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寒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6357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兽用中药领域,具体涉及由中药原料制成的中药药汤。本产品具有止渴生津、滋阴降火的功效,用于各种家畜阳明热盛、温湿口渴等疗效确切。



背景技术:

凡以寒凉药为主,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作用的方剂,统称为清热泄火剂,属“八法”中的“清法”,也是“热者寒之”的原则。清热泄火剂,是针对外感化热与温病而设的。外感入里则可化热,已离开太阳,传入阳明,而又没有形成热结,故不能表,也不能攻,所以用清法最为适宜。清法也是治疗温病的有效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止渴生津、滋阴降火的功效,用于各种家畜阳明热盛、温湿口渴等疗效确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为达到缓解症状的功效,本发明选择:生石膏200克、粳米,山药各50克、半夏30克、麦门冬60克、生姜,甘草各25克;

进行组合的,以上方所选用的原料药材药性效互补,规避了药物之间配伍的相恶、相畏、相杀之选,使药物相须、相使作用显著,具有提高免疫力作用,从而能够有效用于各种家畜肾阳虚损、下血不止等。本发明选取的原料中药材中,其功效和药理作用分别是:

生石膏:生石膏为二水硫酸钙(ca〔so4〕·2h2o),又称二水石膏、水石膏或软石膏,理论成分cao32.6%,so346.5%,h2o+20.9%,单斜晶系,晶体为板状,通常呈致密块状或纤维状,白色或灰、红、褐色,玻璃或丝绢光泽,摩氏硬度为2,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2.3g/cm3;【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褥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做浴汤。治伤寒头疼如裂。和葱煎茶,去头疼。治天行狂热,头风旋,下乳,揩齿益齿。除胃热肺热,散阴邪,缓脾益气。止阳明经头疼,发热恶寒,日哺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疼。

粳米:是粳稻的种仁。其味甘淡,其性平和,每日食用,是滋补之物。粳米具有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健牌胃、补中气、固肠止泻的功效。

山药:有滋养强壮,助消化,敛虚汗,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腹泻、肺虚咳嗽、糖尿病消渴、小便短频、道精、妇女带下及消化不良的慢性肠炎。性味:甘、平、无毒。归经:归脾、肺、肾经。功用: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半夏:该品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故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既主治脾湿痰壅之痰多咳喘气逆。

麦门冬:【功效】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主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阴虚劳嗽;津伤口渴;消渴;热病津伤;心烦失眠;咽喉疼痛;肠燥便秘;血热吐衄。《本草汇言》:麦门冬,清心润肺之药也。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健忘恍惚,精神失守;或肺热肺燥,咳声连发,肺痿叶焦,短气虚喘,火伏肺中,咯血咳血;或虚劳客热,津液干少;或脾胃燥涸,虚秘便难;此皆心肺肾脾元虚火郁之证也。然而味甘气平,能益肺金,味苦性寒,能降心火,体润质补,能养肾髓,专治劳损虚热之功居多。

生姜:气香,特异味辛辣。抗氧化,抑制肿瘤;开胃健脾,促进食欲;防暑、降温、提神;杀菌解毒,消肿止痛;防晕车,止恶心呕吐,偏头痛;消除酒醉,减轻面部暗疮;防治头皮屑;缓解腰肩疼痛;消除脚臭。

甘草:性平,味甘。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止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

具体实施方法

本发明所述清寒饮,其原料药材分别是:生石膏200克、粳米,山药各50克、半夏30克、麦门冬60克、生姜,甘草各25克;

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水煎去渣,候温灌服。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清寒饮,其原料药材分别是:生石膏200克、粳米,山药各50克、半夏30克、麦门冬60克、生姜,甘草各25克,本发明所述清寒饮,本产品具有止渴生津、滋阴降火的功效,用于各种家畜阳明热盛、温湿口渴等疗效确切。

技术研发人员:刘爱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刘爱红
技术研发日:2017.04.17
技术公布日:2017.08.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