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27308发布日期:2021-06-25 16:31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包扎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骨关节及部分软组织损伤和骨科手术后,为了保持骨折复位的稳定或矫形术后的相对位置,必须予以合适的外固定,而目前最为常用、最为方便也是最为经济的固定方法便是石膏固定,可以说,传统的石膏绷带外固定至今仍不失为平时及战时骨科外固定的良好材料,也是骨科临床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外固定技术。

石膏绷带是将石膏粉撒在绷带上并用木板刮匀,以此卷起制成。在使用时是将石膏绷带叠起后过水,挤出多余水分后为患者患肢进行包扎固定,并由医师维持塑形,直至石膏干透硬化。

也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肢体没有固定好,易出现未硬化的石膏绷带变形,后在此状态下硬化,出现石膏局部松脱或局部过紧,造成固定效果减弱,甚至因压迫皮肤造成患者局部不适、疼痛及坏死等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可以对肢体提供稳定的固定支撑,防止石膏包扎过程中出现变形的情况发生。

为实现是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用于固定被石膏包扎的肢体,包括可调节长度的支架组件和至少一个用于固定肢体的肢体托,肢体托装设在支架组件上;肢体进行石膏包扎时,调整支架组件的长度,使其与肢体托上的肢体的长度相匹配。

进一步地,支架组件包括主支架与副支架,副支架的外管径小于主支架的内管径,副支架的一端插入在主支架中。

进一步地,主支架与副支架均设有活销,通过活销调整副支架的伸展长度。

进一步地,主支架与副支架的侧壁上均设有内凹槽,主支架的凹槽卡入在副支架的凹槽中。

进一步地,主支架和副支架为“u”形,主支架和副支架连接组成矩形或腰形。

进一步地,肢体托底部设有固定卡夹,肢体托通过固定卡夹与内凹槽的配合,固定在支架组件上。

进一步地,肢体托设有两个固定卡夹,分别固定在支架组件的两条横杆上。

进一步地,肢体托与固定卡夹之间通过支撑柱连接。

进一步地,肢体托为可塑形硬质弧面结构。

进一步地,支架组件还包括长度可调的支撑柱,支撑柱连接于支架组件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调整支架组件的长度,使其与待包扎的肢体长度相匹配,将肢体托安装在支架组件上,然后将肢体固定在肢体托上,这样在对肢体包扎石膏带的时,可以对肢体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防止肢体没固定好导致石膏带变形,影响石膏包扎的效果。同时,无需另外安排人员固定肢体,一个医生即可完成石膏包扎,节省了人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架组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肢体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用于固定被石膏包扎的肢体,如图1所示,包括可调节长度的支架组件1和至少一个用于固定肢体的肢体托2,肢体托2装设在支架组件1上;肢体进行石膏包扎时,调整支架组件1的长度,使其与肢体托上的肢体的长度相匹配。

采用上述结构,调整支架组件1的长度,使其与待包扎的肢体长度相匹配,将肢体托2安装在支架组件1上,然后将肢体固定在肢体托2上,这样在对肢体包扎石膏带的时,可以对肢体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防止肢体没固定好导致石膏带变形,影响石膏包扎的效果。同时,无需另外安排人员固定肢体,一个医生即可完成石膏包扎,节省了人力。

如图1和2所示,支架组件1包括主支架11与副支架12,副支架12的外管径小于主支架11的内管径,副支架12的一端插入在主支架11中。通过控制副支架12插入到主支架11中的长度,以调整支架组件1的长度,与肢体的长度相匹配,对肢体起到有效稳定的支撑。

主支架11与副支架12均设有活销13,通过活销13调整副支架12的伸展长度。这样可以灵活方便的调整支架组件1的长度。

主支架11与副支架12的侧壁上均设有内凹槽,主支架11的凹槽卡入在副支架12的凹槽中。这样副支架12在主支架中11可以稳定顺畅的伸缩。

主支架11和副支架12为“u”形,主支架11和副支架12连接组成矩形或腰形。这样使支架组件1结构更加紧固美观。

如图3所示,肢体托2底部设有固定卡夹3,肢体托2通过固定卡夹3与内凹槽的配合,固定在支架组件1上。

本实施例中,每个肢体托2设有两个固定卡夹3,分别夹在支架组件1的两条横杆上,这样可以使肢体托2在支架组件1上更牢固,不易发生位置改变。

肢体托2与固定卡夹3之间通过支撑杆4连接。这样可以使肢体托2与支架组件1之间形成一定间距,方便在肢体上缠绕石膏带。

肢体托2为可塑形硬质弧面结构。这样可以根据不同肢体的外形进行调整,让肢体在肢体托2上感觉更舒适。

本实施例还包括长度可调的支撑柱5,支撑柱5连接于支架组件1的下方。根据患者的身高调整支撑柱5的长度,使支架组件1的高度与患者肢体高度匹配。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

根据患者的身高和肢体的长度,调整支架组件1的高度和长度;将肢体托2安装在支架组件1的两端,对肢体托2进行塑形和位置调整,在肢体托2上垫上棉垫,再将患者的肢体放在肢体托2上固定不动,最后对下肢进行石膏包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用于固定被石膏包扎的肢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可调节长度的支架组件和至少一个用于固定肢体的肢体托,所述肢体托装设在所述支架组件上;肢体进行石膏包扎时,调整所述支架组件的长度,使其与所述肢体托上的肢体的长度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包括主支架与副支架,所述副支架的外管径小于所述主支架的内管径,所述副支架的一端插入在所述主支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与所述副支架均设有活销,通过所述活销调整所述副支架的伸展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与所述副支架的侧壁上均设有内凹槽,所述主支架的凹槽卡入在所述副支架的凹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和所述副支架为“u”形,所述主支架和所述副支架连接组成矩形或腰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肢体托底部设有固定卡夹,所述肢体托通过所述固定卡夹与所述内凹槽的配合,固定在所述支架组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肢体托设有两个所述固定卡夹,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架组件的两条横杆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肢体托与所述固定卡夹之间通过支撑杆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7或8所述的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肢体托为可塑形硬质弧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长度可调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连接于所述支架组件的下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石膏包扎固定装置,用于固定被石膏包扎的肢体,包括可调节长度的支架组件和至少一个用于固定肢体的肢体托,肢体托装设在支架组件上;肢体进行石膏包扎时,调整支架组件的长度,使其与肢体托上的肢体的长度相匹配。本实用新型将肢体托安装在支架组件上,然后将肢体固定在肢体托上,这样在对肢体包扎石膏带的时,可以对肢体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防止肢体没固定好导致石膏带变形,影响石膏包扎的效果。同时,无需另外安排人员固定肢体,一个医生即可完成石膏包扎,节省了人力。

技术研发人员:林梓聪;邓志钦;李文翠;王大平;刘建全;方焕坤;王光辉;孙贝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转化医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0.08.20
技术公布日:2021.06.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