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结肠镜上的多功能套管

文档序号:24950155发布日期:2021-05-07 19:45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结肠镜上的多功能套管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套管,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结肠镜上的多功能套管。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结肠镜筛查和及时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能够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对于怀疑罹患大肠癌的患者,结肠镜对肿瘤的定位、活检亦有着其它检查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现有的结肠镜系统存在以下两处不足:

(1)、大部分结肠镜在头端20cm以下不再显示刻度,因此无法对距肛缘20cm以下的肿瘤进行精确测量定位。同时,结肠镜镜头为0°镜即平面镜,由于镜身过于粗大以及为保证镜头清洁度,对于隆起型大肠癌无法将镜头抵及肿物根部进行精准测量,目前临床多以直肠指诊粗略估计距离来代替,受个人经验影响较大,可造成很大偏差。对于中低位直肠癌,毫厘之间直接决定能否保肛,因此对其与肛缘距离精确的测量尤为重要。

(2)、左半结肠尤其降结肠、乙状结肠及上段直肠在结肠镜下手术操作时常出现肠道痉挛的情况,丧失手术视野,影响手术操作,增加出血、穿孔的风险。目前临床多应用解痉药物,但存在起效慢、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结肠镜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提供的一种用于结肠镜上的多功能套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结肠镜上的多功能套管是在套管本体上开设有侧口,套管本体上设置有长度刻度线,套管本体的前部设置为前支撑部,套管本体的后部设置为后支撑部,前支撑部和后支撑部之间设置有镜下工作窗。

套管本体的前端设置为锥形,套管本体的头端设置为圆弧的钝状。

套管本体为透明软质材料制成。

套管本体的长度为20厘米或25厘米或30厘米或40厘米或45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结肠镜上的多功能套管由前支撑部、镜下工作窗、后支撑部组成,前支撑部和后支撑部用来撑起肠腔,获得良好视野,镜下工作窗用来进行镜下精细手术操作。套管本体上开设有侧口,可不需退出肠镜即能套入镜身之上,头端钝化设计,减少置入阻力,保护肠粘膜。在使用时将套管套入镜身,在内镜直视引导下送入套管,将套管顶端卡到肿物根部,通过套管本体上的刻度精确读出肿物与肛缘间距离,测量结果精确到毫米,测量完毕后将套管及结肠镜一体撤出,相应测量结果能够精准指导后续临床治疗方案与手术决策。

在临床中当发现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肿物并进行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时往往会出现肠腔痉挛,手术视野丧失,无法继续进行手术操作,一旦发生出血,镜下止血等精细操作更加困难。此时结合肠镜刻度及镜下所见大肠解剖构造,大致估算出待手术区与肛门间距离,选择相应长度套管,无需退出肠镜,利用套管侧方开口将套管卡到镜身表面,头端涂抹肠镜胶润滑,以肠镜镜身为“导丝”,将套管缓慢送入直达术区。将前支撑部越过术区,撑开术区以远肠道,抵抗口侧肠管痉挛,将术区暴露于镜下工作窗,后支撑部撑开术区肛侧肠管,抵抗肛侧肠管痉挛,从而为术区营造稳定视野,便于镜下操作。同时,若出现镜下大出血,可利用套管透明管身压迫止血并寻找出血点,便于可视下精准止血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结肠镜上的多功能套管采用多种不同长度套管,分别为20、25、30、35、40、45cm,满足不同位置镜下操作。套管本体设置有长度刻度线,满足精准测量需求。套管本体的头端钝化处理,保护肠粘膜,套管本体的前端设置为锥形,能够有效并稳定地套设在镜身上,减少插入时阻力套管本体的前部为前支撑部,套管本体的后部为后支撑部,前支撑部和后支撑部之间设置为镜下工作窗。抗肠管痉挛,支撑镜下术野,为结肠镜下手术保驾护航。套管本体开设有侧口,可在不需要退出已插入结肠镜的前提下,将套管套入镜身,简单方便,避免重复进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多功能套管整体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的标注如下:

1、套管本体2、侧口3、长度刻度线4、前支撑部5、后支撑部6、镜下工作窗。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结肠镜上的多功能套管是在套管本体1上开设有侧口2,套管本体1上设置有长度刻度线3,套管本体1的前部设置为前支撑部4,套管本体1的后部设置为后支撑部5,前支撑部4和后支撑部5之间设置有镜下工作窗6。

套管本体1的前端设置为锥形,套管本体1的头端设置为圆弧的钝状。

套管本体1为透明软质材料制成。

套管本体1的长度为20厘米或25厘米或30厘米或40厘米或45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结肠镜上的多功能套管由前支撑部4、镜下工作窗6、后支撑部5组成,前支撑部4和后支撑部5用来撑起肠腔,获得良好视野,镜下工作窗6用来进行镜下精细手术操作。套管本体1上开设有侧口2,可不需退出肠镜即能套入镜身之上,头端钝化设计,减少置入阻力,保护肠粘膜。在使用时将套管套入镜身,在内镜直视引导下送入套管,将套管顶端卡到肿物根部,通过套管本体1上的长度刻度线3精确读出肿物与肛缘间距离,测量结果精确到毫米,测量完毕后将套管及结肠镜一体撤出,相应测量结果能够精准指导后续临床治疗方案与手术决策。

在临床中当发现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肿物并进行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时往往会出现肠腔痉挛,手术视野丧失,无法继续进行手术操作,一旦发生出血,镜下止血等精细操作更加困难。此时结合肠镜刻度及镜下所见大肠解剖构造,大致估算出待手术区与肛门间距离,选择相应长度套管,无需退出肠镜,利用套管侧口2将套管卡到镜身表面,头端涂抹肠镜胶润滑,以肠镜镜身为“导丝”,将套管缓慢送入直达术区。将前支撑部4越过术区,撑开术区以远肠道,抵抗口侧肠管痉挛,将术区暴露于镜下工作窗6,后支撑部5撑开术区肛侧肠管,抵抗肛侧肠管痉挛,从而为术区营造稳定视野,便于镜下操作。同时,若出现镜下大出血,可利用套管透明管身压迫止血并寻找出血点,便于可视下精准止血操作。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结肠镜上的多功能套管,其特征在于:是在套管本体上开设有侧口,套管本体上设置有长度刻度线,套管本体的前部设置为前支撑部,套管本体的后部设置为后支撑部,前支撑部和后支撑部之间设置有镜下工作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结肠镜上的多功能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本体的前端设置为锥形,套管本体的头端设置为圆弧的钝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结肠镜上的多功能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本体为透明软质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结肠镜上的多功能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本体的长度为20厘米或25厘米或30厘米或40厘米或45厘米。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结肠镜上的多功能套管,是在套管本体上开设有侧口,套管本体上设置有长度刻度线,套管本体的前部设置为前支撑部,套管本体的后部设置为后支撑部,前支撑部和后支撑部之间设置有镜下工作窗。套管本体的前端设置为锥形,套管本体的头端设置为圆弧的钝状。套管本体为透明软质材料制成。有益效果:满足不同位置镜下操作。满足精准测量需求。保护肠粘膜,套管本体的前端设置为锥形,能够有效并稳定地套设在镜身上,减少插入时阻力套管本体的前部为前支撑部,套管本体的后部为后支撑部,前支撑部和后支撑部之间设置为镜下工作窗。抗肠管痉挛,支撑镜下术野,为结肠镜下手术保驾护航。

技术研发人员:杨栋;韩哈斯敖其尔;徐红;张炀;汤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0.07.15
技术公布日:2021.05.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