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牵引枕颌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36797发布日期:2023-06-29 15:59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牵引枕颌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牵引枕颌带。


背景技术:

1、枕颌带牵引的患者,为达到治疗效果,需长期地卧床牵引,但因现有材质加上治疗时间的漫长,致使患者的下颌部、脸颊两侧及枕部处于长期受压状态。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患者因舒适度欠佳而自行拆除牵引装置。各班次护士交接班时为查看患者受压皮肤状况也需拆除牵引装置,从而影响了牵引效能的下降,或者因频繁拆除牵引装置也会造成牵引装置的错误牵引进而导致患者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如聂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枕部、下颌部皮肤压力性损伤。

2、为解决这一问题,改良的枕颌带开始出现,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枕颌带,通过棉垫带上棉垫的设置来减少压伤的可能,或通过气囊带上两组气囊组的条状气囊交替式充放气的方式对患者的脸部进行交替式的支撑及按摩,从而减少同一处因长期抵压而产生压力性损伤,同时交替式的按摩可促进患者脸部的血液损坏,进一步减少压伤的可能。

3、对卧床牵引的患者来说,重物对患者的牵引力分为沿着牵引方向的拉力和对床体的垂直压力,对床体的垂直压力会给患者的后脑勺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压迫感,患者的脑部牵引时需与床面保持平齐,这样则不能在患者后脑勺垫太高的枕头等物体,当牵引时间较长、后脑勺长期受压状态时,患者的后脑勺将十分不适,容易致使后脑勺的枕部区域会形成皮肤压力性损伤,患者为缓解不适容易摆动脑袋以换一个承压点来承压,这样的情况对牵引治疗效果起到反作用,不利于患者恢复,对于患者来说,需要长时间牵引的枕颌带更需要照顾患者的使用体验,克服使用过程中的各方面不适感,以保证患者的治疗疗效,针对这种问题,需要优化和改进现有的枕颌带的结构和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牵引枕颌带使用时,患者下颌部、脸颊两侧和后脑勺长期受压,容易致使下颌部、脸颊两侧、后脑勺枕部区域形成皮肤压力性损伤和不适感的问题,提供一种牵引枕颌带。本实用新型舒适度明显改善,患者牵引过程中的压力性疼痛明显减小,且受压部位的汗渍明显减少,患者不会有自行拆除装置的想法,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牵引枕颌带,包括用于抵接患者下颌的下颌承托带,用于抵接患者后颈的后颈承托带,下颌承托带和后颈承托带的两端相互连接并在患者耳部上方形成两个结合部;还包括两端连接于后颈承托带上且用于承托患者后脑勺的气囊垫,以及一端连接后颈承托带且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下颌承托带的调节带,调节带位于患者耳部下方且与结合部围设形成耳朵放置部。

4、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缓解患者后脑勺的枕部区域形成皮肤压力性损伤和不适感,通过增设用于承托后脑勺的气囊垫,通过气囊垫的支撑性和回弹力,对患者后脑勺的枕部区域形成支撑和软接触,气囊垫的高度和面积根据人体工学设计,高度适宜且不影响牵引方向,形状与人体的后脑勺形状相匹配,以形成良好的支撑性能和固定性能,进而改善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治疗的效果,避免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5、进一步的,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下颌承托带且位于与患者皮肤接触侧的气囊带,气囊带位于患者下颌及两侧脸颊处。

6、这样,通过进一步在下颌承托带内侧设置气囊带,患者在重物的牵引拉力下,气囊带作为最要的受力点,紧贴患者皮肤并形成拉扯和摩擦,气囊带7具有一定支撑性和回弹力,从而减少枕颌带与患者皮肤接触受压的面积,减小摩擦力,提高患者的使用舒适度,患者不会有自行拆除装置的想法,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

7、进一步的,气囊带包括相互连通的若干凸起气室,若干凸起气室之间的间隙开设有若干镂空孔,若干凸起气室和若干镂空孔形成凹凸交替的多室气囊面,气囊带的一侧外周壁上设有总气阀,总气阀连通若干凸起气室。这样,气囊带形成凹凸交替的多室气囊面,凹凸交替的多室气囊面可以均匀分散压力,减少受压面积,同时镂空孔能够增大透气面积,对于患者来说,抵接处的皮肤的舒适感和透气度有很大提升。

8、进一步的,气囊带的表面还覆盖有第一植绒包覆层,总气阀穿过第一植绒包覆层并突出于第一植绒包覆层的外侧壁。患者皮肤被包裹住之后,出现汗液会对接触面的皮肤产生黏腻感,温度较高时,患者容易出现较强不适感,使用植绒面料包裹气囊带能够有很好的吸汗效果,受压部位的汗渍明显减少。

9、进一步的,气囊垫为中空圆环形气垫,气囊垫的外环侧壁设有用于充放气的开闭气阀。设计中空环形气垫,腾空患者后脑勺的枕部区域皮肤,可使枕部区域皮肤透气放松。

10、进一步的,气囊垫的外表面还覆盖有第二植绒包覆层,开闭气阀穿过第二植绒包覆层并突出于第二植绒包覆层的外侧壁。

11、进一步的,气囊垫和后颈承托带之间通过弹性松紧带连接。设置弹性松紧带连接具有很大的尺寸调节容错度,能够适用于更多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头围大小的患者使用。

12、进一步的,两个结合部上分别连接有用于外接牵引绳的拉环。

13、进一步的,调节带与下颌承托带连接的一端设有魔术贴公扣,下颌承托带上设有与魔术贴公扣相配合的魔术贴母扣。设置调节带能够方便不同患者进行包围度的调节,以达到最合适的承托效果。

14、进一步的,下颌承托带呈v型,下颌承托带与患者脸颊贴附的位置还设有用于扩大承压面的拓展包覆部。增大承压面,有助于减低患者所受的应力,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减少患者可能产生的皮肤压力损伤,提高患者使用舒适感。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用于承托后脑勺的气囊垫,通过气囊垫的支撑性和回弹力,对患者后脑勺的枕部区域形成支撑和软接触,气囊垫的高度适宜且不影响牵引方向,气囊垫的形状与人体的后脑勺形状相匹配,以形成良好的支撑性能和固定性能,进而改善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治疗的效果,避免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技术特征:

1.一种牵引枕颌带,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抵接患者下颌的下颌承托带(1),用于抵接患者后颈的后颈承托带(2),所述下颌承托带(1)和后颈承托带(2)的两端相互连接并在患者耳部上方形成两个结合部(3);还包括两端连接于所述后颈承托带(2)上且用于承托患者后脑勺的气囊垫(4),以及一端连接所述后颈承托带(2)且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下颌承托带(1)的调节带(5),所述调节带(5)位于患者耳部下方且与结合部(3)围设形成耳朵放置部(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牵引枕颌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下颌承托带(1)且位于与患者皮肤接触侧的气囊带(7),所述气囊带(7)位于患者下颌及两侧脸颊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牵引枕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带(7)包括相互连通的若干凸起气室(71),所述若干凸起气室(71)之间的间隙开设有若干镂空孔(72),所述若干凸起气室(71)和所述若干镂空孔(72)形成凹凸交替的多室气囊面,所述气囊带(7)的一侧外周壁上设有总气阀(73),所述总气阀(73)连通所述若干凸起气室(7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牵引枕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带(7)的表面还覆盖有第一植绒包覆层,所述总气阀(73)穿过所述第一植绒包覆层并突出于所述第一植绒包覆层的外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牵引枕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垫(4)为中空圆环形气垫,所述气囊垫(4)的外环侧壁设有用于充放气的开闭气阀(4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牵引枕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垫(4)的外表面还覆盖有第二植绒包覆层,所述开闭气阀(41)穿过所述第二植绒包覆层并突出于所述第二植绒包覆层的外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牵引枕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垫(4)和所述后颈承托带(2)之间通过弹性松紧带(4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牵引枕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结合部(3)上分别连接有用于外接牵引绳的拉环(3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牵引枕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带(5)与所述下颌承托带(1)连接的一端设有魔术贴公扣,所述下颌承托带上设有与所述魔术贴公扣相配合的魔术贴母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牵引枕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颌承托带(1)呈v型,所述下颌承托带(1)与患者脸颊贴附的位置还设有用于扩大承压面的拓展包覆部(11)。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牵引枕颌带,包括用于抵接患者下颌的下颌承托带,用于抵接患者后颈的后颈承托带,下颌承托带和后颈承托带的两端相互连接并在患者耳部上方形成两个结合部;还包括两端连接于后颈承托带上且用于承托患者后脑勺的气囊垫,以及一端连接后颈承托带且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下颌承托带的调节带,调节带位于患者耳部下方且与结合部围设形成耳朵放置部。本技术克服现有牵引枕颌带使用时,患者下颌部、脸颊两侧、后脑勺长期受压,容易致使下颌部、脸颊两侧、后脑勺枕部区域形成皮肤压力性损伤和不适感的问题,本技术舒适度明显改善,患者牵引过程中压力性疼痛明显减小,患者不会有自行拆除装置的想法,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

技术研发人员:但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20812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