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路系统弹性连接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79638发布日期:2021-04-30 12:57阅读:98来源:国知局
颈椎后路系统弹性连接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棒,具体涉及一种颈椎后路系统弹性连接棒。



背景技术:

目前枕颈融合手术中,是在后脑枕骨部位植入枕骨板,然后利用枕骨螺钉将枕骨板固定在后脑枕骨部位处,且枕骨板的两端装配对应的连接座用于连接棒的固定。在颈椎椎体上植入对应的椎弓根钉,最后通过钛合金连接棒将枕骨板的连接座和颈椎椎体上的椎弓根钉连为一体构成枕颈后路系统,在此过程中为了适用枕颈后路的生理曲度还需要将连接棒予以弯曲,即连接棒在颈椎第一节段的寰椎和第二节段的交枢椎处进行弯曲,由于术后患者头颈部的活动程度,常常会发生连接棒在弯曲部位发生疲劳断裂的情况,这就造成患者需要二次手术,为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和创伤。经分析是因为弯曲后的连接棒还存在残余应力,再加上固定后患者头部的活动,使得连接棒的疲劳强度受到很大的削弱,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临床中常常采用硬度更大、强度更大的钴铬钼材料的连接棒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又存在产品成本相对来说很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因连接棒受到局部弯曲所造成疲劳强度以及应力集中的断裂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颈椎后路系统弹性连接棒,包括连接棒本体,其创新点在于:所述连接棒本体包括互为一体或固定连接的枕骨部位压制段和颈椎部位压制段,且枕骨部位压制段与颈椎部位压制段之间还设有应力释放弹性段,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的外径均大于枕骨部位压制段和颈椎部位压制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的外周壁上设有呈螺旋弹簧状的弹性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的外周壁上设有均匀布置的环形弹性槽,相邻的环形弹性槽之间为环形凸起。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呈螺旋弹簧状的弹性槽的螺距p控制在1mm~2mm范围内,长度l1控制在10mm~30mm范围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环形弹性槽的间距d控制在1mm~2mm范围内,长度l2控制在10mm~30mm范围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枕骨部位压制段和颈椎部位压制段均是外壁光滑状的直行段,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是直行段或者是弧形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是弧形段时的弧度为100°~15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枕骨部位压制段通过第一锥形连接段与应力释放弹性段的一端连为一体,所述颈椎部位压制段通过第二锥形连接段与应力释放弹性段的另一端连为一体。

本发明所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采用本发明的颈椎后路系统弹性连接棒后,由于本发明所述连接棒本体包括互为一体或固定连接的枕骨部位压制段和颈椎部位压制段,且枕骨部位压制段与颈椎部位压制段之间还设有应力释放弹性段,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的外径均大于枕骨部位压制段和颈椎部位压制段,

由于本发明的连接棒本体在枕骨部位压制段和颈椎部位压制段之间增设了应力释放弹性段,这样在术中过程中,当连接棒植入弯曲时弯曲应力分布均匀,避免应力集中,可提高疲劳力学性能,能够解决已有技术中因连接棒受到局部弯曲所造成疲劳强度以及应力集中的断裂问题。术后,即使患者头部上下活动时应力释放弹性段会使弯曲应力缓慢加载、释放,起到类似弹簧缓冲力的效果,能有效延长连接棒疲劳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四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1、2、3、4所示,一种颈椎后路系统弹性连接棒,包括连接棒本体1,所述连接棒本体1包括互为一体或固定连接的枕骨部位压制段11和颈椎部位压制段12,且枕骨部位压制段11与颈椎部位压制段12之间还设有应力释放弹性段13,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13的外径均大于枕骨部位压制段11和颈椎部位压制段12。

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本发明的疲劳力学性能,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13的外周壁上设有呈螺旋弹簧状的弹性槽131。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为了适应术中枕骨板两端的枕骨钉座到颈椎段上肢植入的椎弓根钉座的不同距离,所述呈螺旋弹簧状的弹性槽131的螺距p控制在1mm~2mm范围内,长度l1控制在10mm~30mm范围内。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13的呈螺旋弹簧状的弹性槽131外径r为4.5mm~6.0mm,内径r1为3.5mm~5.0mm,螺旋弹簧状的弹性槽131的外径和内径均采用的是圆弧设计,这样设计的目的可以使弯曲时弯曲应力分布均匀,避免应力集中,提高疲劳力学性能。术后,患者头部上下活动时,弯曲螺纹段会使弯曲应力缓慢加载,释放,起到类似弹簧缓冲力的效果,能有效延长连接棒疲劳寿命。

如图2所示,当然并不局限螺旋弹簧状的弹性槽,也可以是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13的外周壁上设有均匀布置的环形弹性槽132,相邻的环形弹性槽132之间为环形凸起133。

进一步地,相邻环形弹性槽132的间距d控制在1mm~2mm范围内,长度l2控制在10mm~30mm范围内。相邻环形弹性槽132之间为环形凸起133,且环形凸起的外径控制在4.5mm~6.0mm范围内,环形弹性槽132底径控制在3.5mm~5.0mm范围内,这样设计的目的可以使连接棒在弯曲的时候更省力,连接棒弯曲变形更均匀,弯曲时弯曲应力分布均匀,避免应力集中,提高疲劳力学性能。术后,患者头部上下活动时,弯曲直槽段会使弯曲应力缓慢加载,释放,起到类似弹簧缓冲力的效果,能有效延长连接棒疲劳寿命。

如图1、2所示,所述枕骨部位压制段11和颈椎部位压制段12均是外壁光滑状的直行段,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13是直行段。所述枕骨部位压制段11和颈椎部位压制段12的外径均为3.2mm或3.5mm。

如图3、4所示,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13是弧形段。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13是弧形段时的弧度为100°~150°。

如图1、2、3、4所示,所述枕骨部位压制段11通过第一锥形连接段14与应力释放弹性段13的一端连为一体,所述颈椎部位压制段12通过第二锥形连接段15与应力释放弹性段13的另一端连为一体。

本发明的连接棒本体是钛合金连接棒,由于本发明的连接棒本体在枕骨部位压制段和颈椎部位压制段之间增设了应力释放弹性段,这样在连接棒植入弯曲时弯曲应力分布均匀,避免应力集中,可提高疲劳力学性能,能够解决已有技术中因连接棒受到局部弯曲所造成疲劳强度以及应力集中的断裂问题。术后,即使患者头部上下活动时应力释放弹性段会使弯曲应力缓慢加载、释放,起到类似弹簧缓冲力的效果,能有效延长连接棒疲劳寿命。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颈椎后路系统弹性连接棒,包括连接棒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棒本体(1)包括互为一体或固定连接的枕骨部位压制段(11)和颈椎部位压制段(12),且枕骨部位压制段(11)与颈椎部位压制段(12)之间还设有应力释放弹性段(13),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13)的外径均大于枕骨部位压制段(11)和颈椎部位压制段(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后路系统弹性连接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13)的外周壁上设有呈螺旋弹簧状的弹性槽(1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后路系统弹性连接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13)的外周壁上设有均匀布置的环形弹性槽(132),相邻的环形弹性槽(132)之间为环形凸起(13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椎后路系统弹性连接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呈螺旋弹簧状的弹性槽(131)的螺距p控制在1mm~2mm范围内,长度l1控制在10mm~30mm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颈椎后路系统弹性连接棒,其特征在于:相邻环形弹性槽(132)的间距d控制在1mm~2mm范围内,长度l2控制在10mm~30mm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后路系统弹性连接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枕骨部位压制段(11)和颈椎部位压制段(12)均是外壁光滑状的直行段,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13)是直行段或者是弧形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颈椎后路系统弹性连接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13)是弧形段时的弧度为100°~15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后路系统弹性连接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枕骨部位压制段(11)通过第一锥形连接段(14)与应力释放弹性段(13)的一端连为一体,所述颈椎部位压制段(12)通过第二锥形连接段(15)与应力释放弹性段(13)的另一端连为一体。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颈椎后路系统弹性连接棒,包括连接棒本体,其创新点在于:所述连接棒本体包括互为一体或固定连接的枕骨部位压制段和颈椎部位压制段,且枕骨部位压制段与颈椎部位压制段之间还设有应力释放弹性段,所述应力释放弹性段的外径均大于枕骨部位压制段和颈椎部位压制段。本发明能解决因连接棒受到局部弯曲所造成疲劳强度以及应力集中的断裂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房志刚;贺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迪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20
技术公布日:2021.04.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