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掌部功能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8100发布日期:2020-05-22 21:2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掌部功能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肌肉恢复辅助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掌部功能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手掌功能恢复训练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一、传统的握力球/握力器等简易健身设备,此类设备针对于未完全丧失手掌功能的用户,用户穿戴握力设备,按照康复师的训练方法主动抓握,进行主动训练,从而达到训练目的。但是对于该类产品,用户训练方式无目的性,不能有效的解决被动训练的用户的需求。

二、手指康复的关节持续被动活动仪,由于手掌指关节运动的复杂性,因此,仪器结构同样相对复杂,操作不方便,且执行器部分为刚性材料,材质硬,易导致用户手部的二次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现自动训练掌部,舒适度更佳的掌部功能训练装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掌部功能训练装置,包括第一内衬片、第二内衬片、第一驱动片、第二驱动片、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所述第一内衬片的周缘与第二内衬片的周缘缝合,并且设有供手部伸入第一内衬片与第二内衬片之间的开口;所述第一驱动片设置在第一内衬片与第二内衬片相背的端面上;所述第二驱动片设置在第二内衬片与第一内衬片相背的端面上;所述第一驱动片上设有通过气管与第一气泵连通的第一气路;所述第二驱动片上设有通过气管与第二气泵连通的第二气路。

所述第一内衬片朝向第二内衬片的端面上设有按摩组件,或者第二内衬片朝向第一内衬片的端面上设有按摩组件,或者第一内衬片和第二内衬片的相对端面上均按摩组件。

所述按摩组件包括第一磁石,以及环绕第一磁石均布的复数个第二磁石。

所述第一驱动片的第一气路包括第一横向囊体;所述第一横向囊体沿第一驱动片的长度方向紧密排列有复数个;所述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横向囊体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气道连通;所述任意一个第一横向囊体通过气管与第一气泵连通。

所述第一驱动片的第一横向囊体在充气状态下的截面为圆形。

所述第二驱动片的第二气路包括第二横向囊体;所述第二横向囊体沿第二驱动片的长度方向紧密排列有复数个;所述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横向囊体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气道连通;所述任意一个第二横向囊体通过气管与第二气泵连通。

所述第二驱动片的第二横向囊体在充气状态下的截面为圆形。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通过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分别向第一驱动片和第二驱动片上的气路进行充气,通过驱动片的弯曲带动手掌进行弯曲动作,实现自动训练掌部,气动式驱动更为舒适,大大缩短掌部肌肉恢复周期,结构简便,生产成本低。

(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内衬片朝向第二内衬片的端面上设有按摩组件,或者第二内衬片朝向第一内衬片的端面上设有按摩组件,或者第一内衬片和第二内衬片的相对端面上均按摩组件,通过按摩组件在掌部进行恢复训练时对掌部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缩短恢复周期,提高恢复效果。

(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驱动片的第一气路包括第一横向囊体,第一横向囊体沿第一驱动片的长度方向紧密排列有复数个,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横向囊体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气道连通,任意一个第一横向囊体通过气管与第一气泵连通,采用气动关节式驱动结构,结构更为简便,生产成本低,提高训练舒适度,避免过度训练损伤肌肉。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按摩组件设置在第一内衬片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为:

第一内衬片1、第二内衬片2、第一驱动片3、第一横向囊体3-1、第二驱动片4、第二横向囊体4-1、第一气泵、第二气泵、按摩组件5、第一磁石5-1、第二磁石5-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的掌部功能训练装置,包括第一内衬片1、第二内衬片2、第一驱动片3、第二驱动片4、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第一内衬片1的周缘与第二内衬片2的周缘缝合,并且设有供手部伸入第一内衬片1与第二内衬片2之间的开口。第一驱动片3设置在第一内衬片1与第二内衬片2相背的端面上。第二驱动片4设置在第二内衬片2与第一内衬片1相背的端面上。第一驱动片3上设有通过气管与第一气泵连通的第一气路。第二驱动片4上设有通过气管与第二气泵连通的第二气路。

第一内衬片1朝向第二内衬片2的端面上设有按摩组件5,或者第二内衬片2朝向第一内衬片1的端面上设有按摩组件5,或者第一内衬片1和第二内衬片2的相对端面上均按摩组件5。按摩组件5包括第一磁石5-1,以及环绕第一磁石5-1均布的复数个第二磁石5-2。

第一驱动片3的第一气路包括第一横向囊体3-1。第一横向囊体3-1沿第一驱动片3的长度方向紧密排列有复数个。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横向囊体3-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气道连通。任意一个第一横向囊体3-1通过气管与第一气泵连通。第一驱动片3的第一横向囊体3-1在充气状态下的截面为圆形。

第二驱动片4的第二气路包括第二横向囊体4-1。第二横向囊体4-1沿第二驱动片4的长度方向紧密排列有复数个。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横向囊体4-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气道连通。任意一个第二横向囊体4-1通过气管与第二气泵连通。第二驱动片4的第二横向囊体4-1在充气状态下的截面为圆形。

使用时,将掌部伸入第一内衬片1与第二内衬片2之间,第一气泵工作,第一气泵通过气管向第一驱动片3的第一横向囊体3-1充气,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横向囊体3-1在充气过程中相互挤压,使第一驱动片3的中部向上隆起,使手掌下弯,第一气泵通过气管向第一驱动片3的第一横向囊体3-1抽气,使手掌复位,第二气泵工作,第二气泵通过气管向第二驱动片4的第二横向囊体4-1充气,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横向囊体4-1在充气过程中相互挤压,使第二驱动片4的中部向下隆起,使手掌上弯,第二气泵通过气管向第二驱动片4的第二横向囊体4-1抽气,使手掌复位,完成一组手掌训练动作。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掌部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内衬片(1)、第二内衬片(2)、第一驱动片(3)、第二驱动片(4)、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所述第一内衬片(1)的周缘与第二内衬片(2)的周缘缝合,并且设有供手部伸入第一内衬片(1)与第二内衬片(2)之间的开口;所述第一驱动片(3)设置在第一内衬片(1)与第二内衬片(2)相背的端面上;所述第二驱动片(4)设置在第二内衬片(2)与第一内衬片(1)相背的端面上;所述第一驱动片(3)上设有通过气管与第一气泵连通的第一气路;所述第二驱动片(4)上设有通过气管与第二气泵连通的第二气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掌部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衬片(1)朝向第二内衬片(2)的端面上设有按摩组件(5),或者第二内衬片(2)朝向第一内衬片(1)的端面上设有按摩组件(5),或者第一内衬片(1)和第二内衬片(2)的相对端面上均按摩组件(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掌部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组件(5)包括第一磁石(5-1),以及环绕第一磁石(5-1)均布的复数个第二磁石(5-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掌部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片(3)的第一气路包括第一横向囊体(3-1);所述第一横向囊体(3-1)沿第一驱动片(3)的长度方向紧密排列有复数个;所述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横向囊体(3-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气道连通;所述任意一个第一横向囊体(3-1)通过气管与第一气泵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掌部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片(3)的第一横向囊体(3-1)在充气状态下的截面为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掌部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片(4)的第二气路包括第二横向囊体(4-1);所述第二横向囊体(4-1)沿第二驱动片(4)的长度方向紧密排列有复数个;所述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横向囊体(4-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气道连通;所述任意一个第二横向囊体(4-1)通过气管与第二气泵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掌部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片(4)的第二横向囊体(4-1)在充气状态下的截面为圆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掌部功能训练装置,包括第一内衬片、第二内衬片、第一驱动片、第二驱动片、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第一内衬片的周缘与第二内衬片的周缘缝合,并且设有供手部伸入第一内衬片与第二内衬片之间的开口;第一驱动片设置在第一内衬片与第二内衬片相背的端面上;第二驱动片设置在第二内衬片与第一内衬片相背的端面上;第一驱动片上设有通过气管与第一气泵连通的第一气路;第二驱动片上设有通过气管与第二气泵连通的第二气路。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通过驱动片的弯曲带动手掌进行弯曲动作,实现自动训练掌部,气动式驱动更为舒适,大大缩短掌部肌肉恢复周期,结构简便,生产成本低。

技术研发人员:彭伶丽;黄女桐;唐举玉;张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9.06.18
技术公布日:2020.05.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