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有效治疗中风病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24191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有效治疗中风病的丸剂药物,特别是供中风病患者使用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祖国医学认为: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脑中风发病急,病死率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中风的死亡率也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因此,加强对全民普及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才会真正获得有效的防治效果。

脑中风的症状包括:

a、头痛:无论是脑出血或脑梗死,头痛非常常见,亦是一个重要的脑中风症状和信号;

b、呕吐:一般是伴随头痛一起出现的,也非常常见,其特点是多为喷射状呕吐。如遇有呕吐咖啡色(酱油样或棕黑色)液体,表示病情非常为重;

c、眩晕:眩晕还多伴有呕吐或耳鸣,是脑中风的症状中比较常见的;

d、一侧肢体和面部的感觉异常;

e、口角流涎(流口水):出现口角斜、流口水或食物从口角流出的现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f、突发的视感障碍:表现为看不见左或右的物体或视觉缺损,也可以表现为一过性的眼前发黑或眼前突然飞过一只蚊子的感觉;

g、突发的言语不清和吞咽呛咳症状:表现为病人说话不清,吐词困难,喝水或吞咽时呛咳;

h、意识障碍:变现为神志模糊不清、呼吸不应、打呼噜,严重的可出现深度昏迷。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中风病的药物,是我们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中风病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疗效好、见效快、毒副作用小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中风病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治疗中风病的丸剂药物,以解决中风病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通过选择合理的药物及其质量份比,可有效治疗上述中风病。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可有效治疗中风病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黄芪90~350g、水蛭30~90g、羌活30~120g、川芎50~120g、当归80~160g、黄精90~150g、制何首乌60~120g、桃仁80~160g、红花50~150g、桂枝30~100g、赤芍60~120g、制何首乌60~120g、木香30~120g、石菖蒲30~65g、桑寄生100~150g、地龙50~120g、刺五加浸膏30~90g。

一种可有效治疗中风病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黄芪100~300g、水蛭40~80g、羌活40~105g、川芎60~105g、当归90~140g、黄精100~130g、制何首乌70~105g、桃仁90~140g、红花60~130g、桂枝40~90g、赤芍70~105g、制何首乌70~105g、木香40~105g、石菖蒲40~55g、桑寄生115~130g、地龙60~105g、刺五加浸膏40~80g。

一种可有效治疗中风病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黄芪260g、水蛭70g、羌活90g、川芎90g、当归120g、黄精110g、制何首乌90g、桃仁120g、红花110g、桂枝80g、赤芍90g、制何首乌90g、木香90g、石菖蒲50g、桑寄生110g、地龙90g、刺五加浸膏70g。

一种可有效治疗中风病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A、将上述原料中药拣去杂质、粉尘及干燥后,按照质量份比共研为极细末待用;

B、按照传统制备中药水丸剂的方法,将研磨好的极细末药物过筛后,放入药器中混合拌均,然后制备成水丸剂(其水丸的粒度为:4.7mm~4.8mm),进而晒干,分装密封即可。

一种可有效治疗中风病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为:将制备好的水丸剂药物以每日三次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给药量3.5g/次,30天为一个疗程,服药3~15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

本发明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发明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

黄芪,性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症;

水蛭,性味:咸苦、平,有毒,具有破血、逐瘀、通经之功效,具有蓄血、症瘕、积聚、妇女经闭、干血成痨、跌扑损伤、目亦痛、云翳等症;

羌活,性味:味辛、苦、性温,具有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川芎,性味:辛、温,具有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月经不调、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风湿痹痛;

当归,性味:性温、味甘辛, 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之功效,用于治疗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血虚、或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性腹痛、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黄精,性味:甘、平,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

制何首乌,性味:苦、甘、涩、温,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之功效,具有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久疟体虚、高血脂;

桃仁,性味:苦甘、平,具有破血行瘀、润燥滑肠之功效,用于治疗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

红花,性味:味辛、性温,具有活血能经、祛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胞痹心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关节疼痛、中风偏竣、斑疹等症;

桂枝,性味:辛、甘、性温,具有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赤芍,性味:苦、微寒,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之功效,用于治疗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

制何首乌,性味:苦、甘、涩、温,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之功效,具有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久疟体虚、高血脂;

木香,性味:辛味辛、苦、性温,具有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之功效,用于治疗胞胁胀满足、脘腹胀痛、哎吐泄泻、痢疾后重;

石菖蒲,性味:味辛、苦、性微温,具有化痰开窍、化湿行气、祛风利痹、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病神昏、痰厥、健忘、耳鸣、耳聋、脘腹胀痛、噤口痢、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疥癣;

桑寄生,性味:苦、甘、性平,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肢体偏枯、风湿痹痛、头错目眩、胎动不安、崩漏下血;

地龙,性味:味咸、性寒,具有清势止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平喘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病发热狂燥、惊痫抽搐、肝阳头痛、中风偏瘫、风湿痹痛、肺热喘咳、小便不通;

刺五加浸膏,性味:气香、味微苦、涩,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

本发明药物是基于中医治疗中风病的原则,从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认为:就中风病,本发明所提供的药物中的各原料中药药效共奏,对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中风病的治疗而提出的一种中药配方,采用该配方制备的药物药效好,见效快,是一个标本兼治的中药组方,特别适合临床使用。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可有效治疗中风病的丸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黄芪260g、水蛭70g、羌活90g、川芎90g、当归120g、黄精110g、制何首乌90g、桃仁120g、红花110g、桂枝80g、赤芍90g、制何首乌90g、木香90g、石菖蒲50g、桑寄生110g、地龙90g、刺五加浸膏70g。

实施例2:

一种可有效治疗中风病的丸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黄芪300g、水蛭80g、羌活105g、川芎105g、当归140g、黄精130g、制何首乌105g、桃仁140g、红花130g、桂枝90g、赤芍105g、制何首乌105g、木香105g、石菖蒲55g、桑寄生130g、地龙105g、刺五加浸膏80g。

实施例3:

一种可有效治疗中风病的丸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黄芪350g、水蛭90g、羌活120g、川芎120g、当归160g、黄精150g、制何首乌120g、桃仁160g、红花150g、桂枝100g、赤芍120g、制何首乌120g、木香120g、石菖蒲65g、桑寄生150g、地龙120g、刺五加浸膏90g。

典型病例

经临床诊断治疗中风病患者共680例,年龄为58岁以上的475例,只有205例为56岁以下。680例患者中显效的646例,无效的34例,总有效率达95%。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