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术后防粘连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44563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用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外科术后防粘连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粘连是结缔组织纤维与相邻的组织或器官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异常结构,其大小可以从一片纤维的薄膜到稠密的血管疤痕。术后粘连是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根据报道,50-100%的腹腔和盆腔手术均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粘连。手术后组织粘连带来的后遗症是手术部位持续疼痛,失去部分功能。

神经外科手术主要针对外伤导致的脑部、脊髓等神经系统的疾病。神经外科手术后的粘连除了涉及一般外科手术的粘连问题外还存在粘连组织或器官影响神经系统的问题。例如,手术治疗腰推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其中一部分经手术达到治愈目的。然而仍有10%~21%的病人存在小腿外侧及足背部麻木不适感,神经根周围组织粘连受压是其主要原因。

此外,神经外科手术后,即使新鲜清洁的周围神经断裂伤,以及采用先进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改,通常也不可能获得完全再生,功能也往往不能完全恢复。例如,应当显微缝合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上主要的方法,但是单纯缝合后由于炎症反应等造成局部瘢痕组织增生粘连直接影响了神经修改的效果。显微缝合后神经缝合口出瘢痕组织的增生和局部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不仅影响局部的微循环,而且瘢痕早期可阻碍再生轴突向远端延伸,晚期又可能牵拉压迫神经吻合口,造成神经显微排列结构紊乱,妨碍神经功能的恢复。

虽然目前有一些关于防粘连膜的报道,但是关于这些防粘连膜对神经外科术后防粘连膜的效果鲜有报告。中国专利申请CN104258472A报告了神经外科术后防粘连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泛泛介绍了神经外科术后防粘连膜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申请CN105396180A报告了一种生物可降解增塑剂、医用防粘连膜及其制备方法,但是此类医用防粘连膜被广泛用于防止粘连,其中没有提到这种防粘连膜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防粘连的效果。

因此,本领域中需要具有良好效果的防止神经外科术后粘连的防粘连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神经外科术后防粘连膜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神经外科术后防粘连膜,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PVC 17~34份、PU 5~18份、PA 13~19份、聚酯热塑性弹性体7~11份、再生丝素蛋白纤维24~38份、甲基丙烯酸酯0.8~1.6份、丙烯酸丁酯3~6份、烷基淀粉酯1~3份、核壳丙烯酸弹性乳液7~13份、十二醇硫酸氨3~9份、无机纳米粒子2.1~8份、香草醛0.1~0.2份、百里酚0.1~0.2份。

优选地,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PVC 17份、PU 5份、PA 13份、聚酯热塑性弹性体7份、再生丝素蛋白纤维24份、甲基丙烯酸酯0.8份、丙烯酸丁酯3份、烷基淀粉酯1份、核壳丙烯酸弹性乳液7份、十二醇硫酸氨3份、无机纳米粒子2.1份、香草醛0.1份、百里酚0.1份。

优选地,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PVC 25份、PU 16.5份、PA 16份、聚酯热塑性弹性体9份、再生丝素蛋白纤维31份、甲基丙烯酸酯1.2份、丙烯酸丁酯4.5份、烷基淀粉酯2份、核壳丙烯酸弹性乳液10份、十二醇硫酸氨6份、无机纳米粒子5.05份、香草醛0.15份、百里酚0.15份。

优选地,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PVC 34份、PU 18份、PA 19份、聚酯热塑性弹性体11份、再生丝素蛋白纤维38份、甲基丙烯酸酯1.6份、丙烯酸丁酯6份、烷基淀粉酯3份、核壳丙烯酸弹性乳液13份、十二醇硫酸氨9份、无机纳米粒子8份、香草醛0.2份、百里酚0.2份。

上述神经外科术后防粘连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按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配方称取各组分;

S2、将所称取的PVC、PU、PA、聚酯热塑性弹性体、甲基丙烯酸酯、再生丝素蛋白纤维、丙烯酸丁酯、烷基淀粉酯、核壳丙烯酸弹性乳液、十二醇硫酸氨、甘油、无机纳米粒子、香草醛、百里酚置于高速混料机中混合均匀,得混合物;

S3、将所得的混合物进行静电纺丝,并将所得的纺丝编织成三维交错网络结构特征的纤维毡结构;

S4、将所得的纤维毡结构进行干燥,即得防粘连膜。

优选地,所述无机纳米粒子为纳米二氧化硅。

优选地,所述静电纺丝电压10-20千伏,接受距离8-11cm。

优选地,所述的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的直径范围为300nm~7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防粘连以及促进神经修复上效果更好,且自带杀菌消炎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无机纳米粒子为纳米二氧化硅,

所使用的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的直径范围为300nm~7μm,其他材料均为市售。实施例1

S1、称取PVC 17份、PU 5份、PA 13份、聚酯热塑性弹性体7份、再生丝素蛋白纤维24份、甲基丙烯酸酯0.8份、丙烯酸丁酯3份、烷基淀粉酯1份、核壳丙烯酸弹性乳液7份、十二醇硫酸氨3份、无机纳米粒子2.1份、香草醛0.1份、百里酚0.1份;

S2、将所称取的PVC、PU、PA、聚酯热塑性弹性体、甲基丙烯酸酯、再生丝素蛋白纤维、丙烯酸丁酯、烷基淀粉酯、核壳丙烯酸弹性乳液、十二醇硫酸氨、甘油、无机纳米粒子、香草醛、百里酚置于高速混料机中混合均匀,得混合物;

S3、将所得的混合物进行静电纺丝,并将所得的纺丝编织成三维交错网络结构特征的纤维毡结构;所述静电纺丝电压10-20千伏,接受距离8-11cm。

S4、将所得的纤维毡结构进行干燥,即得防粘连膜。

实施例2

S1、称取PVC 25份、PU 16.5份、PA 16份、聚酯热塑性弹性体9份、再生丝素蛋白纤维31份、甲基丙烯酸酯1.2份、丙烯酸丁酯4.5份、烷基淀粉酯2份、核壳丙烯酸弹性乳液10份、十二醇硫酸氨6份、无机纳米粒子5.05份、香草醛0.15份、百里酚0.15份;

S2、将所称取的PVC、PU、PA、聚酯热塑性弹性体、甲基丙烯酸酯、再生丝素蛋白纤维、丙烯酸丁酯、烷基淀粉酯、核壳丙烯酸弹性乳液、十二醇硫酸氨、甘油、无机纳米粒子、香草醛、百里酚置于高速混料机中混合均匀,得混合物;

S3、将所得的混合物进行静电纺丝,并将所得的纺丝编织成三维交错网络结构特征的纤维毡结构;所述静电纺丝电压10-20千伏,接受距离8-11cm。

S4、将所得的纤维毡结构进行干燥,即得防粘连膜。

实施例3

S1、称取PVC 34份、PU 18份、PA 19份、聚酯热塑性弹性体11份、再生丝素蛋白纤维38份、甲基丙烯酸酯1.6份、丙烯酸丁酯6份、烷基淀粉酯3份、核壳丙烯酸弹性乳液13份、十二醇硫酸氨9份、无机纳米粒子8份、香草醛0.2份、百里酚0.2份;

S2、将所称取的PVC、PU、PA、聚酯热塑性弹性体、甲基丙烯酸酯、再生丝素蛋白纤维、丙烯酸丁酯、烷基淀粉酯、核壳丙烯酸弹性乳液、十二醇硫酸氨、甘油、无机纳米粒子、香草醛、百里酚置于高速混料机中混合均匀,得混合物;

S3、将所得的混合物进行静电纺丝,并将所得的纺丝编织成三维交错网络结构特征的纤维毡结构;所述静电纺丝电压10-20千伏,接受距离8-11cm。

S4、将所得的纤维毡结构进行干燥,即得防粘连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