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从牛蒡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7326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提取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从牛蒡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
背景技术
:牛蒡(学名:ArctiumlappaL.),又名:恶实、大力子、东洋参,又名东洋牛鞭菜等。一千多年前日本从中国引进并改良成食物,在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在台南要求当地农民大量种植,主要原因是台南有曾文溪畔松沙土质、北回归线气候加上有名阿里山延脉造就其当地牛蒡得天独厚的珍贵性,台湾已作为蔬菜食用多年,有牛蒡发祥地之称。属桔梗目,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基生叶宽卵形,长达30厘米,宽达21厘米,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成伞房花序或圆锥状伞房花序,瘦果倒长卵形或偏斜倒长卵形,两侧压扁,浅褐色。花果期6-9月。主要分布于中国、西欧、克什米尔地区、欧洲等地。中国牛蒡的种植主要产地分布于江苏省和山东省,江苏省的徐州丰县、沛县,目前浙江、安徽等地也有种植。牛蒡叶,也叫作牛蒡子、疙瘩菜、象耳朵,属于菊科,为草本植物牛蒡的嫩茎叶。目前牛蒡根应用价值高,研究较多;而牛蒡叶的加工提取工艺较少,大多被丢弃。牛蒡叶中含有大量的绿原酸以及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两个苯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降血糖、调血脂、抗脂质过氧化、增加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力等作用,并能降低空腹血糖,改善糖耐量,能降低血清和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以及增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等很多生理功能。但是目前针对牛蒡叶提取黄酮类物质的工艺较少,(聚酰胺层析法分离纯化牛蒡叶中的总黄酮,食品发酵工程2014年)公开了纤维素酶和乙醇法分离提取牛蒡叶中的总黄酮的工艺,该方法需要使用酶制剂,成本较高,而且产物的纯度不到20%。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方法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从牛蒡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从牛蒡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浸泡,步骤2)紫外照射,步骤3)醇提,步骤4)絮凝,步骤5)浓缩、萃取以及干燥。具体地,所述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浸泡:选取新鲜牛蒡叶,浸泡到5-10wt%蔗糖溶液中30min,取出牛蒡叶,置于阴凉通风处干燥;步骤2)紫外照射:将步骤1)所得物料粉碎成粉末状,平铺成厚度为5mm的平层,再置于紫外线下照射15-20分钟;步骤3)醇提:将步骤2)所得物料用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30-60min,料液比为1g:10ml,合并提取液,过滤,收集滤液;步骤4)絮凝:往步骤3)滤液中添加1-2wt%的絮凝剂,搅拌均匀,然后静置30-60min,过滤去除沉淀,收集上清液;步骤5)浓缩、萃取以及干燥:将步骤4)所得上清液减压浓缩成密度为1.2g/ml的浸膏,然后用10倍质量的纯化水重溶,再用氯仿萃取两次,合并两次水相,减压浓缩成密度为1.3g/ml的浸膏,然后用两倍重量的纯化水稀释,过聚酰胺柱,利用70%乙醇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发回收乙醇,冷冻干燥得到沉淀物。所述絮凝剂按照如下工艺制备而得:(1)将花生壳、海泡石分别粉碎得到花生壳粉和海泡石粉,将花生壳粉、海泡石粉以及硅藻土按照2:1:1的质量比混合搅拌均匀,添加到占硅藻土5倍重量的浓度为1M的氢氧化钠溶液中,200转/min搅拌120min,然后过滤,干燥,研磨成粒径为10-20目的粉末,即为组分A;(2)按照10:1的质量比取壳聚糖和果胶,混合搅拌均匀,然后添加占壳聚糖两倍质量的2M的氢氧化钠水溶液,30KHz的超声10min,最后500rpm搅拌3min,得到组分B;(3)将组分A和组分B按照2:1的质量比混合搅拌均匀,然后置于密闭反应釜中,以2℃/s的升温速率升至150℃,保温30min,取出,投入到搅拌器中,500rpm搅拌3min,得到混合料,置于烘箱中,80℃烘干60min,取出,粉碎即得。优选地,所述紫外线强度为2000-3000mW/cm2。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主要包括:本发明工艺采取浸泡、紫外照射、絮凝以及醇提等步骤,工艺简单可行,成本低廉,收率和纯度高,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本发明无需酶解,节省了原料成本;本发明絮凝剂采用农业废弃物和天然矿物质,避免化学物质,絮凝除杂效果好,成本低廉,环保无污染;本发明工艺从牛蒡叶中提取了有效物质,避免了牛蒡叶的丢弃浪费,实现了变废为宝,增加了企业受益,应用前景广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采用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但是不应当看作是对本发明创新精神的限制。实施例1一种从牛蒡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选取新鲜牛蒡叶,浸泡到5wt%蔗糖溶液中30min,取出牛蒡叶,置于阴凉通风处干燥;步骤2)将步骤1)所得物料粉碎成粉末状,平铺成厚度为5mm的平层,再置于紫外线下照射15分钟,紫外线强度为2000mW/cm2;步骤3)将步骤2)所得物料用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30min,料液比为1g:10ml,合并提取液,过滤,收集滤液;步骤4)往步骤3)滤液中添加1wt%的絮凝剂,搅拌均匀,然后静置30min,过滤去除沉淀,收集上清液;步骤5)将步骤4)所得上清液减压浓缩成密度为1.2g/ml的浸膏,然后用10倍质量的纯化水重溶,再用氯仿萃取两次,合并两次水相,减压浓缩成密度为1.3g/ml的浸膏,然后用两倍重量的纯化水稀释,过聚酰胺柱,利用70%乙醇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发回收乙醇,冷冻干燥得到沉淀物。沉淀物中总黄酮的测定:精密吸取样品溶液200μL,置于10ml容量中,510nm下测吸收光度,计算黄酮类化合物收率为61.9mg/100g鲜牛蒡叶,纯度为28.7%。所述絮凝剂按照如下工艺制备而得:(1)将花生壳、海泡石分别粉碎得到花生壳粉和海泡石粉,将花生壳粉、海泡石粉以及硅藻土按照2:1:1的质量比混合搅拌均匀,添加到占硅藻土5倍重量的浓度为1M的氢氧化钠溶液中,200转/min搅拌120min,然后过滤,干燥,研磨成粒径为10-20目的粉末,即为组分A;(2)按照10:1的质量比取壳聚糖和果胶,混合搅拌均匀,然后添加占壳聚糖两倍质量的2M的氢氧化钠水溶液,30KHz的超声10min,最后500rpm搅拌3min,得到组分B;(3)将组分A和组分B按照2:1的质量比混合搅拌均匀,然后置于密闭反应釜中,以2℃/s的升温速率升至150℃,保温30min,取出,投入到搅拌器中,500rpm搅拌3min,得到混合料,置于烘箱中,80℃烘干60min,取出,粉碎即得。实施例2一种从牛蒡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选取新鲜牛蒡叶,浸泡到10wt%蔗糖溶液中30min,取出牛蒡叶,置于阴凉通风处干燥;步骤2)将步骤1)所得物料粉碎成粉末状,平铺成厚度为5mm的平层,再置于紫外线下照射20分钟,紫外线强度为3000mW/cm2;步骤3)将步骤2)所得物料用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60min,料液比为1g:10ml,合并提取液,过滤,收集滤液;步骤4)往步骤3)滤液中添加1wt%的絮凝剂,搅拌均匀,然后静置60min,过滤去除沉淀,收集上清液;步骤5)将步骤4)所得上清液减压浓缩成密度为1.2g/ml的浸膏,然后用10倍质量的纯化水重溶,再用氯仿萃取两次,合并两次水相,减压浓缩成密度为1.3g/ml的浸膏,然后用两倍重量的纯化水稀释,过聚酰胺柱,利用70%乙醇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发回收乙醇,冷冻干燥得到沉淀物。沉淀物中总黄酮的测定:精密吸取样品溶液200μL,置于10ml容量中,510nm下测吸收光度,计算黄酮类化合物收率为63.1mg/100g鲜牛蒡叶,纯度为28.9%。所述絮凝剂按照如下工艺制备而得:(1)将花生壳、海泡石分别粉碎得到花生壳粉和海泡石粉,将花生壳粉、海泡石粉以及硅藻土按照2:1:1的质量比混合搅拌均匀,添加到占硅藻土5倍重量的浓度为1M的氢氧化钠溶液中,200转/min搅拌120min,然后过滤,干燥,研磨成粒径为10-20目的粉末,即为组分A;(2)按照10:1的质量比取壳聚糖和果胶,混合搅拌均匀,然后添加占壳聚糖两倍质量的2M的氢氧化钠水溶液,30KHz的超声10min,最后500rpm搅拌3min,得到组分B;(3)将组分A和组分B按照2:1的质量比混合搅拌均匀,然后置于密闭反应釜中,以2℃/s的升温速率升至150℃,保温30min,取出,投入到搅拌器中,500rpm搅拌3min,得到混合料,置于烘箱中,80℃烘干60min,取出,粉碎即得。实施例3以实施例2工艺为例检测各参数和条件对提取效率的影响:组别:对照组1,对照组2,对照组3,实施例2组;对照组1:不采用蔗糖浸泡,其他同实施例2;对照组2:不采用紫外照射,其他同实施例2;对照组3:不采用絮凝剂处理,采用活性炭处理,其他同实施例2。沉淀物中总黄酮的测定见表1:表1组别含量mg/100g纯度%实施例261.328.9对照组140.727.3对照组246.826.5对照组363.918.3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若干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