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用于新生儿介入光疗的导光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6204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专用于新生儿介入光疗的导光管。



背景技术:

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治疗方案,其原理是脂溶性的结合胆型红素在接受蓝色灯光照射时,结合胆型红素改变其构造,转变成为胆红素异构体和光红素异构体,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治疗过程中,光疗辐照面积与光疗的治疗效果呈正相关。结合型胆红素分布于全身各处,目前的光疗方案是利用蓝光灯照射患儿皮肤,使得皮肤表面的结合型胆红素分解;对于粘膜处的结合型胆红素,目前尚没有有效方案。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多数为轻症病例,仅需普通的光疗方案即可满足治疗需要。对于胆红素脑病的患儿,一方面自主呼吸受累,常常需要借助气管插管、胃管维持生命;另一方面需要紧急、有效的光疗手段,以求短时间最大程度的降低结合型胆红素。因此传统的光疗方式对于胆红素脑病的患儿而言,其光疗辐照面积有限,需要增加粘膜光疗来增加光疗接触面积,增强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专用于新生儿介入光疗的导光管,实现蓝光对气道粘膜的辐照,增加胆红素脑病患儿光疗疗效,同时不影响导管固有的传送气体或液体的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导管主体和供光系统主体,所述的导管主体为中空管式结构,保留导管固有的传送气体或液体的性能。管壁附有散射颗粒,管壁内表面涂有反光层,管壁外表明附有供光系统主体。连接电源接口点亮led蓝光灯,光线经过多次反射和折射较为均匀的辐照在新生儿粘膜,实现粘膜的光疗。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效的增益效果是:本发明能置入新生儿体内,包括胃内、气管甚至直肠内,在不影响导管固有的传送气体或液体性能的情况下,使粘膜接受光疗,增加了光疗辐照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符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专用于新生儿介入光疗的导光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供光系统主体、管壁细节放大图;

图3为供光系统主体及其附着的管壁横截面图。

附图标记:1-导管主体、2-反光层、3-散射颗粒、4-管壁、5-管壁外表面、6-管壁内表面、7-供光系统主体、8-led蓝光灯、9-反光罩、10-导线、11-电源接口、12-接口翼、13-接口、14-管底、15反光面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参照图1和图2可知,一种专用于新生儿介入光疗的导光管,包括导管主体1和供光系统主体7;

2.进一步的,所述的导管主体1为中空的管式结构,可通过介入手段置入新生儿气管、食管、直肠内,所述的导管主体1顶端设有接口13,可以连接气源、液体源,保障导管固有的传送气体、液体的功能,接口翼12起卡槽作用,使导管主体1与外部设备能够紧密连接;

3.更进一步的,管壁4为透明无色软塑料材质,管壁4附有散射颗粒3,管壁内表面6涂有反光层2,管壁外表面5透明,光线通过多次反射和折射后较为均匀的透过管壁外表面5,辐照在粘膜表面;

4.更进一步的,散射颗粒3越接近于供光系统主体7处,分布越密集,使得光线更大可能的向远端辐射,越远离供光系统主体7处,分布越稀疏,使得光线更大可能的向管壁外侧辐照,某一截面散射颗粒3在管壁4的分布密度满足如下标准:某一截面的散射颗粒分布密度=该截面与反光面折15的距离÷反光面折15与管底14的距离;

5.更进一步的,所述的供光系统主体,包括led蓝光灯8、反光罩9、导线10和电源接口11,电源接口11通电后点亮led蓝光灯8,提供光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专用于新生儿介入光疗的导光管。所述的专用于新生儿介入光疗的导光管管壁外表面附有LED蓝光灯,管壁内表面涂有反光层,所述的LED蓝光灯可发出蓝光,蓝光通过管壁内的反光层和散射颗粒多次反射和折射后较为均匀的辐照在粘膜表面。本发明适用人群为胆红素脑病的新生儿,可置入气管、食管、肛门进行粘膜的介入式光疗。

技术研发人员:张艾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艾丽
技术研发日:2017.12.06
技术公布日:2018.05.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