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颌骨穿刺导板

文档序号:34927973发布日期:2023-07-28 05:47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3D打印颌骨穿刺导板

本技术涉及活检穿刺的医疗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种3d打印颌骨穿刺导板。


背景技术:

1、颌骨位于面中、下三分之一,是维持面型及功能的重要组织器官。颌骨疾病是口腔领域常见的多发疾病,此类疾病严重影响颌面部外形及功能。颌骨疾病早期隐匿,病患因功能障碍而就诊时往往已为病变晚期,整体预后不佳。目前术前诊断只能依靠病理活检,但是病理活检是具有盲目性的,在穿刺过程中,无法保证是否会破坏重要的解刨结构,其次,穿刺的方向也需要富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参与判断,方向对于诊断的准确度有一定影响,并且颌骨位置较深,组织切开活检对于局部的破坏很大,且活检后组织愈合不佳。这些原因给颌骨疾病的术前诊断造成困难。

2、近年的穿刺技术大多是在ct引导下的穿刺,ct可以深入病患的病灶,呈现病灶大小、结构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穿刺的准确率、诊断率,也避免伤及重要解剖组织。但是ct引导的穿刺操作复杂,较难一次成功,且病患和医生都需承受一定的辐射量。

3、经检索中国专利cn216021165u公开了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口腔颌面深部肿物穿刺活检导板,导板包括与颌面部外表面组织形状相契合的面罩型导向板基体,面罩包括外耳固定孔、上牙咬合牙套、与外鼻骨对应的卡接位,穿刺针道设在面罩基体上,此实用新型虽然可根据患者原有的影像学资料制备,能减少ct照射频数,增加穿刺成功率,但是其面罩设计较为复杂,耗费时间较长,针道的位置设在面罩上也可能导致灵活程度不高,如果肿瘤短期内变大导致进针位置变化就可能需要重新制定整个面罩,导致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4、因此如何能用结构简单灵活的且不失准确度的医疗器械实现术前穿刺诊断,成为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的一种结构简单灵活、节约人力物力成本、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的3d打印颌骨穿刺导板。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3d打印颌骨穿刺导板,包括采用3d打印机制作而成的咬合板和针道部分,所述针道部分设有穿刺活检时使用的至少三个针道,所述的咬合板和针道部分通过连接部分中间的一个接入口相接。

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部分位于咬合板上。

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部分呈现突出的半圆形结构。

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咬合板和针道部分连接方式为针道部分垂直向上插入咬合板连接部分的接入口中。

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咬合板为通过不同的病患上下牙咬合结构进行个性化设计的咬合板。

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针道部分在需要插入接入口的一端垂直于连接部分。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1.比起现有技术面罩型的设计,本实用新型在保留了现有技术针道部分避开重要解剖组织、提高穿刺成功率的优势的情况下,简化了结构设计,只包括两个部分,制作周期短,节约了人力物力的成本。

11、2.比起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灵活程度更高,由于咬合板和针道是分离设计,两者通过位于咬合板的连接口相连,所以即使病患的肿瘤大小发生改变,影响了穿刺针道的位置也可以只把针道部分重新打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源浪费。



技术特征:

1.一种3d打印颌骨穿刺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3d打印机制作而成的咬合板(1)和针道部分(2),所述针道部分(2)设有穿刺活检时使用的至少三个针道,所述的咬合板(1)和针道部分(2)通过连接部分(3)中间的一个接入口(4)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打印颌骨穿刺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部分(3)位于咬合板(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3d打印颌骨穿刺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部分(3)呈现突出的半圆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打印颌骨穿刺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咬合板(1)和针道部分(2)连接方式为针道部分(2)垂直向上插入咬合板(1)连接部分(3)的接入口(4)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打印颌骨穿刺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咬合板(1)为通过不同的病患上下牙咬合结构进行个性化设计的咬合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打印颌骨穿刺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道部分(2)在需要插入接入口(4)的一端垂直于连接部分(3)。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3D打印颌骨穿刺导板,包括采用3D打印机制作而成的咬合板和针道部分,所述针道部分设有穿刺活检时使用的至少三个针道,所述的咬合板和针道部分通过连接部分中间的一个接入口相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灵活、节约人力物力成本、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韩婧,刘剑楠,王梓霖,郭陟永,吴昊,刘一戈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20818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