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1580发布日期:2020-05-26 17:5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月板支架领域,具体为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



背景技术:

制备人工半月板支架的常用组织工程技术为静电纺丝,浇筑成型等。这些方法制备的半月板支架虽然外观尺寸与半月板组织一致,但是却很难实现半月板微观的结构仿生。单纯的利用材料制备成的半月板支架让细胞很难粘附、增殖和迁移,这并不利于半月板的修复。类似半月板微观的有序排列的胶原纤维结构、足够的孔隙结构不仅对于半月板支架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半月板修复更是极其关键。三维打印技术的发展为组织工程的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尤其它具备可以自由控制支架微观结构与孔隙结构的优点,为真正意义上的半月板结构仿生提供了可能。

然而,当前利用三维打印制备的半月板支架仅仅是将把单纯的材料按照半月板宏观结构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却并不包含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的重要要素之一,软骨细胞是半月板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半月板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维打印制备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前期的方式是首先三维打印得到不包含细胞的支架材料,然后直接植入用于半月板修复;后期的改进方式是将不包含细胞的支架材料在体外种植上软骨细胞后,然后体外培养待软骨细胞长入支架后再进行植入。前者因为支架不负载软骨细胞,修复结果不良;而后者由于需要长期的体外培养细胞,不利于操作。

半月板损伤通常会给关节带来较为严重的非感染性炎症反应,而这种炎症反应会成为半月板修复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在制备半月板支架的同时兼顾抗炎的需求对于半月板修复也同样重要。而且,目前尚未有可以具备抗炎作用的半月板支架的报道或者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包括多个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主基体一和主基体二,所述主基体一和主基体二均包括多个u型件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在u型件的开口侧位置,其中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u型件相靠近的一端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主基体一的连接件以及其对应的u型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主基体二的连接件以及其对应的u型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主基体一和主基体二为一一对应结构。

优选的,所述支架组件的数量至少为两组,其中至少两组的支架组件呈竖向层层重叠设置,且相邻支架组件的二者之间留有间隔。

优选的,其中同一组支架组件的主基体一与主基体二之间为层层交叉设置或同层并列设置。

优选的,所述u型件的数量至少为两组,且至少两组的u型件在同一平面依次线性排列。

优选的,所述u型件与连接件为二比一对应结构,其中连接件设置在相邻两组u型件之间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主基体一的u型件以及连接件由聚己内酯材料构成。

优选的,所述主基体二的u型件以及连接件由负载富勒烯和软骨细胞的水凝胶材料构成。

优选的,所述支架组件为三维打印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通过采用生物三维打印技术构成半月板组织的支架组件,能够很好的模仿半月板组织的三维宏观形态,其内部采用由u型件和连接件构成主基体或主基体二,将主基体一和主基体二进行层层交叉或同层并列,从而形成微观胶原纤维和多孔隙结构,利于细胞的生长与营养物质的交换,促进半月板组织再生。选择聚己内酯材料作为主基体一的框架结构材料,为关节支撑提供了足够的力学。同时负载了软骨细胞,避免了打印支架后体外细胞培养的操作;负载了富勒烯材料,使该支架组件具有抗炎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基体一和主基体二之间层层交叉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基体一和主基体二之间同层平行示意图。

图中:1支架组件、2主基体一、3主基体二、4u型件、5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包括多个支架组件1,所述支架组件1包括主基体一2和主基体二3,所述主基体一2和主基体二3均包括多个u型件4以及连接件5,所述连接件5设置在u型件4的开口侧位置,其中连接件5的两端分别与u型件4相靠近的一端连接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主基体一2的连接件5以及其对应的u型件4为一体成型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主基体二3的连接件5以及其对应的u型件4为一体成型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主基体一2和主基体二3为一一对应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支架组件1的数量至少为两组,其中至少两组的支架组件1呈竖向层层重叠设置,且相邻支架组件1的二者之间留有间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其中同一组支架组件1的主基体一2与主基体二3之间为层层交叉设置或同层并列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u型件4的数量至少为两组,且至少两组的u型件4在同一平面依次线性排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u型件4与连接件5为二比一对应结构,其中连接件5设置在相邻两组u型件4之间的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主基体一2的u型件4以及连接件5由聚己内酯材料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主基体二3的u型件4以及连接件5由负载富勒烯和软骨细胞的水凝胶材料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支架组件1为生物三维打印构成。

工作原理:当人们使用该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通过采用生物三维打印技术构成半月板组织的支架组件1,能够很好的模仿半月板组织的三维宏观形态,其内部采用由u型件4和连接件5构成主基体一2或主基体二3,将主基体一2和主基体二3进行层层交叉或同层并列,从而形成微观胶原纤维和多孔隙结构,利于细胞的生长与营养物质的交换,促进半月板组织再生。选择聚己内酯材料作为主基体一2的框架结构材料,为关节支撑提供了足够的力学。同时负载了软骨细胞,避免了打印支架组件1后体外细胞培养的操作;负载了富勒烯材料,使该支架组件1具有抗炎的效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包括多个支架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1)包括主基体一(2)和主基体二(3),所述主基体一(2)和主基体二(3)均包括多个u型件(4)以及连接件(5),所述连接件(5)设置在u型件(4)的开口侧位置,其中连接件(5)的两端分别与u型件(4)相靠近的一端连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基体一(2)的连接件(5)以及其对应的u型件(4)为一体成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基体二(3)的连接件(5)以及其对应的u型件(4)为一体成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基体一(2)和主基体二(3)为一一对应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1)的数量至少为两组,其中至少两组的支架组件(1)呈竖向层层重叠设置,且相邻支架组件(1)的二者之间留有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其特征在于:其中同一组支架组件(1)的主基体一(2)与主基体二(3)之间为层层交叉设置或同层并列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件(4)的数量至少为两组,且至少两组的u型件(4)在同一平面依次线性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件(4)与连接件(5)为二比一对应结构,其中连接件(5)设置在相邻两组u型件(4)之间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基体一(2)的u型件(4)以及连接件(5)由聚己内酯材料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基体二(3)的u型件(4)以及连接件(5)由负载富勒烯和软骨细胞的水凝胶材料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1)为生物三维打印构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月板支架领域,具体为一种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该负载软骨细胞抗炎半月板支架,通过采用生物三维打印技术构成半月板组织的支架组件,能够很好的模仿半月板组织的三维宏观形态,其内部采用由U型件和连接件构成主基体或主基体二,将主基体一和主基体二进行层层交叉或同层并列,从而形成微观胶原纤维和多孔隙结构,利于细胞的生长与营养物质的交换,促进半月板组织再生。选择聚己内酯材料作为主基体一的框架结构材料,为关节支撑提供了足够的力学。同时负载了软骨细胞,避免了打印支架后体外细胞培养的操作;负载了富勒烯材料,使该支架组件具有抗炎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乔之光;孙彬彬;戴尅戎;刘永佳;倪兵;王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9.01.07
技术公布日:2020.05.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