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25607发布日期:2021-07-20 16:05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



背景技术:

目前重症医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感染,它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针对感染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支出占总支出的40%以上。抗生素的诞生开启了感染治疗的新篇章,使许多患者重获了新生,但大量抗生素的滥用,也导致耐药细菌产生的不断增快,毒力不断增强。如果只考虑应用抗菌素去治疗感染,这样观念是狭隘的。医院是对病患者集中救治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类致病微生物聚集的区域。所谓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在重症医学科,做好针对感染的防护与隔离十分重要。危重患者由于其机体免疫力下降,且侵入性操作繁多,病患集中,毒力强,使得患者易成为感染及交叉感染的高危人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用以防止重症病人感染或交叉感染。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包括支架、底板、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四立柱、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顶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的上端;所述第一侧板铰接在所述顶板上,所述第二侧板设置在所述第二立柱与第三立柱之间,所述第三侧板设置在所述第三立柱与第四立柱之间,所述第四侧板设置在所述第四立柱与第一立柱之间;在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多个手套口,所述手套口上设置有防护手套;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传递窗和进风管,所述传递窗上设置有压力调节管,所述传递窗内设置有紫外灯;所述顶板上设置有回风管和压力表,所述回风管上设置有压力调节阀;所述底板、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顶板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上设置有密封槽,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条与所述密封槽匹配;所述第一侧板和底板上设置有搭扣组件;所述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的内侧上部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上设置有滑杆。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中,优选地,所述手套口为四个。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架的下端设置有万向轮。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中,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万向轮上设置有制动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中,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均由钢化玻璃制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在第二侧板上设置有传递窗和进风管,在顶板上设置了回风管,将进风管与洁净空气供应装置连接,使得隔离器形成了一个小的洁净区,可以防止患者感染;在传递窗上设置有压力调节管,将压力调节管与压力调节装置连接,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传递窗的压力,提高防感染的效果;在第一侧板上设置了手套口,在手套口上设置有防护手套,方便对患者进行检查和用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将第一侧板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拆卸了第一侧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支架,2-底板,3-第一立柱,4-第二立柱,5-第三立柱,6-第四立柱,7-顶板,8-第一侧板,9-第二侧板,10-第三侧板,11-第四侧板,12-手套口,13-防护手套,14-传递窗,15-进风管,16-压力调节管,17-回风管,18-压力表,19-压力调节阀,20-密封槽,21-密封条,22-搭扣组件,23-滑轨,24-滑杆,25-万向轮,26-制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一种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如图1至5所示,包括支架1、底板2、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第三立柱5、第四立柱6、顶板7、第一侧板8、第二侧板9、第三侧板10和第四侧板11;第一侧板8、第二侧板9、第三侧板10和第四侧板11均由钢化玻璃制成。底板2设置在支架1上,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第三立柱5和第四立柱6设置在底板2上,顶板7设置在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第三立柱5和第四立柱6的上端;第一侧板8铰接在顶板7上,第二侧板9设置在第二立柱4与第三立柱5之间,第三侧板10设置在第三立柱5与第四立柱6之间,第四侧板11设置在第四立柱6与第一立柱3之间;在第一侧板8上设置有四个手套口12,在手套口12上设置有防护手套13;在第二侧板9上设置有传递窗14和进风管15,进风管15与洁净空气供应装置连接,由洁净空气供应装置通过进风管15向隔离器内进行供气。

在传递窗14上设置有压力调节管16,压力调节管16与压力调节装置连接,可以根据需要将传递窗14内的压力调为正压或负压。

在传递窗14内设置有紫外灯,用于对传递窗14内进行杀菌;在顶板7上设置有回风管17和压力表18,在回风管17上设置有压力调节阀19,用于调节隔离器内的压力。在底板2、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和顶板7靠近第一侧板8的一端上设置有密封槽20,在第一侧板8上设置有密封条21,密封条21与密封槽20匹配;在第一侧板8和底板2上设置有搭扣组件22;在第二侧板9和第四侧板11的内侧上部设置有滑轨23,在滑轨23上设置有滑杆24。该滑杆24用于当第一侧板8打开后,支撑住第一侧板8。

为了方便该隔离器的移动,在支架1的下端设置有万向轮25。在万向轮25上设置有制动装置26。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底板、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四立柱、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顶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的上端;所述第一侧板铰接在所述顶板上,所述第二侧板设置在所述第二立柱与第三立柱之间,所述第三侧板设置在所述第三立柱与第四立柱之间,所述第四侧板设置在所述第四立柱与第一立柱之间;在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多个手套口,所述手套口上设置有防护手套;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传递窗和进风管,所述传递窗上设置有压力调节管,所述传递窗内设置有紫外灯;所述顶板上设置有回风管和压力表,所述回风管上设置有压力调节阀;所述底板、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顶板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上设置有密封槽,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条与所述密封槽匹配;所述第一侧板和底板上设置有搭扣组件;所述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的内侧上部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上设置有滑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套口为四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下端设置有万向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轮上设置有制动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均由钢化玻璃制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重症医学用防感染隔离器,包括支架、底板、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四立柱、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第一侧板铰接在顶板上,第二侧板设在第二立柱与第三立柱间,第三侧板设在第三立柱与第四立柱间,第四侧板设在第四立柱与第一立柱间;在第一侧板上设有手套口,手套口上设有防护手套;第二侧板上设有传递窗和进风管,传递窗上设有压力调节管;顶板上设有回风管和压力表;底板、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顶板靠近第一侧板的一端上设有密封槽,第一侧板上设有密封条;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的内侧上部设置有滑轨,滑轨上设置有滑杆。本实用新型防止了重症病人的感染或交叉感染。

技术研发人员:陈耀武;寸天明;周芬;陈一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陈耀武
技术研发日:2020.07.12
技术公布日:2021.07.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