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于后囊膜孔的人工晶状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15539发布日期:2022-04-06 21:03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于后囊膜孔的人工晶状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眼科植入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固定于后囊膜孔的人工晶状体。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常规的人工晶状体均为单片凸透镜式的光学区,植入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囊袋内,以代替原有的浑浊的晶状体,使患者重新视物清晰,重获光明。这种单片式人工晶状体对于后发障和儿童白内障患者适用性差,一般单片的晶状体光学区的周部还设有2-3个连接攀,用于与囊袋固定,固定效果也不理想,术后运动时容易发生光学区移动,使光学区透镜的焦点前后移动而视物不清。并且单片式人工晶状体整体植入囊袋内,术发一段时间发生后发障时,后囊膜区混浊,手术操作是观察很不方便,同时手术中需要从玻璃体侧操作,切除部后玻璃体,对患者创伤较大,术后效果不稳定,特别是对儿童白内障患者来说也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固定不稳并且不适合后发障术者的问题,提供一种固定于后囊膜孔的人工晶状体,以防止术后发障的发生和光学区焦点不稳。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固定于后囊膜孔的人工晶状体,包括前光学部和后光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光学部和后光学部之间通过过渡颈连接,所述前光学部外周径向对称方向设有一对连接攀,所述后光学部外周径向对称方向设有一对径向外凸的弧形飞边,所述人工晶状体植入晶状体囊袋后,过渡颈卡装于后囊袋弧中心的后囊膜孔内,所述后光学部位于后囊膜孔后侧,所述弧形飞边贴固后囊膜的后侧。
5.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设置前光学部和后光学部,并在两光学部之间置过渡颈,植入囊袋后过渡颈固定于后囊膜孔内,连接攀固定在囊袋内确保前光学部在囊袋内的固定性,后光学部周部的飞边将后囊袋挑起,使后囊膜孔稳定的卡在过渡颈周部,防止光学部的焦点移动。并且过渡颈始终固套在后囊膜孔内,使该过渡颈对应的后面囊袋部位始终保持透明,术后即使有后发障发生后导致后囊膜区混浊,该后囊膜孔对应的中心区域始终透明,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术后后发障的发生。光学部位于后囊袋后方玻璃体前方,即使后囊袋周边发生后发障而混浑,其中心区域的始终透明,患者仍然可以有一定的视物能力,最终进行后发障手术时也不需要切除玻璃的操作,保证的玻璃体的完整性。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特别适用于矫正儿童、老年人等各种类型白内障手术后屈光不正,并能最大程度阻止后发障的发生,终身保持视轴的透明性。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连接攀与弧形飞边沿圆周方向交错布置。
7.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弧形飞边向外凸出1.5~2.0mm。
8.为便于与后囊膜孔的套固,所述过渡颈的外周设有内凹的弧槽,所述弧槽向晶状
体径向中心方向内凹的深度为0.8~1.0mm。
9.进一步地,所述前光学部的前侧设有向前凸的弧形的光学面,所述后光学部设有向后凸的弧形的光学面,所述前光学部的光学面的曲率半径大于后光学部的光学面的曲率半径。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于后囊膜孔的人工晶状体的后视图。
11.图2为图1沿a-a的剖面图。
12.图3为图1沿b-b的剖面图。
13.其中,1前光学部;1a前光学面;2后光学部;2a后光学面;3连接攀;4弧形飞边;5过渡颈。
具体实施方式
14.如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于后囊膜孔的人工晶状体,包括前光学部1和后光学部2,前光学部1的前侧设有向前凸的弧形的前光学面1a,后光学部2设有向后凸的弧形的后光学面2a,其国前光学面1a的曲率半径大于后光学面2a的曲率半径;前光学部1和后光学部2之间通过过渡颈5连接,前光学部1外周径向对称方向设有一对连接攀3,后光学部2外周径向对称方向设有一对径向外凸的弧形飞边4,并且连接攀3与弧形飞边4沿圆周方向交错布置。本结构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晶状体囊袋后,过渡颈5卡装于后囊袋弧中心的后囊膜孔内,后光学部2位于后囊膜孔后侧,弧形飞边4贴固后囊膜的后侧。
15.为适应眼内结构及植入操作,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中,每个弧形飞边4向外凸出1.5~2.0mm;过渡颈5的外周设有内凹的弧槽,弧槽向晶状体径向中心方向内凹的深度为0.8~1.0mm。
16.进行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首先,制作好角膜主切口和侧切口后,向前房内注射适量黏弹剂,用撕囊镊制作与前光学部外径相适应(约7.0mm)的前囊膜孔,分别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和部分皮质,注/吸针头抽吸干净残留晶状体皮质。放出适量前房内的灌注液,向前房及后房注射适量黏弹剂,使晶状体后囊呈水平位,用撕囊镊制作与过渡颈直径相适应的(约为5.0mm)的后囊膜孔;向囊袋内补充注射黏弹剂,使囊袋完全张开;将装有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的推注器头部插入到囊袋内,缓缓推出人工晶状体,将前光学部1朝向前房,用晶状体定位钩将人工晶状体植入晶状体囊袋内;再用定位钩顶压前光学部1前缘使后光学部2穿过后囊膜孔,并且使其两个弧形飞边4置于后囊膜孔之后。注/吸针头抽吸干净囊袋内及前房内黏弹剂,角膜层间注射平衡盐液密闭角膜主切口和侧切口,结束手术。
17.完成植入后,从工晶状体的前光学部1位于囊袋内,连接攀3支撑于前囊膜内,后光学部3位于后囊膜的后侧,过渡颈5与后囊膜孔套固,弧形飞边4支撑于后囊膜的后侧,实现人工晶状体的稳固支撑,避免运动时晶状体的光学焦点移位。并且过渡颈5始终固套在后囊膜孔内,使该过渡颈对应的后面囊袋部位始终保持透明,术后即使有后发障发生后导致后囊膜区混浊,该后囊膜孔对应的中心区域始终透明,从而确保后发障手术的观察和激光操作。植入后,后光学部2位于后囊膜的后方玻璃体前方,进行后发障手术时不需要切除玻璃
的操作,保证的玻璃体的完整性。此结构的人工晶状体特别适合易发后发障者或儿童白内障患者。


技术特征:
1.一种固定于后囊膜孔的人工晶状体,包括前光学部和后光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光学部和后光学部之间通过过渡颈连接,所述前光学部外周径向对称方向设有一对连接攀,所述后光学部外周径向对称方向设有一对径向外凸的弧形飞边,所述人工晶状体植入晶状体囊袋后,过渡颈卡装于后囊袋弧中心的后囊膜孔内,所述后光学部位于后囊膜孔后侧,所述弧形飞边贴固后囊膜的后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于后囊膜孔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攀与弧形飞边沿圆周方向交错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于后囊膜孔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弧形飞边向外凸出1.5~2.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于后囊膜孔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颈的外周设有内凹的弧槽,所述弧槽向晶状体径向中心方向内凹的深度为0.8~1.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于后囊膜孔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光学部的前侧设有向前凸的弧形的光学面,所述后光学部设有向后凸的弧形的光学面,所述前光学部的光学面的曲率半径大于后光学部的光学面的曲率半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眼科植入器件领域内一种固定于后囊膜孔的人工晶状体,包括前光学部和后光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光学部和后光学部之间通过过渡颈连接,所述前光学部外周径向对称方向设有一对连接攀,所述后光学部外周径向对称方向设有一对径向外凸的弧形飞边,所述人工晶状体植入晶状体囊袋后,过渡颈卡装于后囊袋弧中心的后囊膜孔内,所述后光学部位于后囊膜孔后侧,所述弧形飞边贴固后囊膜的后侧。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晶状体特别适用于矫正儿童、老年人等各种类型白内障手术后屈光不正,并能最大程度阻止后发障的发生,终身保持视轴的透明性。的透明性。的透明性。


技术研发人员:解正高 蒋峰 秦勤 刘亚军 张文文 陈菲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鼓楼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10.19
技术公布日:2022/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