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眼科白内障手术专用主切口穿刺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18105发布日期:2023-04-05 20:44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眼科白内障手术专用主切口穿刺刀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医疗手术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眼科白内障手术专用主切口穿刺刀。


背景技术:

1、白内障手术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白内障手术切口也日趋微创化,目前最先进的白内障手术是超声乳化术。在白内障手术步骤中,切口的制作是手术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切口制作的失败将直接导致手术的失败,而决定切口大小和形状的主要因素是角膜主切口穿刺刀的设计,而角膜主切口穿刺刀制作的手术切口作为白内障手术的第一步,就显得尤其重要。

2、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传统的角膜主切口穿刺刀的刀尖太长,且为锐角,由于刀尖带韧,锋利的刀尖会毫不费力地进入眼内,锐角又太长的刀尖很容易误伤眼内组织;以及传统角膜主切口穿刺刀只能做透明角膜切口,这种切口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切口容易漏水,容易造成眼内感染,且易造成术后散光。而角膜隧道切口是目前白内障手术切口中最安全,效果最好的切口,它不易漏水,且能够有效降低角膜散光,防止术后眼内感染。而传统角膜主切口穿刺刀不能制作角膜隧道切口,更不能设计隧道的长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新型眼科白内障手术专用主切口穿刺刀,以解决传统角膜主切口穿刺刀无法制作角膜隧道切口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眼科白内障手术专用主切口穿刺刀,包括手柄和刀体,刀体由刀柄和刀尖组成,刀柄与手柄连接,刀尖与刀柄之间夹角为120°,刀尖整体外形为对称六边形,刀尖分为连接端、过渡端和穿刺端,连接端与刀柄连接,过渡端的外形为边长2mm的正方形,穿刺端的刃口为90°且外形为等腰三角形。

3、该技术方案的原理及效果,刀尖的穿刺端90°的设计增加了角膜主切口穿刺刀进入前房的阻力,延缓刀尖进入前房的速度,可降低操作眼内组织的风险,且穿刺端90°设计非常接近月形隧道刀的设计,比锐角设计更容易制作角膜隧道切口,过渡端为边长2mm的正方形设计可将隧道做成标准的2mm隧道切口,达到了切口水密标准,可有效预防眼内感染和术后医源性散光。

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过渡端上设有堤线,堤线往上的过渡端与连接端的厚度为0.4mm,堤线往下的过渡端与穿刺端的厚度为0.2mm。

5、该技术方案的原理及效果,因过渡端厚度差的设计形成了类似堤的结构,可防止角膜主切口穿刺刀进入前房的落空感,阻止刀尖进一步进入眼内造成伤害。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手柄为长120mm,直径4mm。

7、该技术方案的原理及效果,通过控制长度和直径,让操作者操作时更易拿取和使用。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刀柄长8mm,直径0.8mm。

9、该技术方案的原理及效果:在手术操作时,通过细长的刀柄连接,可以更好的对手术区域进行观察。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眼科白内障手术专用主切口穿刺刀,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1)和刀体(2),所述刀体(2)由刀柄(3)和刀尖(4)组成,所述刀柄(3)与所述手柄(1)连接,所述刀尖(4)与所述刀柄(3)之间夹角为120°,所述刀尖(4)整体外形为对称六边形,所述刀尖(4)分为连接端(41)、过渡端(42)和穿刺端(43),所述连接端(41)与所述刀柄(3)连接,所述过渡端(42)的外形为边长2mm的正方形,所述穿刺端(43)的刃口为90°且外形为等腰三角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眼科白内障手术专用主切口穿刺刀,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端(42)上设有堤线(44),所述堤线(44)往上的所述过渡端(42)与所述连接端(41)的厚度为0.4mm,所述堤线(44)往下的所述过渡端(42)与所述穿刺端(43)的厚度为0.2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眼科白内障手术专用主切口穿刺刀,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1)长120mm,所述手柄(1)为直径4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眼科白内障手术专用主切口穿刺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柄(3)长8mm,所述刀柄(3)为直径0.8mm。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眼科白内障手术专用主切口穿刺刀,包括手柄和刀体,手柄为圆柱体,刀体包括刀柄和刀尖,刀柄和刀尖之间的夹角为120°,刀柄顶端与手柄连接,刀柄尾端移行为刀尖;刀尖为对称六边形,由正方形的过渡端与三角形的连接端和穿刺端构成,刀尖的连接端与刀柄连接,穿刺端锋利带刃,便于穿刺,手术时可通过过渡端形成2mm的角膜切口的隧道,有效减少散光,降低感染风险,过渡端上设有堤线,堤线往下的刀尖厚度为0.2mm,堤线往上的刀尖厚度为0.4mm,堤的设计可降低刀尖进入前房的落空感,降低眼内组织损伤的风险,刀尖刃口90°的设计可延缓刀尖进入前房的速度,可降低操作眼内组织的风险。

技术研发人员:唐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20714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