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向药粉中转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5620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向药粉中转接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药粉注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能按预定方向使液体与药粉混合的一种单向药粉中转接头。



背景技术:

在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耗材使用过程中,出于不同的功能性需求,通常会要求配合使用一定量的药粉以用于治疗或达到其他目的。由于这些药粉呈固态粉状,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在指定位置与生理盐水等液体进行混合、溶解后,再输送到人体或其他位置,以达到功能性需求。

但是,如果所使用的药粉在医疗器械耗材之外,在实际使用时再进行注药操作,则因药粉呈固态而难以注入,并且,药粉与耗材分开后,其单独使用时存在药粉污染的安全风险,对注药环境的要求较高。另外,由于药粉对医疗器械耗材加药位置的需求和一部分特殊药剂的保存条件(如遮光)的需求,如果直接将药粉加入医疗器械耗材中,且不加以限位等措施,则容易导致药粉的四处扩散,或者因环境条件而变质。因此,在医疗器械耗材使用过程中进行注药操作时,如何避免药粉四处扩散、并防止药粉污染风险,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单向药粉中转接头,以便其与医疗器械耗材配合使用时,能够有效地避免药粉注药过程中的污染风险。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单向药粉中转接头,包括均为中空腔体的输入接头、储药接头和输出接头,所述储药接头内腔中形成储药腔,所述输入接头、储药接头、输出接头依次密封连接,在输入接头与储药接头连接部设置第一单向阀,在储药接头与输出接头连接部设置第二单向阀;在进行注药操作时,所述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均处于单向导通状态,所述输入接头、储药接头、输出接头的中空内腔之间相互连通形成流体通道。

优选地,所述的输入接头是三通管,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所述第三支管出口端与储药接头入口端之间密封连接,在第三支管与储药接头连接部设置第一单向阀。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管的入口端密封连接护帽。

优选地,所述的输入接头是二通管,其出口端与储药接头入口端之间密封连接,在输入接头与储药接头连接部设置第一单向阀。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单向阀包括弹簧、密封垫圈和滚球体,所述密封垫圈分别与储药接头、输入接头形成密封结构,在密封垫圈上开设通孔,所述滚球体与密封垫圈上的通孔之间形成接触密封结构,所述弹簧相对两端分别与滚球体、储药接头接触。

优选地,所述储药接头内腔中形成内管,在内管外侧套接弹簧。

优选地,所述的内管上开设与内管内腔相通的通液口。

优选地,所述内管的外圆周面上形成引流斜面。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单向阀包括弹性密封挡片,所述弹性密封挡片一端与储药接头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在注药操作过程中,所述弹性密封挡片自由端相对于储药接头打开并使储药腔与输出接头内腔之间连通;在结束注药操作后,所述弹性密封挡片自由端在弹性力作用下复位并使储药腔与输出接头内腔相互隔离。

优选地,所述弹性密封挡片自由端设置卡扣,所述储药接头输出端设置卡槽,所述卡扣与储药接头输出端的卡槽形成卡接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输入接头与储药接头连接部设置第一单向阀和在储药接头与输出接头连接部设置第二单向阀,从而形成具有双单向结构的药粉中转接头,药粉可以封闭存储在储药腔中,且不会发生药粉的位移、撒漏,因此,能够方便地完成药粉的定点储存,并避免药粉的污染风险;在进行注药操作时,只需将本实用新型的单向药粉中转接头的输入端与医疗器械耗材管路输出端连通并配合使用,当单向药粉中转接头中的输入压力达到第一单向阀的设定压力值时,第一单向阀处于单向导通状态,从而使输入接头、储药接头的中空内腔之间相互连通,由医疗器械耗材管路输出的生理盐水等液体即可顺利地进入到储药腔内,并与储药腔中的药粉相互混合,混合后的混合液在冲开第二单向阀后进入输出接头,此时,所述输入接头、储药接头、输出接头的中空内腔之间相互连通形成一条封闭的流体通道,因此,有效地避免了药粉注药过程中的污染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单向药粉中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实施方式1)。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单向药粉中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实施方式2)。

图中部品标记名称:1-输出接头,2-储药接头,3-弹簧,4-密封垫圈,5-输入接头,6-护帽,7-滚球体,8-弹性密封挡片,21-内管,22-通液口,23-引流斜面,24-储药腔,51-第一支管,52-第二支管,53-第三支管,81-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方式1

如图1所示的单向药粉中转接头,主要包括均为中空腔体的输入接头5、储药接头2和输出接头1,所述储药接头2内腔中形成储药腔24,所述输入接头5采用三通管,包括第一支管51、第二支管52和第三支管53,所述第三支管53出口端与储药接头2入口端之间密封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三支管53出口端形成凹槽,所述储药接头2入口端形成凸台,所述储药接头2通过其上的凸台与第三支管53出口端的凹槽之间形成过盈配合。在第三支管53与储药接头2连接部设置第一单向阀;优选地,所述第一单向阀包括弹簧3、密封垫圈4和滚球体7,所述弹簧3相对两端分别与滚球体7、储药接头2接触,所述密封垫圈4分别与储药接头2、输入接头5形成密封结构,在密封垫圈4上开设通孔,所述滚球体7与密封垫圈4上的通孔之间形成接触密封结构,也即,当滚球体7与密封垫圈4之间相互接触时,滚球体7覆盖密封垫圈4上的通孔,此时,在滚球体7与密封垫圈4之间的相互接触部位形成密封状态,而当滚球体7与密封垫圈4相互分开时,滚球体7与密封垫圈4之间的密封状态解除。

所述储药接头2的出口端与输出接头1的入口端之间密封连接;优选地,所述输出接头1的入口端形成凹槽,所述储药接头2的出口端形成凸台,所述储药接头2通过其上的凸台与输出接头1入口端的凹槽之间形成过盈配合。在储药接头2与输出接头1连接部设置第二单向阀;优选地,所述第二单向阀包括弹性密封挡片8,所述弹性密封挡片8优选采用硅胶片,其一端与储药接头2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在注药操作过程中,所述弹性密封挡片8自由端相对于储药接头2打开并使储药腔24与输出接头1内腔之间连通;在结束注药操作后,所述弹性密封挡片8自由端在弹性力作用下复位并使储药腔24与输出接头1内腔相互隔离。

在利用上述的单向药粉中转接头进行注药操作时,先将输入接头5的输入端与医疗器械耗材管路输出端连通并配合使用,所述输入接头5、输出接头1的外端可以直接使用环己酮或其他粘合剂与塑料软管连接并安装于耗材之上。当输入接头5内腔中的输入压力达到第一单向阀的设定压力值时,弹簧3受压产生形变,使滚球体7相对于储药接头2发生位移,密封垫圈4与滚球体7分离,此时,第一单向阀即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输入接头5、储药接头2的中空内腔之间相互连通,由医疗器械耗材管路输出的生理盐水等液体即可顺利地进入到储药腔24内,并与储药腔24中的药粉相互混合,混合后的混合液在冲开第二单向阀后进入输出接头1,此时,所述输入接头5、储药接头2、输出接头1的中空内腔之间相互连通形成了一条封闭的流体通道,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储药腔24中的药粉在注药过程中发生污染,其不仅泛用性强,能够适配于大部分相关耗材管路,而且操作简单,安装完成后无需其他基于三通接头的其他操作。另外,所述的储药接头2如果是采用不透光材质的医用塑料或材料,即可达到使药粉遮光保存的目的。

在第二支管52的入口端密封连接护帽6,所述护帽6优选采用硅橡胶护帽,以便在注药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注射器穿刺护帽6来进行临时性的加药操作。为了提高第一单向阀的控制灵敏度和控制稳定性,可以在储药接头2内腔中以一体化成型方式形成内管21,在内管21外侧套接弹簧3,所述内管21外壁可作为弹簧3定位时的定点基座;在内管21上可以开设与内管21内腔相通的通液口22,以防止储药腔24中的药粉在内管21与储药接头2之间的凹槽结构上发生堵塞。另外,在内管21的外圆周面上形成锥面结构的引流斜面23,以保证储药腔24中的液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防止其上端的液压不足或注入不满而导致回流等问题。

为了提高第二单向阀的控制稳定性,可以在所述弹性密封挡片8自由端设置卡扣81,与此对应,在储药接头2输出端设置卡槽,所述卡扣81与储药接头2输出端的卡槽形成卡接结构。当储药接头2中的压力不足时,所述卡扣81与储药接头2输出端相互卡接,只有在储药接头2中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所述卡扣81与储药接头2输出端分离,弹性密封挡片8自由端被冲开,储药腔24中的液体流出储药接头2并进入输出接头1;而当弹性密封挡片8受到逆向压力时,卡扣81与储药接头2输出端相互卡接固定,以达到单向流通的目的,设置该第二单向阀结构主要为防止注入药粉时发生倒灌、撒漏。

实施方式2

如图2所示的单向药粉中转接头,与实施方式1相比较,其中的输入接头5是二通管,其出口端与储药接头2入口端之间密封连接,在输入接头5与储药接头2连接部设置第一单向阀。其他同实施方式1。由于取消了第二支管52,因此,在注药操作过程中不能进行临时性的加药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