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97647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包括克氏针和丁字鞋,还包括牵引部,其包括牵引弓、牵引绳和牵引重块,所述克氏针横向穿刺于骨折下方的骨头上,所述牵引弓的两端分别与克氏针的两端连接;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牵引弓连接,另一端与牵引重块连接;患者足部固定于丁字鞋内,所述牵引重块位于患者足部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中,克氏针和牵引重块的结合使用,适用于膝关节周围、胫腓骨干、踝关节、跟部等处发生的骨头交错、需要牵拉复位等情况,同时借助于丁字鞋保证患者下肢不会内旋或外旋,避免出现下肢力线不良,压迫腓总神经等医疗事故。
【专利说明】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骨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腿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下肢下段骨折主要包括膝关节周围骨折、胫腓骨干骨折、踝部骨折、跟部骨折等,其中膝关节周围骨折主要是指股骨远端骨折和胫骨近端骨折。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多节段骨折和粉碎骨折等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的诊治仍是骨科医生面临的重点和难点,手术治疗是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应恢复其下肢力线。小腿骨折,如胫腓骨干骨折、踝部骨折、跟部骨折等,由于其本身生理特点,在目前国内外各种治疗手段中,易发生骨折延缓愈合或不愈合并发症。术后由于患者会多次屈曲或伸直膝关节、无意识或有目的地内旋或外旋下肢,使得上述各类骨折固定后容易出现下肢力线不良,压迫腓总神经等医疗事故。
[0003]为避免术后畸形愈合、下肢力线不良、下肢长度恢复不到位、不能稳定维持骨折复位等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常借助于克氏针对骨折部位进行牵引复位。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831940U公开的一种用于小腿下段骨折固定术治疗的装置,包括以下部件,至少一根带有小孔的克氏针,至少两个弹簧秤,至少四块夹板,一块与医用丁字鞋整合在一起的后侧板,两个包含两根拉力绳的缩线部件;装置组合时的结构为,夹板围拢固定成小腿形状,后侧板固定于小腿后侧并与医用丁字鞋连接,克氏针置于小腿胫骨结节处,克氏针上的小孔与弹簧秤的一头连接,沿着小腿纵向,弹簧秤的另一头与缩线部件连接,缩线部件再与医用丁字鞋连接。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对小腿下段骨折施行纵向持续挤压作用,对骨折断端形成一股向心力合力,更好的使骨折断端的充分接触,为小腿下段骨折的愈合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减少小腿下段骨折发生延缓愈合或不愈合的概率。但是该实用新型只能对小腿下段骨折施行纵向上的挤压作用,不适用于膝关节周围、胫腓骨干、踝关节、跟部等处发生的骨头交错、需要牵拉复位等情况,上述情况就需要借助一种对骨头施予牵引力的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对骨折断处纵向牵引,以恢复其长度,恢复下肢力线并有效维持,不会产生不正确的内旋和外旋,加快骨折愈合。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包括克氏针和丁字鞋,还包括牵引部,其包括牵引弓、牵引绳和牵引重块,所述克氏针横向穿刺于骨折下方的骨头上,所述牵引弓的两端分别与克氏针的两端连接;
[0006]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牵引弓连接,另一端与牵引重块连接;
[0007]患者足部固定于丁字鞋内,所述牵引重块位于患者足部的足心侧。
[0008]其中,所述丁字鞋包括底部基板、设于底部基板上的足部固定套,所述底部基板的左右端分别开设一凹槽,所述牵引弓的两侧边分别搭设于两凹槽内;
[0009]所述牵引弓的弓部和牵引重块位于患者足部的同侧。
[0010]上述的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还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所述牵引弓的弓部和牵引重块位于患者足部的异侧,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牵引弓的弓部连接,另一端绕过所述丁字鞋后与所述牵引重块连接。
[0011]上述的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还包括设于病床床头的导轮结构,其包括卡设于床头架上的支架、导轮高度调节机构以及导轮;
[0012]所述导轮结构和牵引重块位于患者足部的同侧;
[0013]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牵引弓的弓部连接,另一端绕过导轮后与所述牵引重块连接。
[0014]进一步,所述丁字鞋的上端中部设有上凹槽,所述牵引绳穿过该上凹槽后与所述牵引重块连接。
[0015]或者所述丁字鞋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所述丁字鞋的下端中部设有下凹槽,所述牵引绳穿过该下凹槽后与所述牵引重块连接。
[0016]其中,所述底部基板与足部固定套的足跟部后端旋转连接,通过旋转调整底部基板相对于足部固定套的角度,满足不同病人对不同下肢体位的需求。
[0017]其中,所述底部基板为由左段、中间段和右段构成的三段式结构,所述中间段的长度与足部固定套的宽度相同,所述左段和右段分别与中间段可折叠式连接。通过上述结构,在病人需要左右翻身等情况下,只需将底部基板的左段和右段折起,而不用将丁字鞋脱下,使用方便。
[0018]其中,所述足部固定套包括侧鞋面和后鞋面,所述侧鞋面的前端敞口,两侧的侧鞋面之间设有一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一端与其中一侧的侧鞋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带的另一端与另一侧的侧鞋面可分离式连接。所述固定带优选较软的棉布带。上述结构中,侧鞋面的前端敞口,透气性好,利于观察患者足部的末梢血运;两侧鞋面通过固定带连接,可以调节鞋面固定的松紧度。
[0019]进一步,所述后鞋面的内侧设有减压垫,避免患者足跟出现压疮。
[0020]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0021]1.本实用新型中,克氏针和牵引重块的结合使用,适用于膝关节周围、胫腓骨干、踝关节、跟部等处发生的骨头交错、需要牵拉复位等情况,同时借助于丁字鞋保证患者下肢不会内旋或外旋,避免出现下肢力线不良,压迫腓总神经等医疗事故。
[0022]2.本实用新型中,丁字鞋的底部基板和足部固定套可相对旋转,针对不同的病人可以通过调节底部基板和足部固定套之间的夹角变换不同体位,适应性强。
[0023]3.本实用新型中,丁字鞋的底部基板的左、右段可折起,便于患者左右翻身。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实施例一中丁字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实施例一中丁字鞋的后视图;
[0027]图4是实施例一中导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9]其中:1、克氏针;
[0030]2、丁字鞋;20、底部基板;200、凹槽;201、左段;202、中间段;203、右段;204、上凹槽;21、足部固定套;210、侧鞋面;211、后鞋面;212、固定带;
[0031]3、牵引部;30、牵引弓;31、牵引绳;32、牵引重块;
[0032]4、导轮结构;40、支架;41、导轮高度调节机构;410、左支撑杆;411、右支撑杆;42、导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34]实施例一:参见图1所示,一种用于膝关节周围骨折或小腿骨折骨牵引的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包括克氏针1、丁字鞋2和牵引部3,所述牵引部3包括牵引弓30、牵引绳31和牵引重块32,所述克氏针I横向穿刺于骨折下方的骨头上,所述牵引弓30的两端分别与克氏针I的两端连接。
[0035]如图2所示,所述丁字鞋2包括底部基板20、设于底部基板20上的足部固定套21,所述底部基板20与足部固定套21的足跟部后端旋转连接。所述底部基板20为由左段201、中间段202和右段203构成的三段式结构,所述中间段202的长度与足部固定套21的宽度相同,所述左段201和右段203分别与中间段202可折叠式连接,见图3。通过上述结构,在病人需要左右翻身等情况下,只需将底部基板的左段和右段折起,而不用将丁字鞋脱下,使用方便。
[0036]所述足部固定套21包括侧鞋面210和后鞋面211,所述侧鞋面210的前端敞口,两侧的侧鞋面210之间设有固定带212,优选较软的棉布带。所述固定带212的一端与其中一侧的侧鞋面210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带212的另一端与另一侧的侧鞋面210可分离式连接,比如利用魔术贴粘接。上述结构中,侧鞋面的前端敞口,透气性好,利于观察患者足部的末梢血运;两侧鞋面通过固定带连接,可以调节鞋面固定的松紧度。
[0037]所述后鞋面211的内侧设有减压垫,避免患者足跟出现压疮。
[0038]所述底部基板20的左右端分别开设一凹槽200,所述牵引弓30的两侧边分别搭设于两凹槽200内。其中,所述牵引弓30的侧边可以由两段金属条和连接于两金属条之间的一段但不局限于软布条组成,软布条段搭设于凹槽内。
[0039]患者足部固定于丁字鞋2内,所述牵引弓30的弓部和牵引重块32位于患者足部的同侧,一般来说,患者是平卧位,牵引弓的弓部和牵引重块位于患者足部的足心侧。
[0040]所述牵引绳31的一端与牵引弓30的弓部连接,另一端与牵引重块32连接。
[0041]上述的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可借助设于病床床头的结构如图4所示的导轮结构调节牵引绳的延伸角度进行牵引,所述导轮结构4包括卡设于床头架上的支架40、导轮高度调节机构41以及导轮42,所述导轮高度调节机构41包括左支撑杆410和右支撑杆411,所述左支撑杆410的一端与支架40固定连接,所述导轮42设于右支撑杆411的一端上,左支撑杆410的另一端和右支撑杆411的另一端穿设于同一螺栓上,且两者相对的端面均为锯齿面。
[0042]所述导轮结构4和牵引重块32位于患者足部的同侧,即也位于患者足部的足心侧。
[0043]若借助上述的导轮结构,牵引绳31的一端与牵引弓39的弓部连接,另一端绕过导轮42后与所述牵引重块32连接。
[0044]本实施例中,为增加牵引力,还可以在患者小腿上同时包裹皮肤牵引带,并将牵引弓的侧边与皮肤牵引带连接,实现骨牵引和皮肤牵引的结合。
[0045]实施例二: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丁字鞋的上端中部设有上凹槽204,所述牵引弓的弓部和牵引重块位于患者足部的异侧,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牵引弓的弓部连接,另一端穿过该上凹槽204后与所述牵引重块连接。
[0046]实施例三: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丁字鞋的下端中部设有下凹槽,所述牵引弓的弓部和牵引重块位于患者足部的异侧,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牵引弓的弓部连接,另一端穿过该下凹槽后与所述牵引重块连接。
[0047]本实用新型中,克氏针和牵引重块的结合使用,适用于膝关节周围、胫腓骨干、踝关节、跟部等处发生的骨头交错、需要牵拉复位等情况,同时借助于丁字鞋保证患者下肢不会内旋或外旋,避免出现下肢力线不良,压迫腓总神经等医疗事故。
[0048]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或替换,这些改进或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包括克氏针(I)和丁字鞋(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牵引部(3),其包括牵引弓(30)、牵引绳(31)和牵引重块(32),所述克氏针(I)横向穿刺于骨折下方的骨头上,所述牵引弓(30)的两端分别与克氏针(I)的两端连接; 所述牵引绳(31)的一端与牵引弓(30)连接,另一端与牵引重块(32)连接; 患者足部固定于丁字鞋(2)内,所述牵引重块(32)位于患者足部的足心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丁字鞋(2)包括底部基板(20)、设于底部基板(20)上的足部固定套(21),所述底部基板(20)的左右端分别开设一凹槽(200),所述牵引弓(30)的两侧边分别搭设于两凹槽(200)内; 所述牵引弓(30)的弓部和牵引重块(32)位于患者足部的同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弓(30)的弓部和牵引重块(32)位于患者足部的异侧,所述牵引绳(31)的一端与牵引弓(30)的弓部连接,另一端绕过所述丁字鞋(2 )后与所述牵引重块(32 )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病床床头的导轮结构(4),其包括卡设于床头架上的支架(40)、导轮高度调节机构(41)以及导轮(42); 所述导轮结构(4)和牵引重块(32)位于患者足部的同侧; 所述牵引绳(31)的一端与牵引弓(30)的弓部连接,另一端绕过导轮(42)后与所述牵引重块(3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丁字鞋(2)的上端中部设有上凹槽(204),所述牵引绳(31)穿过该上凹槽(204)后与所述牵引重块(3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丁字鞋(2)的下端中部设有下凹槽,所述牵引绳(31)穿过该下凹槽后与所述牵引重块(3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基板(20)与足部固定套(21)的足跟部后端旋转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基板(20)为由左段(201)、中间段(202)和右段(203)构成的三段式结构,所述中间段(202)的长度与足部固定套(21)的宽度相同,所述左段(201)和右段(203)分别与中间段(202)可折叠式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足部固定套(21)包括侧鞋面(210)和后鞋面(211),所述侧鞋面(210)的前端敞口,两侧的侧鞋面(210)之间设有一固定带(212),所述固定带(212)的一端与其中一侧的侧鞋面(210)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带(212)的另一端与另一侧的侧鞋面(210)可分离式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鞋面(211)的内侧设有减压垫。
【文档编号】A61F5/042GK204169967SQ201420539841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9日
【发明者】徐大伟, 吴莺, 崔志明 申请人:徐大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