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慢性心衰患者睡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99446发布日期:2021-05-11 14:48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辅助慢性心衰患者睡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心内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辅助慢性心衰患者睡眠装置。



背景技术: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头晕乏力、身体水肿等,并且,为了避免症状加重,减少回心血量,从而缓解肺部淤血,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患者在睡眠时通常需要将上身抬高,重症患者甚至需要保持下肢自然下垂的坐位睡眠。

目前,通常采用在患者的后背垫枕头、棉被等物品的方式使抬高患者的上身,但是,枕头、棉被等物体过于松软,长时间受压会下陷,导致患者的上身向下摆动,起不到支撑效果,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并且,枕头、棉被等物体在抬高患者上身的同时,患者左右两侧缺乏相应的支撑装置,患者在睡眠时易向左右歪斜,导致患者受到二次伤害,需要看护人员长时间关注患者,增加了看护人员的看护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辅助慢性心衰患者睡眠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慢性心衰患者在睡眠时体位不便于固定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上下方向的凳子,凳子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约束带,凳子的后端经左右轴向的固定轴铰接有上下方向的背板,背板的上侧设有可上下移动且左右方向的固定块,固定块的左端设有固定带,背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位于凳子与固定块之间的连接杆,右侧的连接杆前端铰接有左右方向的摆杆,摆杆的左侧开设有前后轴向的贯通孔,左侧的连接杆上设有可插入贯通孔内的插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约束带的设置,便于将患者的下肢固定,使患者在睡眠时保持下肢下垂的状态,减少患者的回心血量,提高患者睡眠的舒适度,背板的设置,便于抬高患者的上身,固定块与摆杆的设置,便于将患者的上身固定,避免患者在睡眠时向左右方向歪斜,防止患者的颈部肌肉被拉伤,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减轻了看护人员的看护负担,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切右视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切俯视轴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a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4给出,包括上下方向的凳子1,凳子1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约束带2,凳子1的后端经左右轴向的固定轴3铰接有上下方向的背板4,背板4的上侧设有可上下移动且左右方向的固定块5,固定块5的左端设有固定带6,背板4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位于凳子1与固定块5之间的连接杆7,右侧的连接杆7前端铰接有左右方向的摆杆8,摆杆8的左侧开设有前后轴向的贯通孔9,左侧的连接杆7上设有可插入贯通孔9内的插杆10。

为了对背板4进行限位,所述的固定轴3上开设有多沿其圆周方向均布且开口向外的限位槽11,背板4内开设有开口向下的放置槽12,放置槽12内设有可插入限位槽11内的限位杆13。

为了使限位杆13上下移动,所述的背板4上侧开设有左右方向且开口向前的滑动槽14,滑动槽14内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的拉环15,限位杆13的上端设有上下轴向的拉杆16,拉杆16的上端贯穿滑动槽14的下侧壁且与拉环15固定连接,拉杆16上套装有位于限位杆13与放置槽12之间的弹簧17。

为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所述的固定块5的前端面为上下轴向且内凹的弧形面。

为了便于固定患者的头部,所述的固定带6自由端的后表面上设有魔术母贴18,固定块5的右端面上设有可与魔术母贴18粘合的魔术子贴19。

为了便于固定块5上下移动,所述的背板4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移动槽20,移动槽20内滑动连接有推块21,推块21的前端伸出移动槽20且与固定块5固定连接。

为了便于固定摆杆8,所述的插杆10前端伸出贯通孔9且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22。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使患者坐在凳子1上,向上推动固定块5,固定块5带动推块21向上移动,使患者的头部与固定块5的前端面接触,当固定块5位于患者头部的正后方时,停止移动推块21,拉动固定带6的自由端,使魔术母贴18与魔术子贴19粘合,将患者的头部与固定块5固定,避免患者在睡眠时头部歪斜,防止患者颈部肌肉被拉伤;

分别拉动两个约束带2的自由端,将患者的双腿分别与本装置固定,使患者在睡眠时下肢保持下垂状态,减少回心血量,提高患者睡眠的舒适度;

向左拉动摆杆8的左端,使插杆10插入贯通孔9内,当插杆10的前端伸出贯通孔9后,使用紧固螺栓22将摆杆8固定,将患者的上身固定在背板4上,防止患者在睡眠时上身向左右方向歪斜,若患者需要采取坐位睡眠,此时患者可保持此种状态睡眠;

当患者的上身需要向上抬升一定角度时,向上拉动拉环15,拉环15经拉杆16带动限位杆13向上移动并挤压弹簧17,当限位杆13从限位槽11内移出后,向后拉动背板4的上端,背板4将固定块5带动患者的上身向后倾斜,患者的头部经固定块5带动推块21向下移动,此时,在约束带2的作用下患者的下肢不会向上抬升;

当患者的上身向后倾斜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向后拉动背板4,松开拉环15,限位杆13在弹簧17的作用下经拉杆16带动拉环15向下移动并插入其对应侧的限位槽11内,此时,背板4无法摆动,患者的上身被抬起到一定的角度且无法移动,使患者可保持相对舒服的体位睡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约束带的设置,便于将患者的下肢固定,使患者在睡眠时保持下肢下垂的状态,减少患者的回心血量,提高患者睡眠的舒适度,背板的设置,便于抬高患者的上身,固定块与摆杆的设置,便于将患者的上身固定,避免患者在睡眠时向左右方向歪斜,防止患者的颈部肌肉被拉伤,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减轻了看护人员的看护负担,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技术特征:

1.一种辅助慢性心衰患者睡眠装置,包括上下方向的凳子(1),其特征在于,凳子(1)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约束带(2),凳子(1)的后端经左右轴向的固定轴(3)铰接有上下方向的背板(4),背板(4)的上侧设有可上下移动且左右方向的固定块(5),固定块(5)的左端设有固定带(6),背板(4)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位于凳子(1)与固定块(5)之间的连接杆(7),右侧的连接杆(7)前端铰接有左右方向的摆杆(8),摆杆(8)的左侧开设有前后轴向的贯通孔(9),左侧的连接杆(7)上设有可插入贯通孔(9)内的插杆(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慢性心衰患者睡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轴(3)上开设有多沿其圆周方向均布且开口向外的限位槽(11),背板(4)内开设有开口向下的放置槽(12),放置槽(12)内设有可插入限位槽(11)内的限位杆(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慢性心衰患者睡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板(4)上侧开设有左右方向且开口向前的滑动槽(14),滑动槽(14)内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的拉环(15),限位杆(13)的上端设有上下轴向的拉杆(16),拉杆(16)的上端贯穿滑动槽(14)的下侧壁且与拉环(15)固定连接,拉杆(16)上套装有位于限位杆(13)与放置槽(12)之间的弹簧(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慢性心衰患者睡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块(5)的前端面为上下轴向且内凹的弧形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慢性心衰患者睡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带(6)自由端的后表面上设有魔术母贴(18),固定块(5)的右端面上设有可与魔术母贴(18)粘合的魔术子贴(1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慢性心衰患者睡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板(4)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移动槽(20),移动槽(20)内滑动连接有推块(21),推块(21)的前端伸出移动槽(20)且与固定块(5)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慢性心衰患者睡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杆(10)前端伸出贯通孔(9)且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22)。


技术总结
一种辅助慢性心衰患者睡眠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慢性心衰患者在睡眠时体位不便于固定的问题;包括上下方向的凳子,凳子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约束带,凳子的后端经左右轴向的固定轴铰接有上下方向的背板,背板的上侧设有可上下移动且左右方向的固定块,固定块的左端设有固定带,背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位于凳子与固定块之间的连接杆,右侧的连接杆前端铰接有左右方向的摆杆,摆杆的左侧开设有前后轴向的贯通孔,左侧的连接杆上设有可插入贯通孔内的插杆;避免患者在睡眠时向左右方向歪斜,防止患者的颈部肌肉被拉伤,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减轻了看护人员的看护负担,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梁小琴;滕玉芳;李霞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梁小琴
技术研发日:2020.05.12
技术公布日:2021.05.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