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1730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特别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药。



背景技术: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指包括脑卒中在内的许多病理情况导致吞咽过程中困难表现,不能完成“将食团安全地从口中送入胃中而且没有误吸”的过程,是中风病的常见变证。而脑卒中后有14%(大脑半球)~71%(脑干)患者伴发吞咽困难。发生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易出现并发症且死亡率比较高[4],极大地影响了病人的康复进程,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患者医疗负担。卒中后吞咽障碍不仅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更为重要的是显著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使患者营养不良,继而出现口咽菌群易位,全身抵抗力下降,更容易罹患肺炎,使病死率增高。同时,由于患者处于脱水状态,可进一步加重卒中病情,甚至导致新的卒中。因此,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目前,西医对脑卒中引起吞咽障碍的治疗措施鲜有进展。目前西医的治疗主要采用静脉营养支持、胃管鼻饲、吞咽功能康复训练配合阶段性摄食训练和经皮胃造瘘术综合治疗等,临床疗效不佳。

脑卒中吞咽障碍为内科常见病,发病率较高。脑卒中吞咽障碍属中医“中风病”范畴,病因病机在于痰浊、瘀血互结,上扰髓海,元神受扰,风火痰瘀闭阻咽关,气机闭塞不通,病位本在大脑、标在舌咽部。痰瘀阻络。机窍闭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中医治疗以化痰祛瘀、通经活络、开关启闭为法则。因此运用中医药学治病理论制备出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药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药,可有效解决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用药问题。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药,由以下重量计的:炒桃仁14-18g,红花12-18g,当归9-12g,桔梗10-15g,柴胡6-10g,枳壳6-9g,赤芍9-15g,半夏12-15g,天麻9-12g,郁金9-12g,石菖蒲10-15g和僵蚕9-12g制成;将炒桃仁,红花,当归,桔梗,柴胡,枳壳,赤芍,半夏,天麻,郁金,石菖蒲和僵蚕混合在一起,加药物总重量5-6倍的水,浸泡30-40分钟,武火煎沸,文火煎20-30分钟,过滤,得第一次药液;药渣再加药物总重量6-7倍的水,武火煎沸,文火煎20-30分钟,过滤,得第二次药液,合并两次药液,混匀得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药。

本发明组分科学,配伍合理,原料丰富,成本低,易生产制备,服用方便,疗效好,是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药物上的创新,经济和社会价值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可由以下实施例给出。

实施例1

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药,由以下重量计的:炒桃仁14g,红花12g,当归9g,桔梗10g,柴胡6g,枳壳6g,赤芍9g,半夏12g,天麻9g,郁金9g,石菖蒲10g和僵蚕9g制成;将炒桃仁,红花,当归,桔梗,柴胡,枳壳,赤芍,半夏,天麻,郁金,石菖蒲和僵蚕混合在一起,加药物总重量5倍的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沸,文火煎20分钟,过滤,得第一次药液;药渣再加药物总重量6倍的水,武火煎沸,文火煎20分钟,过滤,得第二次药液,合并两次药液,混匀得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药。

实施例2

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药,由以下重量计的:炒桃仁18g,红花18g,当归12g,桔梗15g,柴胡10g,枳壳9g,赤芍15g,半夏15g,天麻12g,郁金12g,石菖蒲15g和僵蚕12g制成;将炒桃仁,红花,当归,桔梗,柴胡,枳壳,赤芍,半夏,天麻,郁金,石菖蒲和僵蚕混合在一起,加药物总重量6倍的水,浸泡40分钟,武火煎沸,文火煎30分钟,过滤,得第一次药液;药渣再加药物总重量7倍的水,武火煎沸,文火煎30分钟,过滤,得第二次药液,合并两次药液,混匀得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药。

实施例3

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药,由以下重量计的:炒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2g,桔梗12g,柴胡9g,枳壳8g,赤芍12g,半夏14g,天麻10g,郁金10g,石菖蒲12g,僵蚕10g制成;将炒桃仁,红花,当归,桔梗,柴胡,枳壳,赤芍,半夏,天麻,郁金,石菖蒲和僵蚕混合在一起,加药物总重量5倍的水,浸泡35分钟,武火煎沸,文火煎25分钟,过滤,得第一次药液;药渣再加药物总重量7倍的水,武火煎沸,文火煎25分钟,过滤,得第二次药液,合并两次药液,混匀得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药。

实施例4

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药,由以下重量计的:炒桃仁16g,红花15g,当归11g,桔梗12g,柴胡8g,枳壳7g,赤芍10g,半夏13g,天麻11g,郁金11g,石菖蒲13g和僵蚕11g制成;将炒桃仁,红花,当归,桔梗,柴胡,枳壳,赤芍,半夏,天麻,郁金,石菖蒲和僵蚕混合在一起,加药物总重量6倍的水,浸泡35分钟,武火煎沸,文火煎28分钟,过滤,得第一次药液;药渣再加药物总重量6倍的水,武火煎沸,文火煎28分钟,过滤,得第二次药液,合并两次药液,混匀得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药。

本发明组分科学,配伍合理,其中:

炒桃仁:性味苦甘,平;入心经、肝经、大肠经;主治经闭,癥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

红花:性味辛,温;入心、肝经;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

当归:性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 不溃。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枳壳:破气,行痰,消积。治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

僵蚕:性味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㖞,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

天麻:性味甘,平;入肝经;息风,定惊。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

郁金:性味辛、苦,寒;归肝、心、肺经;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乳房胀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血热吐衄,黄疸尿赤。

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

本发明配方中炒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活血通经;桔梗升降肺气,为利咽圣药;佐柴胡,枳壳升降气机,引药上行,直达病所;半夏和僵蚕祛风化痰散结,天麻,郁金和石菖蒲行气解郁,化湿开窍。

本发明中药经试验和试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有益技术效果,其效果之好是原未曾料到的,有关试验资料如下:

一、选择病例的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伴有吞咽障碍。(2)吞咽障碍诊断标准参照《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声音嘶哑,构音障碍,咽反射减弱或消失。(3)初次发病,病程在半年内,且为单发病灶,能理解和执行治疗人员的简单指令,简易智力测试量表(AMT)评分>7分; (4)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治疗方案

凡确诊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给予本发明中药治疗,早晚各服1次,每次200-300ml,30天为一疗效,一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忌肥甘厚味食物。

三、疗效评定标准

(1)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患者分别于垂直坐位、30°及60°坐位对患者进行VFSS检查。予患者吞咽 20-40ml泛影葡胺,同时行数字胃肠机正位及侧位录影,由放射科医师对影像资料分帧进行各阶段泛影葡胺的通过时间计算,并对患者的吞咽动作进行观察,以判断有无误吸、渗透、延时及喉上提舌骨移位等。

本研究采取的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标准:①口腔期:0分:不能把口腔内的食物送人咽喉, 从口唇流出,或者仅重力作用送入咽喉;1分:不能形成食块流入咽喉,只能把食物形成灵群状流入咽喉;2分:不能一次就把食物完全送人咽喉.一次吞咽动作后,有部分食物残留在口腔内;3分:一次吞咽就可完成把食物送人咽喉。②咽喉期:0分:不能引起咽喉上举、会厌的闭锁及软腭弓闭合,吞咽反射不充分;1分:在咽喉凹及梨状窝存有多量的残食;2分:少量贮留残食,且反复几次吞咽可把残食全部吞咽入咽喉下;3分:一次吞咽就可完成把食物送人食管。③误咽程度:0分:大部分误咽。但无呛咳;1分:大部分误咽,但有呛咳;2分:少部分误咽,无呛咳;3分:少量误咽,有呛咳;4分:无误咽。

(2)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治愈:VFSS评分10分;显效:VFS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6-8分;有效:VFS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3-5分;无效:VFS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1-2分;总有效=痊愈+显效+好转。

五、统计学处理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6.5±11.5岁;病程7天~5个月,平均病程22.4±0.9天。

全部数据均经SPSS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 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 P ≤ 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1.VFSS评分评价:治疗后VFS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7.69±0.52 VS 5.53±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临床疗效评定:临床痊愈18人,占30.00%;显效40人,占66.67%;无效2人占3.33%; 总有效率96.67%。

而且在试验中未发现有不良反应,表明本发明用药安全,疗效稳定可靠。

结论

吞咽障碍是指包括脑卒中在内的许多病理情况导致吞咽过程中困难表现,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吞咽障碍是由于下颌、舌、软腭、咽喉、食管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导致进食困难,不能安全有效的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以取得足够营养和水分。范围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并组成各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正常的吞咽涉及口、咽喉部、食管共55块肌肉,9块喉软骨及上颌骨、腭骨、下颌骨,有5对脑神经、2对颈神经支配,受脑干和大脑皮质2个中枢的调控。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的原因:病变直接破坏神经功能,使病灶周围的神经细胞功能受到抑制,导致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功能低下,吞咽及语言障碍。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吞咽障碍可造成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及窒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营养摄取、疾病康复及生活质量。

我国传统中医学认为:中风后“舌强不语”、“类噎膈”,多为气血不活,痰瘀阻塞经脉致经筋、经脉失濡养而瘫痪。卒中后“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是在中风病机气血逆乱,痰瘀互结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窍闭神匿,咽喉阴阳升降失利所引起。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病因病机在于痰浊、瘀血互结,上扰髓海,元神受扰,风火痰瘀闭阻咽关,气机闭塞不通,病位本在大脑、标在舌咽部。痰瘀阻络、机窍闭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中医治疗应以化痰祛瘀、通经活络、开关启闭为法则。

方中炒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活血通经;桔梗升降肺气,为利咽圣药;佐柴胡,枳壳升降气机,引药上行,直达病所;半夏和僵蚕祛风化痰散结,天麻,郁金和石菖蒲行气解郁,化湿开窍。诸药合用,具有化痰祛瘀、通经活络、开关启闭之功。

本方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显著,总有效率高达96.67%,是用之有效的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中药制剂,具有很强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