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开口套管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11666发布日期:2022-01-08 02:3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侧开口套管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穿刺套管针领域,用于辅助各种引流管体腔内置入,专指引流管由外套管侧壁释放的胸腔穿刺套管针。


背景技术:

2.目前,用于辅助胸腔置管的穿刺针主要有:y型套管针和传统胸腔套管针。传统胸腔套管针和y型套管针主要由穿刺针和外套管组成,配套的胸腔引流管由外套管尾部插入、前端释放,因而要求胸腔引流管的口径前端和后端一致,不适合临床广泛应用的各种末端膨大胸腔引流管。
3.申请人于zl201520259918.8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包括穿刺针、套装于穿刺针外表面的套管;套管的外表面沿轴向开设有与其管腔连通的通槽,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1、穿刺针与套管同轴配合且纵截面为椭圆形、大口径套管针,制作工艺较复杂,成本较高,推广普及受到限制;2、套管前缘平直呈薄壁圆管,胸腔穿刺时套管菲薄锐利前缘容易刮伤肋间血管;3、穿刺针针尖呈等面积3棱形斜面,特别是大口径套管针穿刺时,对肋骨上下缘的挤压力大,穿刺阻力大;4、胸腔穿刺时,要求针尖斜面必须面向上肋肋骨下缘,以避免肋间动静脉损伤,此时,必有一个锐利棱缘切割下肋肋骨上缘骨膜,划伤骨膜,手术过程中疼痛感强烈;5、为避免肋间血管损伤,胸腔穿刺前,套管通槽(侧缝)应对齐穿刺针三棱针任一斜面中央,然而,套管与芯针无定向锁扣装置,穿刺针可在套管内自由旋转,术者容易忽略套管与穿刺针位置匹配要求,增加肋间血管损伤机会;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侧开口套管针,通过对穿刺针和配套的套管进行改进,解决了穿刺时穿刺针旋转且对肋骨上下缘挤压压力大从而使患者疼痛感强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侧开口套管针,包括穿刺针和配套的把手、套装于穿刺针外表面的套管,所述套管的外表面沿轴向开设有通槽,所述穿刺针及套管的纵截面为椭圆形,穿刺针针尖呈向内凹陷面的三棱锥结构,所述向内凹陷面分为上凹陷面、左凹陷面和右凹陷面,左凹陷面和右凹陷面的形状和面积相同,上凹陷面的面积大于左凹陷面的面积,在左凹陷面和右凹陷面的邻接处末端设有向内凹陷的过渡面;在穿刺针末端设有与通槽配合的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的中心轴线位置与上凹陷面的中间分割线a对齐。
6.进一步地,所述套管末端外表面沿其径向延伸有止退凸台。
7.进一步地,所述套管前端呈圆滑过度的斜切口状。
8.进一步地,所述通槽为一等宽通槽,通槽前端呈燕尾状。
9.采用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通过对穿刺针和配套的套管进行改进,解决了穿刺时穿刺针旋转且对肋骨上下缘挤压压力大从而使患者疼痛感强的问题。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1.图2是穿刺针针尖的结构示意图;
12.图3是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参看附图1和2, 侧开口套管针,包括穿刺针1和配套的把手5、套装于穿刺针1外表面的套管2,所述套管2的外表面沿轴向开设有通槽3,所述穿刺针1及套管2的纵截面为椭圆形,穿刺针1针尖呈向内凹陷面的三棱锥结构,所述向内凹陷面分为上凹陷面1-1、左凹陷面1-2和右凹陷面1-3,左凹陷面1-2和右凹陷面1-3的形状和面积相同,上凹陷面1-1的面积大于左凹陷面1-2的面积,在左凹陷面1-2和右凹陷面1-3的邻接处末端设有向内凹陷的过渡面1-4;在穿刺针1末端设有与通槽3配合的定位凸台1-5,所述定位凸台1-5的中心轴线位置与上凹陷面1-1的中间分割线a对齐。穿刺针1针尖呈向内凹陷的三棱锥结构,穿刺时上凹陷面1-1对应上肋骨下缘,减少肋骨上下缘的挤压,避免了肋间血管损伤,减低穿刺阻力,和降低患者疼痛感,确保套管针安全、顺利通过胸壁,进入胸腔。穿刺针1针尖呈向内凹陷穿刺三棱斜面设计,使穿刺针1针尖更加锋利,胸壁穿刺阻力进一步下降。左凹陷面1-2和右凹陷面1-3之间的过渡面1-4,胸穿时过渡面1-4对应下肋骨的上缘,降低胸壁穿刺阻力,减少对肋骨骨膜的锐性刺激,降低其疼痛程度。穿刺针1针体根部(把手5前)有一定位凸台1-5,可坎入通槽3,锁定穿刺针1与套管2,避免彼此滑动错位,提升了胸壁穿刺安全性。
[0014]
参看图3,所述套管2末端外表面沿其径向延伸有止退凸台4。止退凸台4半圆环设计,阻止套管针胸腔内插入过深,有利于套管2定位及方便引流管释放。所述套管2前端呈圆滑过度的斜切口状。所述通槽3为一等宽通槽,通槽3前端呈燕尾状。套管2纵向通槽3前端呈燕尾状,侧面观其前端呈斜切口状,该设计可以避免穿刺时其前端锐缘对肋间血管损伤,降低了穿刺阻力和减少患者疼痛感,辅助大口径引流管胸腔内顺利释放。
[0015]
套管2的通槽设计,使得末端任意膨大或任意长度引流管经侧壁顺利释放;大口径套管针,其套管2和穿刺针1的横断面呈椭圆形设计,减少了套管针穿刺时对肋骨上下缘的挤压,降低了穿刺阻力和疼痛,保证了大口径引流管胸腔内顺利置入。


技术特征:
1.侧开口套管针,包括穿刺针(1)和配套的把手(5)、套装于穿刺针(1)外表面的套管(2),所述套管(2)的外表面沿轴向开设有通槽(3),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1)及套管(2)的纵截面为椭圆形,穿刺针(1)针尖呈向内凹陷面的三棱锥结构,所述向内凹陷面分为上凹陷面(1-1)、左凹陷面(1-2)和右凹陷面(1-3),左凹陷面(1-2)和右凹陷面(1-3)的形状和面积相同,上凹陷面(1-1)的面积大于左凹陷面(1-2)的面积,在左凹陷面(1-2)和右凹陷面(1-3)的邻接处末端设有向内凹陷的过渡面(1-4);在穿刺针(1)末端设有与通槽(3)配合的定位凸台(1-5),所述定位凸台(1-5)的中心轴线位置与上凹陷面(1-1)的中间分割线a对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开口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2)末端外表面沿其径向延伸有止退凸台(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开口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2)前端呈圆滑过度的斜切口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开口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3)为一等宽通槽,通槽(3)前端呈燕尾状。

技术总结
侧开口套管针,属于穿刺套管针领域,包括穿刺针和配套的把手、套装于穿刺针外表面的套管,所述套管的外表面沿轴向开设有通槽,所述穿刺针及套管的纵截面为椭圆形,穿刺针针尖呈向内凹陷面的三棱锥结构,所述向内凹陷面分为上凹陷面、左凹陷面和右凹陷面,左凹陷面和右凹陷面的形状和面积相同,上凹陷面的面积大于左凹陷面的面积,在左凹陷面和右凹陷面的邻接处末端设有向内凹陷的过渡面;在穿刺针末端设有与通槽配合的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的中心轴线位置与上凹陷面的中间分割线A对齐。通过对穿刺针和配套的套管进行改进,解决了穿刺时穿刺针旋转且对肋骨上下缘挤压压力大从而使患者疼痛感强的问题。患者疼痛感强的问题。患者疼痛感强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金辉 郑跃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晟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1
技术公布日:2022/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