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敷料

文档序号:34204845发布日期:2023-05-17 18:08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敷料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敷料,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大面积烧烫伤的杀菌促愈合新型敷料,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1、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烧烫伤患者年发病率约为1.5%~2%,每年不同程度的烧烫伤患者达到2600万人,而在烧伤致死患者中死于感染的人数占比在50%以上。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体表、体内防御屏障的破坏导致的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以及广泛坏死组织的存在为细菌提供良好的繁殖环境,体外、体内菌群的侵袭等引起的细菌感染成为了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原因。

2、目前,对于大面积创伤患者的伤口无菌处理,主要采取传统医用敷料如凡士林纱布包扎伤口,配合2~3种大剂量抗生素等药物的治疗方法。

3、由于皮肤外创伤口愈合期极长,尤其对于大面积烧烫伤患者,其外创愈合的成熟期可能长达半年,在创面愈合未完全成熟以前,创面容易被再次损伤。传统医用敷料导致创口愈合时间加长,增加了创口发生二次损伤的几率。如现有技术1(专利号:cn202010423226.8公开号:cn111420113a)公开了一种将医用棉花的纤维与基于壳聚糖丝素蛋白的柔软水凝胶系统粘合制成基底的具有抑菌作用的智能透气敷料,有较强的抑菌性和透气性,但无法更有效地促进皮肤组织的再生,延长了愈合时间。

4、传统医用敷料包扎伤口时需要配合使用抗生素以防止创面细菌感染的发生,但由于抗生素的滥用情况的存在,抗生素抑菌效果下降,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率上升等问题的出现。同时还存在患者抗生素过敏的情况,给治疗增加了难度。而且大多数的抗生素药物较为昂贵,高频率大剂量的抗生素使用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如现有技术2(专利号:cn202010027426.1公开号:cn111097067a)公开了一种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丝素蛋白、海藻酸盐和抗菌药物等多种活性成分进行联用的医用敷料,可以有效地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快速生长,但使用了抗菌药物,增加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

5、传统医用敷料包扎时,由于敷料上涂抹的药物与创伤皮肤之间有一定的黏着性,导致换药时会二次损伤皮肤表皮,皮肤表皮的棘细胞层中含有许多游离神经末梢,导致患者在此过程中经受极大的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近红外光激发杀菌功能、缩短大面积创面的愈合时间的敷料。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敷料,其从上之下依次为外覆层、杀菌层、凝胶层和剥离纸层;所述杀菌层为纳米复合膜,所述纳米复合膜为可在近红外光激发产生臭氧的utg-pvdf纳米复合膜。

4、优选的,所述纳米复合膜为可在波长为980nm的近红外线的照射下产生臭氧的utg-pvdf纳米复合膜,进而纳米复合膜利用臭氧杀菌,从而达到远程杀菌的效果,有别于酒精、碘酒等传统杀菌法,可减少对伤处的刺激。所述纳米复合膜为现有技术(jing,song,lingjie,et al.synergistic photodynamic and photothermal antibacterialnanocomposite membrane triggered by single nir light source.)中记载的utg-pvdf纳米复合膜。

5、优选的,所述外覆层由透明的高分子弹性物质制成。

6、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透明的高分子弹性物质为聚乙烯、聚氨酯、聚乳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7、因透明的高分子弹性物质的贴合性好,贴敷在皮肤上后人体可自由移动,不会轻易剥落,可防止伤口床摩擦,具有半通透性,可防止水、细菌接触伤口,并能维持较好的低氧环境,促进成纤维细胞形成肉芽,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成本低廉。并且因其透明的特质,可在不移除敷料的情况下观察伤口状况,有效减少换药次数,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效降低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且成本低廉。

8、优选的,所述凝胶层为具有粘性的壳聚糖凝胶。

9、所述壳聚糖凝胶由于具有一定的粘性,可以很好地贴合皮肤,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降温功能,减缓伤处的痛感。壳聚糖还可间接促进成纤维细胞(如血管成纤维细胞)、肌细胞(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的合成,使创伤面加速修复。

10、优选的,在制作壳聚糖凝胶时,所用的溶剂选择包含但不限于盐酸、甲酸、乙酸,本申请优先选择乙酸作为溶解壳聚糖的溶剂。

11、优选的,所述壳聚糖凝胶内填充外泌体。

12、因壳聚糖凝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缓释外泌体,从而延长药效,最大化的发挥外泌体的治疗效用。填充外泌体的壳聚糖凝胶呈胶状,具有一定粘性,附着在杀菌层下面,可将杀菌与治疗一体化。

1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外泌体采用的是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本身具有多种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等),外泌体靶向性强,且为细胞产物,既能避免由于引入外来物质而对使用者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又能防止伤口处的新生细胞转变为癌细胞,使用风险低。

14、优选的,所述外泌体采用细胞纳米穿孔生物芯片技术制备,通过电穿孔刺激细胞,提高其分泌外泌体的能力,提升了单个细胞合成分泌外泌体的效率。

15、优选的,所述敷料的杀菌层的上下面均设置凝胶层,所述凝胶层为填充有外泌体的壳聚糖凝胶。

16、所述杀菌层与外覆层之间的凝胶层具有一定的粘性,上层可以较好的粘合杀菌层与外覆层,防止二者脱离,下层可以更好地使有效成分贴合皮肤,充分发挥效用。

17、所述剥离纸层在下层凝胶层的下面,保护凝胶层使之不与包装袋接触,避免了药物污染的风险,使用时只需撕去剥离纸即可。

18、优选的,所述敷料周围设置有棉质填充层,方便使用时拿取,且避免凝胶层与皮肤接触造成的移去敷料时撕扯引起疼痛。

19、优选的,所述棉质填充层包含但不仅限于脱脂棉。

20、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

21、本实用新型的敷料中的纳米复合膜能在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激发下,产生具有杀菌功能的强氧化剂——臭氧,实现多次外部控制杀菌,并以壳聚糖水凝胶搭载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促进皮肤伤口的愈合,缩短了创面的愈合时间,减少了伤口感染和损伤的机率。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3、1、本实用新型中的透明敷料,有较强的抑菌性,且可有效地促进皮肤组织的再生,缩短了愈合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

24、2、本实用新型中的敷料通过红外激发后臭氧杀菌,不使用了抗菌药物,减少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

25、3、本实用新型中的敷料避免了凝胶层与皮肤接触造成的移去敷料时撕扯引起疼痛。



技术特征:

1.一种敷料,其从上之下依次为外覆层、杀菌层、凝胶层和剥离纸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层为纳米复合膜,所述纳米复合膜为可在近红外光激发产生臭氧的utg-pvdf纳米复合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复合膜为可在波长为980nm的近红外线的照射下产生臭氧的utg-pvdf纳米复合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覆层由透明的高分子弹性物质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的高分子弹性物质为聚乙烯、聚氨酯、聚乳酸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层为具有粘性的壳聚糖凝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聚糖凝胶内填充外泌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泌体为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敷料的杀菌层的上下面均设置凝胶层,所述凝胶层为填充有外泌体的壳聚糖凝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敷料周围设置有棉质填充层。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敷料,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大面积烧烫伤的杀菌促愈合新型敷料。所述敷料,其从上之下依次为外覆层、杀菌层、凝胶层和剥离纸层;所述杀菌层为纳米复合膜,所述纳米复合膜为可在近红外光激发产生臭氧的UTG‑PVDF纳米复合膜。使用时只需将产品贴敷于伤口处,以近红外光照射,即可激发纳米复合膜的杀菌功能,无需多次、反复对伤口进行包扎便可达到伤口维持无菌环境的效果。同时,凝胶在创面缓释能够将生长因子定向运送至靶细胞、促进血管重建、协助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外泌体,持续给药,促进伤口的恢复。

技术研发人员:欧好,张栩塽,陈赛鸽,栾宜凝,颜含芮,康健,周大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20906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