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针及电热针治疗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6324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热针及电热针治疗仪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热针及电热针治疗仪。
背景技术
:电热针疗法为治风湿寒证最理想的方法。治疗风湿及寒痹、如关节炎,肩周炎、肢体麻痹症,肌肉萎缩症等,可以取有效穴位,也可在压痛点上刺针。针体加温到45℃,时间为30~60分钟。每次只在重要部位刺1~3针则可。治疗胃肠虚寒证,如消化不良、泄泻、胃痛畏寒、背部寒冷引痛等,可刺胃俞两个穴位,加强45~50℃(病人感到微痛),30分钟后出针。此外,电热针还可治疗会阴白斑症、癌症等。但是现有技术中,电热针针体过粗,这会增加病人痛苦,而且治疗效果欠佳;此外现有技术的电热针还存在在使用过程中针体温度不易控制,发生针体过热或局部过热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因此,如何研发一种电热针以及电热针治疗仪,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热针及电热针治疗仪,以解决无法实现的容易控制电热针温度,针体直径减小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热针,包括:针尖、与针尖连接的管状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与所述管状针体焊接,所述针体的内腔设有绝缘导线,所述绝缘导线下端与所述针尖电气连接,所述管状针体上端缠有金属绕丝,所述金属绕丝与所述管状针体之间设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导线上端与所述金属绕丝电气连接,所述针尖为圆锥形。进一步地,所述管状针体的外径为0.4mm。进一步地,所述管状针体的内径为0.2mm。进一步地,所述电热针的表面粗糙度参数R≤0.4μm。进一步地,所述电热针的长度为60mm或80mm。进一步地,所述电热针为奥氏体不锈钢丝制成的电热针。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热针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热针。进一步地,还包括:微电脑控制器、电源、温度调节组件,所述电源、微电脑控制器、温度调节组件、电热针依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温度调节组件,包括:采样模块、调节模块,所述采样模块与所述微电脑控制器连接,采集电热针温度、电流、电压信息并将采集信息发送给所述微电脑控制器;所述调节模块连接所述微电脑控制器,根据微电控制系统发送的信息调节电热针温度。进一步地,还包括:室温传感器,所述室温传感器连接所述微电脑控制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针及电热针治疗仪,达到了如下效果: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针结构简单,具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可以实现对电热针温度的精确控制;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针使用安全,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和病患在治疗过程的痛苦,治疗效果良好;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针的针尖和针体采用焊接形式连接,结合牢固;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针治疗仪,具有温度智能和人工结合的控制模式,使用方便;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针治疗仪,具有过热保护功能,减少了治疗过程由于电热针针体过热导致的医疗事故。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电热针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述的电热针治疗仪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下文为了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左”“右”“上”“下”等与附图本身左、右、上、下等方向一致,“前端”、“后端”或“末端”等相对于附图为前或后。下文中的“第一”、“第二”等为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其他特殊含义。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提供的电热针结构示意图,所述电热针,包括:针尖2、与针尖连接的管状针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2与所述管状针体1焊接,所述针体1的内腔3设有绝缘导线4,所述绝缘导线4下端与所述针尖2电气连接,所述管状针体1上端缠有金属绕丝5,所述金属绕丝5与所述管状针体1之间设有绝缘层6,所述绝缘导线4上端与所述金属绕丝5电气连接,所述针尖2为圆锥形。本实施例所述电热针,从金属绕丝的两端连接电源,使针体发热,所述针尖为圆锥形,需圆正不偏,无毛刺、弯钩等缺陷,整个电热针表面光滑、无伤痕、曲痕、麻点,金属绕丝排列均匀,无明显离距,无毛刺,色泽均匀。本实施例所述的电热针结构简单,针尖与针体采用焊接方式,结合牢固,针尖为圆锥形且符合上述要求可以使电热针不会由于结构缺陷而发热不均匀。本实施例所述的电热针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使用过程中整体发热均匀,易控制温度,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实施例2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提供的电热针结构示意图,所述电热针,包括:针尖2、与针尖连接的管状针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2与所述管状针体1焊接,所述针体1的内腔3设有绝缘导线4,所述绝缘导线4下端与所述针尖2电气连接,所述管状针体1上端缠有金属绕丝5,所述金属绕丝5与所述管状针体1之间设有绝缘层6,所述绝缘导线4上端与所述金属绕丝5电气连接,所述针尖2为圆锥形。优选地,所述管状针体的外径为0.4mm;优选地,所述管状针体的内径为0.2mm;优选地,所述电热针的长度为60mm或80mm。所述电热针再制造过程中需满足表一规定。表一单位:mm优选地,所述电热针的表面粗糙度参数R≤0.4μm。所述电热针表面光滑、无伤痕、曲痕和麻点。优选地,所述电热针为奥氏体不锈钢丝制成的电热针。选用GB/T4240-2009规定的06Cr19Ni10奥氏体不锈钢丝为电热针制作材料。电热针制造材料的牌号及化学成分如表二所示。表二优选地,所述电热针的硬度须符合表三规定。表三优选地,所述电热针的穿刺力不大于表四规定。表四d,mm顶压力,N穿刺力,N0.40,0.450.60.9本实施例所述的电热针,符合上述规定,当电热针长度为60mm时,电热针电阻值为9Ω,电热针长度为80mm时,电热针电阻值为12Ω。本实施例给出了电热针严格的质量标准,可以保证电热针在用于治疗过程时,便于控制温度,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不会由于电热针结构缺陷使电热针局部过热而导致严重医疗事故或温度达不到预期温度而治疗效果不佳。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热针治疗仪,使用上述实施例1或2所述的电热针。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所述电热针治疗仪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热针治疗仪,包括:电热针、微电脑控制器100、电源300、温度调节组件200,所述微电脑控制器100、电源300、温度调节组件200、电热正依次连接。优选地,所述温度调节组件200,包括:采样模块210、调节模块220,所述采样模块210与所述微电脑控制器100连接,采集电热针温度、电流、电压信息并将采集信息发送给所述微电脑控制器100;所述调节模块220连接所述微电脑控制器100,根据微电控制器100发送的信息调节电热针温度。所述采样模块采集信息后,如果信息异常,如电热针温度过高,微电脑控制器可以直接断开电源。优选地,所述电热针工作温度≤60℃。优选地,还包括:室温检测传感器,所述室温检测传感器连接所述微电脑控制器。优选室温检测传感器的个数为2个。所述室温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室温,从而控制加热针在空气中的最高温度。当温检测传感器检测温度超过设定的使用温度或者例个室温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不一致时,所述微电脑控制器断开电源,使电热针治疗仪不工作。本实施例所述的电热针治疗仪,具有温度智能和人工结合的控制模式,所述微电脑控制器主要用于调节电热针自动升温和温度过热时应急处理。所述温度调节组件的调节模块由电阻和继电器构成基本组件,用于调节电热针温度。本实施例所述的电热针治疗仪的采样模块,用于采集电热针温度、以及电流、电压信息并将采集信息发送微电脑控制器,所述微电脑控制器根据采集信息,处理后控制调节模块工作,使电热针处于稳定的温度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针及电热针治疗仪,达到了如下效果: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针结构简单,具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可以实现对电热针温度的精确控制;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针使用安全,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和病患在治疗过程的痛苦,治疗效果良好;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针的针尖和针体采用焊接形式连接,结合牢固;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针治疗仪,具有温度智能和人工结合的控制模式,使用方便;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针治疗仪,具有过热保护功能,减少了治疗过程由于电热针针体过热导致的医疗事故。由于方法部分已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这里对实施例中涉及的系统与方法对应部分的展开描述省略,不再赘述。对于系统中具体内容的描述可参考方法实施例的内容,这里不再具体限定。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申请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