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灌肠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1396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临床灌肠液,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灌肠液,属于医药领域。



背景技术:

溃疡性结肠炎(UC)通常是指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其病变通常从直肠、结肠开始,可逆性向近端发展,常呈弥漫性、偶呈节段性分布,乙状结肠和降结肠为主要病变肠断,严重者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端回肠。如果病灶仅累及直肠,我们称它为溃疡性直肠炎。UC多见于20岁-40岁的中青年,偶可见于儿童和老年,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本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溃疡性结肠炎(UC)属中医学中“泄泻”、“下利”、“肠辟”范畴。发病多因感受外邪、肠腑湿热、血络损伤,渐致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正虚而大肠滑泻不固。

西医治疗采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仅能收近期疗效,远期效果不佳,停药则腹泻腹痛如故。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灌肠液,其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灌肠液,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经水煎、浓缩制成:

野冬青皮20-25g、过坛龙15-25g、井口边草10-12g、大鹅儿肠15-17g、苦参6-8g、丛毛榕根30-40g、伴蛇莲6-12g、延胡索12-15g、白芍10-12g、樱额7-9g、甘草4-6g。

前述的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灌肠液,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经水煎、浓缩制成:

野冬青皮22g、过坛龙20g、井口边草11g、大鹅儿肠16g、苦参7g、丛毛榕根35g、伴蛇莲8g、延胡索13g、白芍11g、樱额8g、甘草5g。

前述的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灌肠液,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经水煎、浓缩制成:

野冬青皮21g、过坛龙16g、井口边草11g、大鹅儿肠16g、苦参6g、丛毛榕根32g、伴蛇莲7g、延胡索12g、白芍10g、樱额7g、甘草6g。

前述的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灌肠液,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经水煎、浓缩制成:

野冬青皮22g、过坛龙17g、井口边草10g、大鹅儿肠17g、苦参8g、丛毛榕根37g、伴蛇莲10g、延胡索14g、白芍12g、樱额8g、甘草4g。

前述的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灌肠液,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经水煎、浓缩制成:

野冬青皮23g、过坛龙24g、井口边草11g、大鹅儿肠15g、苦参7g、丛毛榕根36g、伴蛇莲9g、延胡索13g、白芍11g、樱额9g、甘草5g。

方中,各味药材的药理作用如下:

野冬青皮:清热解毒;

过坛龙:清热利湿、散瘀消肿;

井口边草:清热利湿,止血生肌,解毒消肿;

大鹅儿肠:理气化湿,活血止血,消积解毒;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丛毛榕根:祛风除湿、健脾;

伴蛇莲:收敛、生肌、清热解毒;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白芍: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樱额:补脾,止泄泻;

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解止痛。

方剂解析:方中野冬青皮、苦参、大鹅儿肠清热解毒、消积解毒,为君药;井口边草、伴蛇莲止血生肌、理气化湿,为臣药;丛毛榕根、甘草、樱额益气补中、止泄泻,为佐药;延胡索、白芍、过坛龙消肿止痛,为使药。纵观全方,配伍严谨,君、臣、佐、使分明、切中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充分体现了清热解毒利湿,活血止血凉血,健脾益气补肾,行气止痛止泻的治疗原则。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1)本品可直接作用于患处,通过清热祛湿、益气止血、活血通络,使结肠部血循环改善,促进炎症消散,促进结肠溃疡的修复,抑制结肠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本品疗程短、疗效好、无毒副作用。

(3)本品配制简单、合理,药源广,使用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一、制备临床灌肠液

1、备料

所用药材包括:野冬青皮、过坛龙、井口边草、大鹅儿肠、苦参、丛毛榕根、伴蛇莲、延胡索、白芍、樱额、甘草。

净选各原料,然后将各原料清洗、灭菌、烘干、粉碎,待用。

2、混合

经多年临床验证,下述配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适用的人群也较为广泛:

配方1:野冬青皮22g、过坛龙20g、井口边草11g、大鹅儿肠16g、苦参7g、丛毛榕根35g、伴蛇莲8g、延胡索13g、白芍11g、樱额8g、甘草5g;

配方2:野冬青皮21g、过坛龙16g、井口边草11g、大鹅儿肠16g、苦参6g、丛毛榕根32g、伴蛇莲7g、延胡索12g、白芍10g、樱额7g、甘草6g;

配方3:野冬青皮22g、过坛龙17g、井口边草10g、大鹅儿肠17g、苦参8g、丛毛榕根37g、伴蛇莲10g、延胡索14g、白芍12g、樱额8g、甘草4g;

配方4:野冬青皮23g、过坛龙24g、井口边草11g、大鹅儿肠15g、苦参7g、丛毛榕根36g、伴蛇莲9g、延胡索13g、白芍11g、樱额9g、甘草5g。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已掌握的知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在下述范围内对各味药材的具体用量做适当的调整,具体如下:

野冬青皮20-25g、过坛龙15-25g、井口边草10-12g、大鹅儿肠15-17g、苦参6-8g、丛毛榕根30-40g、伴蛇莲6-12g、延胡索12-15g、白芍10-12g、樱额7-9g、甘草4-6g。

在本实施例中,我们按照配方1、配方2、配方3和配方4记载的用量,准确称取各原料,待用。

3、水煎和浓缩

按配方取各味中药后,将各味中药放入水中浸泡1h,然后水煎取液150mL,加热水二煎取液约300mL,最后混合浓缩至400ml,以温度和人体温度适应为宜,保留灌肠。

二、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为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我院门诊患者,共计30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

治疗组150例,男76例、女74例,年龄17岁-70岁,平均46.8±4.1岁,病程6个月-62个月,平均22.5±2.6月,病情中度68例、轻度82例;

对照组150例,男71例、女79例,年龄20岁-68岁,平均45.8±3.6岁,病程5个月-61个月,平均21.0±3.0月,病情中度59例、轻度91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三、治疗方法

治疗组:使用本发明的中药灌肠液。

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嘧啶1g、思密达3g,溶解于100ml生理盐水,保留灌肠。

两组均每天保留灌肠2次,上、下午各1次,两组均10日为1个疗程。

四、疗效的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主症消失,次症消失或基本消失,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形成瘢痕,大便常规连续3次正常。

显效:临床主症基本消失,次症改善程度达1级以上(腹部轻微隐痛,下腹坠痛减轻,肠鸣音轻微,腹胀减轻),肠黏膜病变恢复达1级以上(轻度充血水肿,无溃疡),大便常规红、白细胞<3个/HP。

好转:临床主症改善达1级以上(腹泻<3次/日,少量脓血便,腹痛轻微),肠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2级以上(肠黏膜轻、中度水肿,散在溃疡<3个),大便常规红、白细胞在5个/HP左右。

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

五、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四个疗程后,比较疗效:

治疗组150例,其中,痊愈106例(70.7%),好转38例(25.3%),无效6例(4%),总有效率96%;

对照组150例,其中,痊愈36例(24%),好转27例(18%),无效87例(58%),总有效率42%。

由此可见,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P<0.05)。

六、临床实例

病案1:患者古某,男,36岁,教师,2015年2月就诊时诉粘液脓血便、腹痛、腹泻三月余,经过当地县人民医院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用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灌肠液灌肠治疗3个疗程后,粘液脓血便、腹痛消失,还有腹泻,遂再开具15天药量,再一次就诊时症状已经消失。

病案2:患者王某,女,农民,经医院诊断为渍疡性结肠炎。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头晕,腹痛,口淡。大便检查:脓球少许,红细胞,粘液血便,大便培养,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14cm段粘膜,水肿,浓血,直肠8-10cm处肠段有散在性浅表性渍疡,肠腔内血性粘液分泌物多。用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灌肠液灌肠治疗两个疗程后,结肠炎症状消失,1年无复发。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临床灌肠液,其可直接作用于患处,通过清热祛湿、益气止血、活血通络,使结肠部血循环改善,促进炎症消散,促进结肠溃疡的修复,抑制结肠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