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搏器术后用减压肩带

文档序号:34578267发布日期:2023-06-28 13:37阅读:30来源:国知局

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用具,具体为一种起搏器术后用减压肩带。


背景技术:

1、近些年,我国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每年有超过90万余台,且其值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永久起搏器植入是一种有创操作,术后容易出现囊袋出血、切口感染、电极脱位等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可达到19.9%,因此,临床上多采用单一沙袋压迫或非专业使用型肩带等预防术后起搏器囊袋出血、血肿等并发症。

2、然而,临床中采用单一沙袋压迫或非专业使用型肩带等预防起搏器术后发症时,由于需要更换沙袋以及频繁对伤口情况进行观察,容易出现沙袋移位而导致受力不均的情况,不仅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还会导致患者舒适性低,不利于患者恢复。因此,提出一种起搏器术后用减压肩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搏器术后用减压肩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临床中采用单一沙袋压迫或非专业使用型肩带等预防起搏器术后发症时,由于需要更换沙袋以及频繁对伤口情况进行观察,容易出现沙袋移位而导致受力不均的情况,不仅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还会导致患者舒适性低,不利于患者恢复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起起搏器术后用减压肩带,包括肩带,所述肩带的底部一侧设置有第一魔术贴,所述肩带的底部另一侧对应设置有第二魔术贴,所述第一魔术贴和第二魔术贴用于对肩带进行固定,所述肩带的正面设置有用于对起搏器进行分档减压的可调透明气囊,所述肩带的正面还设置有分布在可调透明气囊的感温片。

3、优选的,所述可调透明气囊包括单向进气管和多个泄压出气口,所述单向进气管与可调透明气囊的侧壁相连通,所述泄压出气口依次设置在可调透明气囊的正面下方,其中,所述泄压出气口对应的预设气压分别适用于对起搏器进行分档减压所对应的压力。

4、优选的,所述泄压出气口至少为三个,且泄压出气口分别对应设置有档位标识,所述档位标识设置在所述可调透明气囊的正面下方。

5、优选的,所述肩带靠近手臂的一侧还设置有可调粘带扣。

6、优选的,所述感温片的颜色随着温度的升降而变化,且感温片上还设置有温度标识。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起搏器术后用减压肩带,通过肩带、第一魔术贴、第二魔术贴、可调透明气囊和感温片的配合,能够将可调透明气囊稳定固定在起搏器术后伤口处,避免压迫时移位而导致的受力不均,且通过可调透明气囊的膨胀程度调节,能够直接对起搏器术后的伤口处进行分档压迫,同时通过可调透明气囊的透明以及感温片的设置,能够直观观察起搏器术后的伤口处的实时状况以及患者局部皮温情况,便捷性更佳,降低医护人员工作量,提升患者术后舒适性,保证患者恢复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起搏器术后用减压肩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肩带(1),所述肩带(1)的底部一侧设置有第一魔术贴(2),所述肩带(1)的底部另一侧对应设置有第二魔术贴(3),所述第一魔术贴(2)和第二魔术贴(3)用于对肩带(1)进行固定,所述肩带(1)的正面设置有用于对起搏器进行分档减压的可调透明气囊(4),所述肩带(1)的正面还设置有分布在可调透明气囊(4)的感温片(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起搏器术后用减压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透明气囊(4)包括单向进气管(5)和多个泄压出气口(8),所述单向进气管(5)与可调透明气囊(4)的侧壁相连通,所述泄压出气口(8)依次设置在可调透明气囊(4)的正面下方,其中,所述泄压出气口(8)对应的预设气压分别适用于对起搏器进行分档减压所对应的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起搏器术后用减压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出气口(8)至少为三个,且泄压出气口(8)分别对应设置有档位标识(9),所述档位标识(9)设置在所述可调透明气囊(4)的正面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起搏器术后用减压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1)靠近手臂的一侧还设置有可调粘带扣(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起搏器术后用减压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片(6)的颜色随着温度的升降而变化,且感温片(6)上还设置有温度标识。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起搏器术后用减压肩带,涉及医疗辅助用具技术领域,本技术旨在解决临床中采用单一沙袋压迫或非专业使用型肩带等预防起搏器术后发症时,由于需要更换沙袋以及频繁对伤口情况进行观察,容易出现沙袋移位而导致受力不均的情况,不仅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还会导致患者舒适性低,不利于患者恢复的问题,本技术包括肩带,所述肩带的底部一侧设置有第一魔术贴,所述肩带的底部另一侧对应设置有第二魔术贴,所述第一魔术贴和第二魔术贴用于对肩带进行固定,所述肩带的正面设置有用于对起搏器进行分档减压的可调透明气囊,所述肩带的正面还设置有分布在可调透明气囊的感温片。

技术研发人员:张慧,叶燕,万琼,张子云,何细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21220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