体外端的接口内卡紧。卡紧后的支撑导丝体内端正好与微导管支撑腔体内端平齐,不会超出支撑腔造成血管损伤。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支撑导丝的多功能微导管,该装置由带有支撑腔和导丝腔的微导管以及具有头端塑形能力的支撑导丝两部分组成,其特征是:微导管体内段的外径I至1.2毫米,支撑腔存在于微导管的全程,而导丝腔仅存在于体内段靠近端点30厘米的范围内,微导管体内段尖端5毫米柔软,可在送入支撑导丝后被塑形为支撑导丝尖端的形状,而支撑导丝体内端I厘米为有一定韧性和可塑性的材料制成,其余部分为韧性高的材料制成,支撑导丝完全插入后长度与支撑腔相等,保证支撑导丝头端不会超出支撑腔造成血管损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微导管,其特征是:微导管的支撑腔和导丝腔最小直径为0.36毫米,可容纳直径不大于0.36毫米的标准PTCA导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微导管,其特征是:微导管体外端为漏斗型的标准6%鲁尔圆锥接口,可方便送入支撑导丝,并与标准6 %鲁尔圆锥接头的普通医用注射器或医用螺口注射器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微导管,其特征是:支撑导丝的直径不大于0.36毫米,且体外端为一小型旋柄,用于操作导丝的旋转和推送动作,支撑导丝的旋柄和导丝的交接部分设计成标准6%鲁尔圆锥接头样式,可以插入微导管体外的鲁尔接口内,防止支撑导丝意外移动或旋转。
【文档编号】A61M25/14GK204170278SQ201420452990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7日
【发明者】丁亚辉, 屈百鸣 申请人:丁亚辉, 屈百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