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泵及输液泵管路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99824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输液泵及输液泵管路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输液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输液栗及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
【背景技术】
[0002]在医疗技术领域中,输液栗能够准确控制输液滴数或输液流速,保证药物的流速均匀,常用于需要严格控制输液量和药量的情况,如在应用升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药物,婴幼j L静脉输液或静脉麻醉时。
[0003]在输液栗内安装输液管的方式通常为:将输液管从上到下拉直,并将输液管放入多个管路夹持机构的卡槽内。而传统管路夹持机构卡槽的形状通常为U型(或者V型),因此输液管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脱落的现象。
[0004]同时输液栗在止液时通常会通过管路夹持机构来配合实现止液功能。而管路夹持机构的卡槽形状通常为U型(或者V型),在关闭止液夹以实现止液的过程中,由于止液夹的旋转运动会对输液管产生朝向卡槽开口方向的作用力,而使得输液管向卡槽的开口方向移动,从而导致输液管发生脱落,影响止液效果,严重的话可能存在医疗安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0005]基于此,针对上述如何克服输液管安装于输液栗后容易发生脱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液栗及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能够提高输液管安装于输液栗的稳定性。
[0006]一种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用于将输液管安装于输液栗的前机壳上,所述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在输液管的安装路径上设有若干管路夹,所述管路夹的一端设有用于放入输液管的第一卡槽,所述管路夹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前机壳上;所述第一卡槽由两侧及连接两侧的底部构成;
[0007]所述第一卡槽在沿开口至底部的深度方向上依次为相连通的第一内腔、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用于放置输液管,所述第一内腔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分别小于所述输液管的直径、所述第二内腔两侧之间的距离。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腔两侧中至少有一侧设有第一凸点,所述第一凸点为向内突出的光滑圆弧状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凸点最突出的部位与对侧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内腔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点与第二内腔斜向相切连接。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腔的两侧分别对称设有第一凸点;其中,所述两个第一凸点最突出的部位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内腔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液栗还包括蠕动机构;所有所述管路夹的第二内腔的中心均处于所述蠕动机构的中心线上。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包括两个管路夹,且所述两个管路夹在所述蠕动机构的中心线方向上分别位于蠕动机构的两侧。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在输液管的安装路径上还设有止液夹管路夹,所述止液夹管路夹包括止液旋转夹持机构和管路夹持架;
[0014]所述管路夹持架包括用于放入输液管的第二卡槽,且所述第二卡槽由两侧及连接两侧的底部构成;所述第二卡槽在沿开口至底部的深度方向上依次为相连通的第三内腔、第四内腔,且所述第四内腔用于放置输液管;所述第三内腔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分别小于所述输液管的直径、所述第四内腔两侧之间的距离;
[0015]所述止液旋转夹持机构通过转轴与管路夹持架连接,且所述止液旋转夹持机构在面向第二卡槽的一侧设有夹持片;所述止液旋转夹持机构通过转动能够闭合所述第二卡槽,且所述第三内腔面向所述夹持片的一侧为直边,并用于与所述夹持片共同夹持输液管以实现止液。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内腔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凸点,且所述第二凸点为向内突出的光滑圆弧状结构。
[0017]—种输液栗,包括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所述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用于将输液管安装于输液栗的前机壳上,所述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在输液管的安装路径上设有若干管路夹,所述管路夹的一端设有用于放入输液管的第一卡槽,所述管路夹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前机壳上;所述第一卡槽由两侧及连接两侧的底部构成;
[0018]所述第一卡槽在沿开口至底部的深度方向上依次为相连通的第一内腔、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用于放置输液管,所述第一内腔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分别小于所述输液管的直径、所述第二内腔两侧之间的距离。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腔两侧中至少有一侧设有第一凸点,所述第一凸点为向内突出的光滑圆弧状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凸点最突出的部位与对侧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内腔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
[0020]上述的输液栗及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具有的有益效果为:在该输液栗及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中,第一卡槽内在沿开口至底部的深度方向上依次为相连通的第一内腔、第二内腔。也就是说第一内腔在靠近第一卡槽开口的位置,而第二内腔在靠近第一卡槽底部的位置。因此通过施加作用力将输液管放入各管路夹的第二内腔后,由于第一内腔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分别小于输液管的直径、第二内腔两侧之间的距离,相当于输液管被第一内腔对应最小距离的部位卡住,再加上输液管具有弹性,在使用中的实际直径较大,因此输液管在使用过程中在不受其他强制性作用力的情况下无法脱落,从而克服了传统输液栗夹持机构使得输液管容易脱落的问题,提高了输液管安装于输液栗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输液栗通过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安装输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输液栗中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的管路夹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3]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输液栗中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的止液夹管路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更清楚的解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液栗及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以下结合实施例作具体的说明。
[0025]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输液栗包括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前机壳4、婦动机构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只是对输液栗中与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关于输液栗的其他结构不再一一阐述。
[0026]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用于将输液管I安装于前机壳4上,且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在输液管I的安装路径上设有若干管路夹21。其中,输液管I的安装路径为贯穿前机壳4上部和下部的直线,即输液管I安装于输液栗是沿重力方向放置,因此各管路夹21所处的位置则位于相应的同一条直线上。
[0027 ]管路夹21的一端设有用于放入输液管I的第--^槽212,管路夹21的另一端固定于前机壳4上。其中,第一卡槽212由两侧及连接两侧的底部构成,其中两侧即为两个相对的侧面,同时这两个侧面通过底部连接。同时第一卡槽212在沿开口至底部的深度方向上依次为相连通的第一内腔2121、第二内腔2122,且第二内腔2122用于放置输液管I。具体来说,第一内腔2121为第 ^槽212靠近开口的部分,且第一内腔2121是由第 ^槽212靠近开口的两侧构成。第二内腔2122即为第一卡槽212靠近底部的部分,且第二内腔2122是由第一卡槽212靠近底部的两侧及第一卡槽212的底部构成。因此在将输液管I放入第一卡槽212时,需使输液管I先通过第一内腔2121方可进入第二内腔2122。
[0028]同时,第一内腔2121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分别小于输液管I的直径、第二内腔2122两侧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一内腔2121两侧之间的距离、第二内腔2122两侧之间的距离即为第一卡槽212在不同深度位置对应的宽度。也就是说,第一卡槽212在开口附近一定存在宽度小于底部宽度和输液管I直径的部位,从而形成锁扣结构。
[0029]因此,在安装输液管I时,输液管I首先经过第一内腔2121。由于输液管I通常为软PVC管(橡胶管),虽然第一内腔2121中存在宽度小于输液管I直径的部位(即对应第一内腔2121两侧之间为最小距离的部位),但输液管I能够通过变形而减小直径从而通过第一内腔2121,并进入第二内腔2122中。之后在输液管I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内腔2121中存在上述宽度小于输液管I直径的部位,再加上输液管I内部被充满液体,同时输液管I还具有弹性,且液体越多输液管I越膨胀,因此输液管I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直径始终会保持大于第一内腔2121上述对应的两侧最小距离,即第一卡槽212对输液管I具有锁扣作用。故在使用过程中且不受其他强制性作用力的情况下,输液管I将无法脱落第一卡槽212,从而克服了传统输液栗夹持机构使得输液管容易脱落的问题,提高了输液管安装于输液栗的稳定性。
[0030]具体的,第一内腔2121两侧中至少有一侧设有第一凸点211,且该第一凸点211为向内突出的光滑圆弧状结构。其中,第一凸点211最突出的部位与对侧的距离a为第一内腔2121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而在设置了第一凸点211的情况下,输液管I从第一内腔2121通过时与第一凸点211接触的方式为点接触,故输液管I受到第一凸点211的摩擦阻力较小。
[0031]那么在安装输液管I时,输液管I进入第一卡槽212时首先经过第一凸点211。当输液管I通过变性而进入第一凸点211所处位置的时候,由于输液管I受到第一凸点211的摩擦阻力较小,因此输液管I就会很容易被装配到第一卡槽212内部(即置于第二内腔2122),因此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凸点211的方式更便于安装输液管I。
[003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内腔2121的结构不限于上述一种情况,只要能够实现第一内腔2121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分别小于输液管I的直径、第二内腔2122两侧之间的距离即可。例如,将第一卡槽212设为八字形卡槽,那么第一内腔2121、第二内腔2122的宽度从开口至底部即依次递增,这时第一卡槽212的结构同样能够起到锁扣的作用。
[0033]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凸点211与第二内腔2122斜向相切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凸点211中靠近第二内腔2122的边缘为斜边,且该斜边与第二内腔211的内侧相切连接。其中,上述第二内腔2122的内侧与第一内腔2121设有第一凸点211的一侧是第一卡槽212的同一侧。
[0034]因此若要将输液管I从第一卡槽212内取出时,上述相切的斜边既有导向的作用,又能分解、减小输液管I的脱出阻力,故只要对输液管I施加较小的作用力,输液管I即能轻松脱落。因此,上述第一凸点211与第二内腔2122斜向相切连接的方式提高了取出输液管I的便利性。
[003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凸点211与第二内腔2122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一种情况,只要能够在施加一定外力的情况下便于取出输液管I即可。
[0036]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腔2121的两侧分别对称设有第一凸点211。其中,这两个第一凸点211最突出的部位之间的距离即为上述第一内腔2121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那么相当于第一卡槽212为腰型卡槽。
[0037]如上所述,输液管I在安装时通过第一凸点211时由于点接触的方式将会受到较小的摩擦阻力,因此设置相互对称的两个第一凸点211时,输液管I通过这两个第一凸点211对应第一内腔2121所处的部位时,相当于输液管I与第一卡槽212两侧均是点接触方式,从而进一步减小了输液管I通过第一内腔2121时受到的阻力,更便于输液管I的安装。
[0038]同时在输液管I被使用时,输液管I位于第二内腔2122内,由于输液管I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直径始终会保持大于上述两个第一凸点211之间的距离,故在不受其他强制性作用力的情况下,输液管I将无法脱落第—^槽212。
[0039]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凸点211的数量设置方式不限于上述两个第一凸点211的一种情况,只要能够满足输液管I的安装便利性要求即可,例如若只在第一内腔2121—侧设置第一凸点211已经满足输液管I的安装便利性要求时,则无需在第一内腔2121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凸点211。
[0040]具体的,在管路夹21的具体安装位置方面,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有管路夹21的第二内腔2122的中心均处于蠕动机构5的中心线上。其中,当输液栗正常使用时,上述蠕动机构5的中心线与重力所处的方向平行。因此,所有管路夹21的第二内腔2122的中心均处于蠕动机构5的中心线,其目的在于将输液管I固定于蠕动机构5的中心线位置上,从而保证输液管I位置的唯一性,以提高输液的精度,且能防止输液管I安装后脱落,以致不影响输液栗栗门的正常关闭。
[0041]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共包括两个管路夹21,且这两个管路夹21在上述蠕动机构5中心线方向上分别位于蠕动机构5的两侧。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沿蠕动机构5的中心线方向上,分别在前机壳4的上端、下端设置一个管路夹21。因此,通过设置上述两个管路夹21,在使得输液管I能够固定于蠕动机构5的中心线上的基础上又能够节约资源和空间。
[0042]可以理解的是,管路夹21的数量不限于上述一种情况,只要能够使得输液管I固定于蠕动机构5的中心线上即可。
[0043]具体的,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对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中用于实现止液的结构也作了相应改进。该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在输液管I的安装路径上设有用于止液的止液夹管路夹3,止液夹管路夹3包括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和管路夹持架32。其中,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是一个动态的运动机构,在弹簧的作用下能够旋转。管路夹持架32用于放置输液管I,是一个静置部件。在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的旋转下并通过管路夹持架32的配合即能实现止液功能。
[0044]在本实施例中,将止液夹管路夹3设于上述若干管路夹21之间,并与各管路夹21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即位于蠕动机构5的中心线上。
[0045]如图3所示,管路夹持架32包括用于放入输液管I的第二卡槽322。其中第二卡槽322除了是输液管I的安装槽还是输液管I的止液槽。第二卡槽322在沿开口至底部的深度方向上依次为相连通的第三内腔3221、第四内腔3222,且第四内腔3222用于放置输液管I。
[0046]与上述第一卡槽212类似,第三内腔3221为第二卡槽322靠近开口的部分,且第三内腔3221由第二卡槽322靠近开口的两侧构成。第四内腔3222为第二卡槽322靠近底部的部分,且第四内腔3222由第二卡槽322靠近底部的两侧及第二卡槽322的底部构成。那么在安装输液管I时,需使输液管I先通过第三内腔3221方可进入第四内腔3222。
[0047]同时,第三内腔3221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分别小于输液管I的直径、第四内腔3222两侧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三内腔3221两侧之间的距离、第四内腔3222两侧之间的距离即为第二卡槽322在不同深度位置对应的宽度。也就是说,第二卡槽322在开口附近一定存在宽度小于底部宽度和输液管I直径的部位,从而形成锁扣结构。
[0048]同时,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通过转轴与管路夹持架32连接,从而使得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能够相对于管路夹持架32进行转动。同时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在面向第二卡槽322的一侧设有夹持片311。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通过转动能够闭合第二卡槽322,且第三内腔3221面向夹持片311的一侧3223为直边,用于与夹持片311共同夹持输液管I以实现止液。另外,在安装输液管I时,将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转动至自锁状态,这时第二卡槽322即为安装槽;在即将止液时,则将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转动至能够闭合第二卡槽322的位置,这时第二卡槽322即为止液槽。
[0049]其中,对于第二卡槽322来说,在安装输液管I时,输液管I进入第二卡槽322时首先经过第三内腔3221。由于输液管I通常为软PVC管(橡胶管),虽然第三内腔3221中存在宽度小于输液管I直径的部位(即第三内腔3221两侧之间距离最小的部位),但输液管I能够通过变形而减小直径从而通过第三内腔3221两侧距离最小的部位,并进入第四内腔3222中。之后在输液管I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第三内腔3221中存在上述宽度小于输液管I直径的部位,再加上输液管I内部被充满液体,同时输液管I还具有弹性,液体越多输液管I越膨胀,因此输液管I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直径始终会保持大于第三内腔3221上述对应的两侧最小距离,即会受到第二卡槽322的锁扣作用,故在不受其他强制性作用力的情况下,输液管I将无法脱落第二卡槽322。
[0050]同时第二卡槽322与第一卡槽212的区别在于,第二卡槽322的第三内腔3221面向夹持片311的一侧3223为直边,并用于与夹持片311形成一个剪刀状的夹持机构来共同夹持输液管I以实现止液。在即将止液时,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将脱离自锁状态,并在弹簧的作用下向第二卡槽322作旋转运动。当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旋转至接近输液管I的位置时,会对处于第四内腔3222中的输液管I产生一个朝向第二卡槽322开口方向的作用力,从而使得输液管I产生向开口方向运动的趋势(即向第三内腔3221运动)。而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三内腔3221中存在宽度小于输液管I直径的部位,从而能够阻止输液管I向开口运动的趋势,避免发生因输液管I脱落而无法进行止液的问题。
[0051]之后当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旋转至能够将第二卡槽322闭合的状态后,在夹持片311与第二卡槽322的配合下(即夹持片311与第三内腔3221的一侧3223共同夹住输液管I)即能对输液管I进行止液。
[0052]具体的,第三内腔3221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凸点321,且第二凸点321为向内突出的光滑圆弧状结构。其中,第三内腔3221的另一侧即为上述没有设置为直边的一侧。第二凸点321与上述第一凸点211的作用相同,同样能够减小输液管I安装时受到的摩擦阻力,进而便于输液管I的安装。
[0053]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卡槽322的结构不限于上述一种情况,只要能够实现第三内腔3221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分别小于输液管I的直径、第四内腔3222两侧之间的距离即可。例如,将第二卡槽322的宽度从开口至底部依次递增,这时第二卡槽322即为垂直梯形卡槽,该结构同样能够起到锁扣的作用。
[0054]同时与第一凸点211类似,也可设置第二凸点321与第四内腔3222内侧斜向相切连接,从而使得在将输液管I从第二卡槽322取出时,该相切的斜边既有导向的作用,又能分解、减小输液管I的脱出阻力,故只要对输液管I施加较小的作用力,输液管I即能轻松脱落。
[0055]那么对于上述输液栗来说,在安装输液管I时,将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转动至自锁状态(即这时第二卡槽322没有被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闭合),这时第二管槽322与其他管路夹21中的第一卡槽212用于共同安装输液管I。在安装时将输液管I拉直后并分别从上到下装配于各卡槽内(包括各第一卡槽212、第二卡槽322)。安装完成后,由于第一卡槽212和第二卡槽322锁扣的作用使得输液管I在不施加强制外力的情况下无法脱落。而当输液管I输液完毕,即将进行止液时,则将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解锁,并向第二管槽322转动,这时同样由于第二卡槽322的锁扣作用,能够阻挡因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旋转而使得输液管I向开口运动的趋势,从而保证输液管I进行止液的可靠性。当止液旋转夹持机构31完全将第二卡槽322闭合后,即能够实现止液功能。因此上述输液栗既使输液管I的安装和卸载更加容易、方便,又解决了输液栗I在实际应用中输液管I容易脱落的问题。
[0056]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57]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用于将输液管安装于输液栗的前机壳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在输液管的安装路径上设有若干管路夹,所述管路夹的一端设有用于放入输液管的第一卡槽,所述管路夹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前机壳上;所述第一卡槽由两侧及连接两侧的底部构成; 所述第一卡槽在沿开口至底部的深度方向上依次为相连通的第一内腔、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用于放置输液管,所述第一内腔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分别小于所述输液管的直径、所述第二内腔两侧之间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腔两侧中至少有一侧设有第一凸点,所述第一凸点为向内突出的光滑圆弧状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凸点最突出的部位与对侧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内腔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点与第二内腔斜向相切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腔的两侧分别对称设有第一凸点;其中,所述两个第一凸点最突出的部位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内腔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栗还包括蠕动机构;所有所述管路夹的第二内腔的中心均处于所述蠕动机构的中心线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包括两个管路夹,且所述两个管路夹在所述蠕动机构的中心线方向上分别位于蠕动机构的两侧。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在输液管的安装路径上还设有止液夹管路夹,所述止液夹管路夹包括止液旋转夹持机构和管路夹持架; 所述管路夹持架包括用于放入输液管的第二卡槽,且所述第二卡槽由两侧及连接两侧的底部构成;所述第二卡槽在沿开口至底部的深度方向上依次为相连通的第三内腔、第四内腔,且所述第四内腔用于放置输液管;所述第三内腔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分别小于所述输液管的直径、所述第四内腔两侧之间的距离; 所述止液旋转夹持机构通过转轴与管路夹持架连接,且所述止液旋转夹持机构在面向第二卡槽的一侧设有夹持片;所述止液旋转夹持机构通过转动能够闭合所述第二卡槽,且所述第三内腔面向所述夹持片的一侧为直边,并用于与所述夹持片共同夹持输液管以实现止液。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内腔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凸点,且所述第二凸点为向内突出的光滑圆弧状结构。9.一种输液栗,包括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所述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用于将输液管安装于输液栗的前机壳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栗管路夹持机构在输液管的安装路径上设有若干管路夹,所述管路夹的一端设有用于放入输液管的第一卡槽,所述管路夹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前机壳上;所述第一卡槽由两侧及连接两侧的底部构成; 所述第一卡槽在沿开口至底部的深度方向上依次为相连通的第一内腔、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用于放置输液管,所述第一内腔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分别小于所述输液管的直径、所述第二内腔两侧之间的距离。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液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腔两侧中至少有一侧设有第一凸点,所述第一凸点为向内突出的光滑圆弧状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凸点最突出的部位与对侧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内腔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液泵及输液泵管路夹持机构,其中输液泵管路夹持机构在输液管的安装路径上设有若干管路夹,管路夹的一端设有用于放入输液管的第一卡槽,管路夹的另一端固定于前机壳上。第一卡槽由两侧及连接两侧的底部构成。第一卡槽在沿开口至底部的深度方向上依次为相连通的第一内腔、第二内腔。第二内腔用于放置输液管,第一内腔两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分别小于输液管的直径、第二内腔两侧之间的距离。因此通过施加作用力将输液管放入各管路夹的第二内腔后,相当于输液管被第一内腔卡住,再加上输液管在使用中的实际直径较大,因此输液管使用时在不受其他强制性作用力的情况下无法脱落,克服了传统输液泵夹持机构使得输液管容易脱落的问题。
【IPC分类】A61M5/142
【公开号】CN205386261
【申请号】CN201620096553
【发明人】徐雄
【申请人】易勇
【公开日】2016年7月20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