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廓加压耳罩

文档序号:33079301发布日期:2023-01-25 13:06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廓加压耳罩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廓加压耳罩。


背景技术:

2.耳廓假性囊肿也称耳廓非化脓性的软骨膜炎或者是浆液性的软骨膜炎,主要是耳廓软骨中间出现积液,临床上表现为耳廓软骨局部的囊性的隆起,通常没有特别的红、肿、疼痛等症状,当它较大的时候可能会引起肿胀等不适的感觉。耳廓假性囊肿的常规治疗是进行穿刺抽液后进行加压包扎,以避免积液复发。
3.目前的常规加压方法或者石膏固定,即用石膏绷带包裹耳廓、按照耳廓外形进行塑形,风干后形成石膏模进行加压固定,由于石膏有一定硬度,塑形后加压力度较好,但易碎,一旦松脱难以复原,进而造成脱落,且包扎期间无法观察耳廓外形及有无感染等情况,如果加压过紧可能导致局部坏死且不易观察到;又或者使用纱布及绷带包扎,由于耳廓前面不平,一般包扎不易奏效,需先用棉球或纱条根据耳廓形状压迫局部凹陷处后,再用整块纱布及绷带加压,其包扎过程较繁琐,包扎范围较大影响日常生活,且纱布质地较软加压力度较弱,可能导致积液复发。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可反复拆卸及安装、压力量化可调、体积较小巧且不影响日常生活的耳廓加压耳罩。
5.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耳廓加压耳罩,包括前外壳,后外壳,前气囊和后气囊,所述前外壳为半椭球外壳形状,外侧在对应耳廓根部以及外耳道口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耳廓缺口和耳道缺口,后下部设置有第一充气管孔;所述后外壳为半椭球外壳形状,外侧在对应耳廓根部位置设置有第二耳廓缺口,后下部设置有第二充气管孔,所述后外壳与前外壳通过连接部件连接在一起;所述前气囊为双面外凸结构,设置在前外壳内部,在所述前外壳的第一耳廓缺口和耳道缺口对应位置为非变性部位,以保证外耳道口始终对外畅通,不影响佩戴者听力,在第一充气管孔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充气管;所述后气囊为外表面外凸并与耳廓外形贴附,内表面为内凹结构,设置在后外壳内部,在第二充气管孔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充气管。在使用时将所述前外壳和后外壳包裹住耳廓外部,然后通过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分别向所述前气囊和后气囊内充气,从而实现对耳廓的加压固定。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件为由设置在前外壳的第一连接件、设置在后外壳的第二连接件以及转轴销钉组成,所述前外壳和后外壳可以转轴销钉为轴进行旋转闭合或打开。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外壳边缘设置有闭合卡扣,所述后外壳边缘部位设置有与闭合卡扣相配合的闭合沟槽,通过将闭合卡扣扣入闭合沟槽内,实现所述前外壳和后外壳的闭合,并且在当前气囊和后气囊充气后,所述闭合卡扣和闭合沟槽
之间的压力变大,两者之间的互锁变得更紧,保证两者不会被压力崩开;当前气囊和后气囊放气后,所述闭合卡扣和闭合沟槽之间的压力变小,两者才能在手的按压下产生向内的形变从而打开。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外壳、所述后外壳内部还分别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便于对施加在耳廓上的压力进行量化控制和持续监控。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外壳、所述后外壳、所述前气囊以及所述后气囊均为透明材质,便于对耳廓创口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廓加压耳罩具有以下的增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转轴销钉、闭合卡扣以及对前、后气囊充气实现对耳廓的加压,克服了石膏及绷带加压的繁琐过程,以及脱落后难以复原的缺点,并可反复拆卸及安装,便于定期观察内部耳廓情况。
13.(2)本实用新型内置压力传感器,在进行充气时可实现施加压力的量化控制,避免了仅依靠材料自身硬度及手控加压造成力度不准确,以及加压后难以改变力度,造成加压过松积液复发、或者加压过紧造成局部坏死的缺点。
14.(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体积小巧便于佩戴,且在前外壳和前气囊在外耳道口处分别设置有耳道缺口以及非变性部位,保证外耳道口始终对外畅通,不影响佩戴者听力。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前外壳前方视角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前外壳后方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后外壳前方视角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后外壳后方视角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前气囊前方视角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前气囊后方视角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后气囊前方视角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后气囊后方视角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前外壳和后外壳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整体打开时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闭合时结构示意图。
16.其中:1-前外壳;11-第一耳廓缺口;12-耳道缺口;13-第一充气管孔;14-第一连接件;15-闭合卡扣;16-第一压力传感器;2-后外壳;21-第二耳廓缺口;22-第二充气管孔;23-第二连接件;24-闭合沟槽;25-第二压力传感器;3-前气囊;31-非变性部位;32-第一充气管;4-后气囊;41-第二充气管;5-转轴销钉。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18.如附图1-11所示,一种耳廓加压耳罩,包括前外壳1,后外壳2,前气囊3和后气囊4前外壳1为半椭球外壳形状,外侧在对应耳廓根部以及外耳道口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耳廓缺口11和耳道缺口12,后下部设置有第一充气管孔13,内侧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4,边缘位置设置有闭合卡扣15,内部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16;后外壳2为半椭球外壳形状,外侧在对应耳廓根部位置设置有第二耳廓缺口21,后下部设置有第二充气管孔22,内侧设置有第二连接件23,边缘位置设置有闭合沟槽24,内部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25,后外壳2与前外壳1通过第一连接件14、第二连接件23以及转轴销钉5连接在一起,并可以转轴销钉5为轴进行
选择闭合或打开,内部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25;前气囊3为双面外凸结构,设置在前外壳1内部,在前外壳1的第一耳廓缺口11和耳道缺口12对应位置为非变性部位31,在第一充气管孔13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充气管32;后气囊4为外表面外凸并与耳廓外形贴附,内表面为内凹结构,设置在后外壳2内部,在第二充气管孔22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充气管41;前外壳1、后外壳2、前气囊3以及后气囊4均为透明材质。
19.在使用时,首先用弹性凝胶(也可采用小棉球、小纱布等材料)在耳廓局部凹陷处(如三角窝、舟状窝、耳甲腔等部位)进行填充,使得耳廓前面形成较为光滑的凹面(如凹陷不明显,此步骤可跳过),便于耳廓前面与前气囊3之间的贴合;然后将前气囊3和后气囊4对应耳廓的前后面贴合后,闭合前外壳1和后外壳2,将闭合卡扣15卡入闭合沟槽24中;通过对第一充气管32和第二充气管41分别对前气囊3和后气囊4进行充气加压,根据第一压力传感器16及第二压力传感器25对内部压力进行量化调节,避免了由于加压过松造成积液复发、或者加压过紧造成局部坏死的情况;由于前外壳1和前气囊3在外耳道口处分别设置有耳道缺口12以及非变性部位31,使佩戴者的外耳道口始终对外畅通,不影响其听力。在需要取下观察耳廓恢复情况时,先将前气囊3和后气囊4中的气体放出,然后用手按压前外壳1和后外壳2,使其边缘处的闭合卡扣15和闭合沟槽24向内变形并分离,然后打开并取下耳廓加压耳罩。
20.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