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37123发布日期:2023-06-29 16:03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测试,尤其涉及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1、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预后大多较差。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增加,25-64岁人群患病率为0.57%、65-79岁人群患病率为3.86%,80岁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7.55%,5年死亡率高达50%。心室辅助装置是终末期心衰的最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具有辅助心脏泵血、保证脏器血供的功能,可以显著提升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针对具备移植条件的患者作为心脏移植治疗的桥梁,针对不具备移植条件的患者也可以作为目的治疗,针对急性心衰或急性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亦可以作为康复桥梁以暂时替代心脏功能、防止心肌进一步缺血受损。

2、在心室辅助装置研发过程中需要通过模拟的水力学实验来检测心室辅助装置的性能,其中q-h曲线(扬程-流量曲线)描述了不同转速下,流量与扬程的对应关系,扬程可与压力(mmhg)进行换算,它是心室辅助泵的最重要特性曲线之一。q-h曲线可以反映泵的基本性能,是选择不同心室辅助泵的重要依据,测定q-h曲线是心室辅助泵研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在泵转速一定的情况下,q-h曲线是一定的,改变泵的转速,q-h曲线亦相应改变。

3、在实验室研发环境下,测定心室辅助泵q-h曲线尚未有统一、简便的标准方法,多由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检测装置和方法,通常使用管路连接血泵,并在回路上增加手动阻尼阀(一个调节夹紧程度的夹子)、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液体容器等组件进行测试。在测试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操作繁琐,每一转速下需要不断手动变更阻尼阀的阻尼以改变扬程,记录的数据点有限并需要一名助手协助手动记录实验数据,难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精确数据,非标实验操作对实验误差存在较大影响,可能导致测定结果的偏移。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可以简便测定心室辅助泵q-h曲线的步骤和流程,较传统手记法能够获得更多的实验数据,减少检测的人为误差,实现对q-h曲线进行更精准的测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包括:

3、容器罐,所述容器罐的排液口通过第一管路与心室辅助泵的进液口连接,容器罐的进液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心室辅助泵的出液口连接;

4、电动阻尼阀,所述电动阻尼阀设置在容器罐和心室辅助泵之间的第二管路上;

5、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管路上的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二管路上的第二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电动阻尼阀和心室辅助泵之间,所述流量传感器设置在第二压力传感器和电动阻尼阀之间;

6、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心室辅助泵和电动阻尼阀连接;

7、其中,控制器接收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的数据,且控制心室辅助泵的转速并控制电动阻尼阀动作。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管路和/或第二管路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动阻尼阀包括:

10、壳体;

11、电机,所述电机安装在壳体的顶部且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12、螺杆,所述螺杆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同轴连接,另一端从壳体的顶部延伸至壳体内;

13、上压板,所述上压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当螺杆转动时可跟随螺杆上下移动;

14、下压板,所述下压板安装在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二管路位于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并贯穿壳体;

15、其中,当电机转动时,驱动所述螺杆旋转,带动上压板在壳体内上下滑动。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压板的顶端开设有与螺杆相适配的的螺槽,且所述上压板的的左右两端侧壁与壳体的内壁接触。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压板的底部和下压板的顶部均设置有相对应的凸块。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器罐的上端为柱形,下端为锥形,且所述容器罐的排液口设置在容器罐的最下方,所述容器罐的进液口设置在容器罐的最上方。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器罐的顶端设置有加样口。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器罐的外壁上设置有容量刻度且容器罐为透明材质。

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的材质为透明软管。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心室辅助泵入液口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cm,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与心室辅助泵出液口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cm。

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流量传感器与第二压力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为15-25cm,所述流量传感器与电动阻尼阀之间的距离为15-25cm。

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流量传感器为非接触式流量传感器。

2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7、本实用新型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通过控制器控制电动阻尼阀自动调节第二管路内的液体流动压力,从而自动调节心室辅助泵在不同转速下和不同管路负载下的流量压力,并能够自动记录所有检测参数,生成数据表格及曲线,极大的简便了测定心室辅助泵q-h曲线的步骤和流程,同时较传统手记法获得了更多的实验数据,减少了检测的人为误差,实现了对q-h曲线进行更精准的测绘。



技术特征:

1.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h)和/或第二管路(l)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440),所述温度传感器(440)与控制器(500)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阻尼阀(300)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板(340)的顶端开设有与螺杆(330)相适配的螺槽,且所述上压板的(340)的左右两端侧壁与壳体(310)的内壁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板(340)的底部和下压板(350)的顶部均设置有相对应的凸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罐(100)的上端为柱形,下端为锥形,且所述容器罐(100)的排液口设置在容器罐(100)的最下方,所述容器罐(100)的进液口设置在容器罐(100)的最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罐(100)的顶端设置有加样口(1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罐(100)的外壁上设置有容量刻度且容器罐(100)为透明材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h)与第二管路(l)的材质为透明软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410)和第二压力传感器(420)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410)与心室辅助泵(200)进液口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cm,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420)与心室辅助泵(200)出液口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cm。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传感器(430)与第二压力传感器(420)之间的距离为15-25cm,所述流量传感器(430)与电动阻尼阀(300)之间的距离为15-25c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传感器(430)为非接触式流量传感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心室辅助泵自动化检测系统,包括容器罐、电动阻尼阀、检测组件和控制器,容器罐的排液口通过第一管路与心室辅助泵进液口连接,容器罐的进液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心室辅助泵出液口连接,电动阻尼阀设置在容器罐和心室辅助泵之间的第二管路上,检测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管路上的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二管路上的第二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控制器接收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的数据且控制心室辅助泵的转速和电动阻尼阀动作。本技术简便了测定心室辅助泵Q‑H曲线的步骤和流程,同时较传统手记法获得了更多的实验数据,减少了检测的人为误差,实现了对Q‑H曲线进行更精准的测绘。

技术研发人员:管翔,余郑军,张强,刘世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汉科明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22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