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131718发布日期:2023-05-12 10:50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


背景技术:

1、骨关节由相邻的骨之间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相连,骨与骨间接连接称骨关节,相对的骨面之间有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液,其活动幅度较大,每个关节都有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某些关节还有韧带,关节盘和半月板等辅助结构。

2、存在以下问题:对骨关节进行固定的方式,通常都是利用石膏和绷带将骨关节包裹住,这一过程,不仅固定步骤较为繁琐,同时还会导致骨关节区域通风不畅,从而严重影响骨关节的康复速度。

3、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通过设置螺纹转轴柱与夹具框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支撑板可以在螺纹转轴柱转动的过程中慢慢平移,当两组支撑板结构相互靠近时,可以实现夹紧固定,整个操作步骤较为方便快捷,通过设置电机和扇轴结构,可以让被固定的骨关节区域通风更加顺畅,有利于加快骨关节的康复速度,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3、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包括:支撑扣、轴体、螺母、夹具框、限位滑扣、支撑滑块、散热筒、防尘网、动力模块、电机、扇轴、第一网孔海绵垫、螺纹转轴柱、支撑板、第二网孔海绵垫、挡板和第三网孔海绵垫;所述支撑扣内壁两端均连接有轴体,所述轴体外壁顶端均连接有螺母,所述轴体底部连接有夹具框,所述夹具框底部一端均连接有限位滑扣,所述限位滑扣内壁连接有支撑滑块,所述夹具框底部另一端内壁均连接有散热筒,所述散热筒内壁底端均连接有防尘网,所述防尘网内壁中心处均连接有动力模块,所述动力模块顶部均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顶部均连接有扇轴,所述夹具框内壁两侧底端均连接有第一网孔海绵垫,所述夹具框内壁两侧顶端均连接有螺纹转轴柱,所述螺纹转轴柱底部均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部中心处均连接有第二网孔海绵垫,所述支撑板同一侧外壁均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底部另一端均连接有第三网孔海绵垫。

4、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所述支撑扣和夹具框均设有两组,所述轴体和螺母均设有四组,所述轴体外壁顶端均与螺母内壁螺纹连接,所述轴体外壁底端均套接于支撑扣内壁两端,所述轴体底部均与夹具框两侧外壁底部同一端焊接;通过设置支撑扣、螺母和轴体之间的连接结构,可以将两组夹具框连接一起来,从而有利于扩大骨关节的固定范围。

5、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所述限位滑扣和散热筒均设有两组,所述限位滑扣顶部均与夹具框底部一端焊接,所述支撑滑块外壁两端均套接于限位滑扣内壁,所述散热筒外壁顶端均与夹具框底部另一端内壁螺纹连接;通过设置支撑滑块与限位滑扣之间的连接结构,可以对夹具框进行固定,从而防止夹具框转动,通过设置散热筒与夹具框之间简易的连接方式,使得散热筒的更换和维修步骤更加方便快捷。

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所述防尘网、动力模块和电机均设有两组,所述防尘网外壁均镶嵌焊接于散热筒内壁底端,所述动力模块外壁均镶嵌焊接于防尘网内壁中心处,所述动力模块顶部均与电机底部固定连接;通过设置防尘网,可以对外界空气中的灰尘进行阻挡,通过设置电机,可以带着扇轴一起转动。

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所述扇轴和第一网孔海绵垫均设有两组,所述电机顶部均与扇轴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网孔海绵垫两侧外壁均与夹具框内壁两侧底端粘接;通过设置电机和扇轴结构,可以让被固定的骨关节区域通风更加顺畅。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所述螺纹转轴柱、支撑板和第二网孔海绵垫均设有四组,所述螺纹转轴柱外壁顶端均与夹具框内壁两侧顶端螺纹传动连接,所述螺纹转轴柱底部均与支撑板顶部中心处焊接,所述支撑板底部中心处均与第二网孔海绵垫顶部粘接;通过设置螺纹转轴柱与夹具框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支撑板可以在螺纹转轴柱转动的过程中慢慢平移,从而实现夹紧固定。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所述挡板和第三网孔海绵垫均设有四组,所述支撑板同一侧外壁均与挡板底部一端粘接,所述挡板底部另一端均与第三网孔海绵垫顶部粘接;通过设置挡板和第三网孔海绵垫,可以对骨关节的位置进行限制,从而防止夹具脱落的情况出现。

10、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1、1、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扣、螺母和轴体之间连接结构的设置,可以将两组夹具框连接一起来,从而有利于扩大骨关节的固定范围。

12、2、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滑块与限位滑扣之间连接结构的设置,可以对夹具框进行固定,从而防止夹具框转动,通过设置散热筒与夹具框之间简易的连接方式,使得散热筒的更换和维修步骤更加方便快捷。

13、3、本实用新型通过挡板和第三网孔海绵垫的设置,可以对骨关节的位置进行限制,从而防止夹具脱落的情况出现。

14、4、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的改进,通过设置螺纹转轴柱与夹具框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支撑板可以在螺纹转轴柱转动的过程中慢慢平移,当两组支撑板结构相互靠近时,可以实现夹紧固定,整个操作步骤较为方便快捷,通过设置电机和扇轴结构,可以让被固定的骨关节区域通风更加顺畅,有利于加快骨关节的康复速度,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特征:

1.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包括:支撑扣(1)、轴体(2)、螺母(3)、夹具框(4)、限位滑扣(5)、支撑滑块(6)、散热筒(7)、防尘网(8)、动力模块(9)、电机(10)、扇轴(11)、第一网孔海绵垫(12)、螺纹转轴柱(13)、支撑板(14)、第二网孔海绵垫(15)、挡板(16)和第三网孔海绵垫(17);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扣(1)内壁两端均连接有轴体(2),所述轴体(2)外壁顶端均连接有螺母(3),所述轴体(2)底部连接有夹具框(4),所述夹具框(4)底部一端均连接有限位滑扣(5),所述限位滑扣(5)内壁连接有支撑滑块(6),所述夹具框(4)底部另一端内壁均连接有散热筒(7),所述散热筒(7)内壁底端均连接有防尘网(8),所述防尘网(8)内壁中心处均连接有动力模块(9),所述动力模块(9)顶部均连接有电机(10),所述电机(10)顶部均连接有扇轴(11),所述夹具框(4)内壁两侧底端均连接有第一网孔海绵垫(12),所述夹具框(4)内壁两侧顶端均连接有螺纹转轴柱(13),所述螺纹转轴柱(13)底部均连接有支撑板(14),所述支撑板(14)底部中心处均连接有第二网孔海绵垫(15),所述支撑板(14)同一侧外壁均连接有挡板(16),所述挡板(16)底部另一端均连接有第三网孔海绵垫(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扣(1)和夹具框(4)均设有两组,所述轴体(2)和螺母(3)均设有四组,所述轴体(2)外壁顶端均与螺母(3)内壁螺纹连接,所述轴体(2)外壁底端均套接于支撑扣(1)内壁两端,所述轴体(2)底部均与夹具框(4)两侧外壁底部同一端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滑扣(5)和散热筒(7)均设有两组,所述限位滑扣(5)顶部均与夹具框(4)底部一端焊接,所述支撑滑块(6)外壁两端均套接于限位滑扣(5)内壁,所述散热筒(7)外壁顶端均与夹具框(4)底部另一端内壁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网(8)、动力模块(9)和电机(10)均设有两组,所述防尘网(8)外壁均镶嵌焊接于散热筒(7)内壁底端,所述动力模块(9)外壁均镶嵌焊接于防尘网(8)内壁中心处,所述动力模块(9)顶部均与电机(10)底部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扇轴(11)和第一网孔海绵垫(12)均设有两组,所述电机(10)顶部均与扇轴(11)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网孔海绵垫(12)两侧外壁均与夹具框(4)内壁两侧底端粘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转轴柱(13)、支撑板(14)和第二网孔海绵垫(15)均设有四组,所述螺纹转轴柱(13)外壁顶端均与夹具框(4)内壁两侧顶端螺纹传动连接,所述螺纹转轴柱(13)底部均与支撑板(14)顶部中心处焊接,所述支撑板(14)底部中心处均与第二网孔海绵垫(15)顶部粘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6)和第三网孔海绵垫(17)均设有四组,所述支撑板(14)同一侧外壁均与挡板(16)底部一端粘接,所述挡板(16)底部另一端均与第三网孔海绵垫(17)顶部粘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包括:支撑扣、轴体、螺母、夹具框、限位滑扣、支撑滑块、散热筒、防尘网、动力模块和第三网孔海绵垫;支撑扣内壁两端均连接有轴体,轴体外壁顶端均连接有螺母,轴体底部连接有夹具框,本技术通过对一种骨关节临时固定夹具的改进,通过设置螺纹转轴柱与夹具框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支撑板可以在螺纹转轴柱转动的过程中慢慢平移,当两组支撑板结构相互靠近时,可以实现夹紧固定,整个操作步骤较为方便快捷,通过设置电机和扇轴结构,可以让被固定的骨关节区域通风更加顺畅,有利于加快骨关节的康复速度,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研发人员:余红英,黄丽君,邹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余红英
技术研发日:20221018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