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53638发布日期:2021-05-07 19:50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中医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于201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在中医领域中,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紊乱的人体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将艾灸点燃后,放置于艾灸筒中,并放置于人体表面,对病人进行治疗,但是现有的艾灸筒结构简单,艾灸在艾灸筒内夹持不稳固,并且在艾灸燃烧一定时间后,艾灸对变短,人们需要将艾灸向下移动,而现有的艾灸筒不方便人们移动艾灸。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包括治疗仓和夹持筒,所述治疗仓顶部固定有夹持筒,且夹持筒外侧开设有透气孔,所述夹持筒内壁固定有方便艾灸固定和输送的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凹槽、第一转轴和第一夹持轮,所述夹持筒内壁一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中部固定有第一夹持轮,且第一夹持轮位于凹槽内壁。

优选的,所述输送机构还包括凸起、滑槽、滑框、第二转轴、第二夹持轮和螺纹杆,所述夹持筒外侧远离凹槽的一端固定有凸起,所述夹持筒内壁和凸起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壁滑动连接有滑框,所述滑框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中部固定有第二夹持轮,且第二夹持轮位于滑框内壁,所述凸起中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壁螺纹连接有螺纹杆,且螺纹杆一端通过轴承与滑框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螺纹杆远离滑框的一端和第一转轴一端均固定有旋钮。

优选的,所述治疗仓底部固定有硅胶圈。

优选的,所述治疗仓内壁底部卡接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内壁固定有隔离网。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轮和第二夹持轮外侧均开设有弧形槽,且弧形槽的直径与夹持筒内壁直径相同。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

在使用时,人们将艾灸点燃后插入夹持筒内壁,然后通过旋转旋钮,进而带动螺纹杆转动,使得螺纹杆带动滑框运动,进而使得滑框内的第二夹持轮向第一夹持轮的一端移动,进而使得第二夹持轮和第一夹持轮将艾灸夹持住,然后人们再将治疗仓放置于病人身体上,治疗仓底部设置的硅胶圈和与人体紧密接触,并且在治疗仓底部设置的隔离网可防止燃烧过后的艾灸灰落在人体上,让燃烧一段时间后,人们通过旋转第一转轴上的旋钮,使得第一转轴转动调动第一夹持轮转动,使得第一夹持轮将艾灸向下输送一段距离,以便于艾灸继续燃烧,并且可在第一夹持轮两端设置阻尼圈,以增大第一夹持轮的摩擦力,此装置对艾灸夹持较为稳定,并且便于人们向下移动艾灸,便于人们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输送机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治疗仓;2、夹持筒;3、输送机构;31、凹槽;32、第一转轴;33、第一夹持轮;34、凸起;35、滑槽;36、滑框;37、第二转轴;38、第二夹持轮;39、螺纹杆;4、旋钮;5、硅胶圈;6、固定套;7、隔离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所示,一种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包括治疗仓1和夹持筒2,所述治疗仓1顶部固定有夹持筒2,且夹持筒2外侧开设有透气孔,所述夹持筒2内壁固定有方便艾灸固定和输送的输送机构3。

参考图2和图3所示,所述输送机构3包括凹槽31、第一转轴32和第一夹持轮33,所述夹持筒2内壁一端开设有凹槽31,所述凹槽31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32,所述第一转轴32中部固定有第一夹持轮33,且第一夹持轮33位于凹槽31内壁,所述输送机构3还包括凸起34、滑槽35、滑框36、第二转轴37、第二夹持轮38和螺纹杆39,所述夹持筒2外侧远离凹槽31的一端固定有凸起34,所述夹持筒2内壁和凸起34内部开设有滑槽35,所述滑槽35内壁滑动连接有滑框36,所述滑框36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37,所述第二转轴37中部固定有第二夹持轮38,且第二夹持轮38位于滑框36内壁,所述凸起34中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壁螺纹连接有螺纹杆39,且螺纹杆39一端通过轴承与滑框36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轮33和第二夹持轮38外侧均开设有弧形槽,且弧形槽的直径与夹持筒2内壁直径相同,所述螺纹杆39远离滑框36的一端和第一转轴32一端均固定有旋钮4,便于对艾灸的夹持和移动。

参考图2所示,所述治疗仓1底部固定有硅胶圈5,所述治疗仓1内壁底部卡接有固定套6,所述固定套6内壁固定有隔离网7,治疗仓1底部设置的硅胶圈5和与人体紧密接触,并且在治疗仓1底部设置的隔离网7可防止燃烧过后的艾灸灰落在人体上。

工作原理:

在使用时,人们将艾灸点燃后插入夹持筒2内壁,然后通过旋转旋钮4,进而带动螺纹杆39转动,使得螺纹杆39带动滑框36运动,进而使得滑框36内的第二夹持轮38向第一夹持轮33的一端移动,进而使得第二夹持轮38和第一夹持轮33将艾灸夹持住,然后人们再将治疗仓1放置于病人身体上,治疗仓1底部设置的硅胶圈5和与人体紧密接触,并且在治疗仓1底部设置的隔离网7可防止燃烧过后的艾灸灰落在人体上,让燃烧一段时间后,人们通过旋转第一转轴32上的旋钮4,使得第一转轴32转动调动第一夹持轮33转动,使得第一夹持轮33将艾灸向下输送一段距离,以便于艾灸继续燃烧,并且可在第一夹持轮33两端设置阻尼圈,以增大第一夹持轮33的摩擦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包括治疗仓(1)和夹持筒(2),所述治疗仓(1)顶部固定有夹持筒(2),且夹持筒(2)外侧开设有透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筒(2)内壁固定有方便艾灸固定和输送的输送机构(3),所述输送机构(3)包括凹槽(31)、第一转轴(32)和第一夹持轮(33),所述夹持筒(2)内壁一端开设有凹槽(31),所述凹槽(31)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32),所述第一转轴(32)中部固定有第一夹持轮(33),且第一夹持轮(33)位于凹槽(31)内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3)还包括凸起(34)、滑槽(35)、滑框(36)、第二转轴(37)、第二夹持轮(38)和螺纹杆(39),所述夹持筒(2)外侧远离凹槽(31)的一端固定有凸起(34),所述夹持筒(2)内壁和凸起(34)内部开设有滑槽(35),所述滑槽(35)内壁滑动连接有滑框(36),所述滑框(36)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37),所述第二转轴(37)中部固定有第二夹持轮(38),且第二夹持轮(38)位于滑框(36)内壁,所述凸起(34)中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壁螺纹连接有螺纹杆(39),且螺纹杆(39)一端通过轴承与滑框(36)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杆(39)远离滑框(36)的一端和第一转轴(32)一端均固定有旋钮(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仓(1)底部固定有硅胶圈(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仓(1)内壁底部卡接有固定套(6),所述固定套(6)内壁固定有隔离网(7)。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轮(33)和第二夹持轮(38)外侧均开设有弧形槽,且弧形槽的直径与夹持筒(2)内壁直径相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医用艾灸辅助治疗装置,包括治疗仓和夹持筒,治疗仓顶部固定有夹持筒,且夹持筒外侧开设有透气孔,夹持筒内壁固定有方便艾灸固定和输送的输送机构,输送机构包括凹槽、第一转轴和第一夹持轮,夹持筒内壁一端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中部固定有第一夹持轮,且第一夹持轮位于凹槽内壁,输送机构还包括凸起、滑槽、滑框、第二转轴、第二夹持轮和螺纹杆,夹持筒外侧远离凹槽的一端固定有凸起,夹持筒内壁和凸起内部开设有滑槽,滑槽内壁滑动连接有滑框,滑框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本实用对艾灸夹持较为稳定,并且便于人们向下移动艾灸,便于人们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静;吕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刘文静
技术研发日:2020.05.26
技术公布日:2021.05.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