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水流旋转循环功能的外旋流套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61376发布日期:2021-12-17 23:10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水流旋转循环功能的外旋流套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窥镜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具有水流旋转循环功能的外旋流套筒。


背景技术:

2.随着结石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治疗开始采用内窥镜技术:由内窥镜导管经人体自然腔道,尿道、膀胱进入输尿管和肾脏,通过导管端部的电子镜或插入的光纤镜的摄像及主机的图像处理功能实现对输尿管及肾脏内部位置病灶或结石的实时内窥镜观察,找到结石或病灶,并经由导管器械口放入钬激光和取石篮等器械,实现对结石的碎石和取石功能,以及对病灶的治疗。目前,pcnl经皮肾及经输尿管的软镜碎石手术,肾内结石经钬激光破碎成粉末或细小的颗粒状后,一部份会在手术中冲洗排出,更多的一般都是术后经人体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随尿液一同排出,如果残石不能及时排出,容易在体内再次形成结石,更严重的是需要再次进行结石手术,因此如果能在结石手术的同时快速地清除碎石,将会极大地提高手术的效果,减少残石不能排出的风险,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担心。因此如何设计注水通道使碎石有效排出无残留是目前面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排石效果明显、结构简单的具有水流旋转循环功能的外旋流套筒。
4.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具有水流旋转循环功能的外旋流套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外表面上开设有可引导水流沿螺旋向流动的螺旋槽,所述筒体的中心孔为可引导水流沿直线出水的直流通道。
5.进一步的,所述筒体沿其周向外表面方向间隔开设有多条所述螺旋槽。
6.进一步的,所述螺旋槽由所述筒体的后端面螺旋延伸至所述筒体的前端面。
7.更进一步的,所述筒体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定位凸台。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外旋流套筒的结构在出水口处实现了旋转出水,方便搅动肾盂内碎石,在向肾内注水的同时,借助注水通道末端孔径渐细产生的水的压力,将水流分向两个后出水孔中,形成向后的水流。手术中在前端帽进入肾盏进行钬激光的碎石后,可以通过向前的旋流通道扰动碎石,然后通过向后的出水将碎石排出,形成向肾盂外排石的水流循环,增强了排石的水流循环速度,提高了排石效率。
附图说明
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内窥镜导管结构的立体图;
1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内窥镜导管结构的主视图;
1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内窥镜导管结构的俯视图一;
1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内窥镜导管结构的俯视图二;
13.图5为图2中a—a剖视图;
14.图6为图2中b—b剖视图;
15.图7为图3中c—c剖视图;
16.图8为图4中d—d剖视图;
17.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外旋流套筒立体图;
18.其中,1—内窥镜导管,2—器械及注水共用通道,3—转向钢丝通道, 4—图像照明通道,5—外旋流套筒,6—直流通道,7—直流通道出水孔, 8—螺旋槽,9—端帽,10—端帽图像孔,11—钢帽套筒固定孔,12—外旋流套筒固定孔,13—定位凸台,14—定位孔,15—后出水通道,16—螺旋通道出水孔,17—螺旋出水通道,18—导管管体,19—端帽钢丝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0.如图1—9所示的具有水流旋转循环功能的内窥镜导管结构,包括内窥镜导管1,内窥镜导管1包括导管管体18和同轴固定于其前端的端帽9。
21.内窥镜导管1内沿其轴向设置有器械及注水共用通道2、转向钢丝通道 3和图像照明通道4。端帽9内部设置有与器械及注水共用通道2同轴连通的外旋流套筒固定孔12,端帽9的前端面开设有与外旋流套筒固定孔12同轴连通的出水孔,外旋流套筒固定孔12内固定有外旋流套筒5,外旋流套筒5内部为与器械及注水共用通道2同轴连通的直流通道6,外旋流套筒5 的外表面上开设有多条螺旋槽8,螺旋槽8的槽壁与外旋流套筒固定孔12 的孔壁之间为与器械及注水共用通道2连通的螺旋出水通道17,出水孔包括与直流通道6同轴连通的直流通道出水孔7和与多条螺旋出水通道17分别连通的多个螺旋通道出水孔16。
22.端帽9内还开设有与图像照明通道4同轴连通的端帽图像孔10、与转向钢丝通道3同轴连通的端帽钢丝通道19和与端帽钢丝通道19连通的钢帽套筒固定孔11。外旋流套筒5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定位凸台13,端帽9的前端面上开设有与定位凸台13配合的定位孔14。
23.端帽9的侧表面与外旋流套筒固定孔12之间连接有两条后出水通道 15,后出水通道15的进水口位于后出水通道15的出水口前方。
2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外旋流套筒5的旋流出水通道17可使经过器械及注水共用通道2的水在经过旋流出水通道17后在旋流通道出水孔16处实现旋转出水,配合直流通道6的水对碎石进行冲刷,以方便搅动肾盂内碎石,结合后出水通道15产生的负压,形成向肾盂外排石的水流循环,后出水通道15采用非共面方式,即两个后出水通道15的轴线与旋流通道6的轴线不处于同一平面内,三个通道呈一定的夹角布置,同时两个后出水通道15的出水旋向相同,在出水时可以形成一定的旋转水流,以增强排石的水流循环,提高排石效率。
2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水流旋转循环功能的外旋流套筒,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外表面上开设有可引导水流沿螺旋向流动的螺旋槽(8),所述筒体的中心孔为可引导水流沿直线出水的直流通道(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水流旋转循环功能的外旋流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沿其周向外表面方向间隔开设有多条所述螺旋槽(8)。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水流旋转循环功能的外旋流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槽(8)由所述筒体的后端面螺旋延伸至所述筒体的前端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水流旋转循环功能的外旋流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定位凸台(1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水流旋转循环功能的外旋流套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外表面上开设有可引导水流沿螺旋向流动的螺旋槽,所述筒体的中心孔为可引导水流沿直线出水的直流通道。通过外旋流套筒的结构在出水口处实现了旋转出水,方便搅动肾盂内碎石,在向肾内注水的同时,借助注水通道末端孔径渐细产生的水的压力,将水流分向两个后出水孔中,形成向后的水流。手术中在前端帽进入肾盏进行钬激光的碎石后,可以通过向前的旋流通道扰动碎石,然后通过向后的出水将碎石排出,形成向肾盂外排石的水流循环,增强了排石的水流循环速度,提高了排石效率。提高了排石效率。提高了排石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何翔 杨勇强 俞蔚文 毛业云 刘威 吴淑香 余芬芬 李文 龙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佑康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30
技术公布日:2021/12/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