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装置、护理系统以及转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14762发布日期:2023-05-17 20:49阅读:31来源:国知局
护理装置、护理系统以及转移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医疗护理,特别是涉及一种护理装置、护理系统以及转移系统。


背景技术:

1、长期卧床静养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移位,移位一方面是指帮助身体在床上进行翻身或者屈伸动作,缓解身体长期卧床导致的身体不适,另一方面是指帮助身体在床铺与轮椅、沐浴盆等设施之间转移,从而可以帮助身体更换床单或者达到照顾身体的卫生等目的。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目前较为常见的做法是依靠人工通过抱或者搬或者推拉的方式,使得身体在床上的位姿发生改变,而遇到需要帮助身体离开床面的场合时,除了可以继续通过人工搬运以外,有时还会使用例如安全绳对身体固定后将其从床上吊起。然而前述做法无论是对护理人员来说还是对身体来说都不可谓是良策。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不管是人工搬运还是安全绳吊起,其准备过程、实施过程以及事后整理过程都非常费时费力,工作强度很高。而对于身体来说,由于很难找到合适的施力点,即使是简单的翻身动作,人工推拉也需要对身体施加很大的力,使身体感到不适,在使用安全绳转移身体时,身体的位姿会被强硬改变后固定,身体的体验非常糟糕,并且在转移过程中存在很高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身体翻身、转移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护理装置、护理系统以及转移系统。

2、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公开了一种护理装置,包括:

3、柔性支撑机构,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柔性支撑机构用于支撑身体;

4、驱动机构,与所述柔性支撑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柔性支撑机构的一侧与相对的另一侧形成高度差,和/或,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柔性支撑机构的相对的两侧抬升;以及

5、基体,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基体能够带动所述驱动机构和至少部分的所述柔性支撑机构移动。

6、在其中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支撑机构沿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柔性支撑机构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连接部及第四连接部;

7、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一驱动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第二驱动端、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的第三驱动端以及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的第四驱动端。

8、在其中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端、所述第二驱动端同步升降,所述第三驱动端、所述第四驱动端同步升降;或者,

9、所述第一驱动端、所述第三驱动端同步升降,所述第二驱动端、所述第四驱动端同步升降。

10、在其中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柔性支撑机构展平后的宽度。

11、在其中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支撑机构包括沿宽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侧部、中间部分及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所述第二侧部均与所述中间部分可拆卸连接;

12、所述基体与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连接,所述基体能够带动所述柔性支撑机构整体移动,或者,所述基体能够在所述中间部分与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分离后,仅带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移动。

13、在其中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支撑机构由透气亲肤材料制成。

14、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公开了一种护理系统,包括承载机构和如上所述的护理装置,所述承载机构用于承托身体,所述护理装置的柔性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承载机构与身体之间;

15、所述护理装置的基体能够带动所述柔性支撑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承载机构整体移动,或者,所述基体能够在所述承载机构对身体的承托解除后仅带动所述柔性支撑机构和所述驱动机构移动。

16、在其中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机构与所述护理装置的所述基体可分离的连接;和/或,所述承载机构包括中空框体,所述护理装置的柔性支撑机构位于所述中空框体的上方。

17、在其中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柔性支撑机构的相对的两侧抬升至所述柔性支撑机构的底侧高于所述承载机构的高度,以便于所述护理装置沿长度方向远离所述承载机构。

18、在其中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护理装置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部、第二驱动部、第三驱动部和第四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三驱动部和所述第四驱动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承载机构的四个边角的外侧,以便于所述护理装置沿宽度方向远离所述承载机构。

19、在其中部分实施例中,还包括烘干机和/或清洁设备,所述烘干机和/或所述清洁设备设置在所述承载机构上或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承载机构与所述柔性支撑机构之间,用于对所述身体和所述柔性支撑机构进行烘干和/或清洁。

20、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公开了一种转移系统,包括柔性支撑机构和基体;

21、所述柔性支撑机构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柔性支撑机构用于支撑身体,所述柔性支撑机构包括沿宽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侧部、中间部分及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所述第二侧部均与所述中间部分可拆卸连接;

22、所述基体与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连接,所述基体能够带动所述柔性支撑机构整体移动,或者,所述基体能够在所述中间部分与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分离后,仅带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移动。

23、有益效果

24、本实用新型的护理装置整体结构简洁,原理清晰,学习难度较低,可以快速地投入临床使用。相比传统技术,这种护理装置无需对身体进行人力搬动,只需要控制改变柔性支撑机构两侧相对高度即可,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简化了护理程序。而对于身体来说,这种护理装置在帮助身体改变位姿或转移时不会直接施力在身体身上,而是通过柔性支撑机构间接施力,从而减少了被推拉时的不适感。

25、除了用于帮助身体翻身,本实用新型的护理系统用于帮助身体在不同设施之间的移转时,身体无须刻意改变位姿,全程只需要躺在柔性支撑机构上即可,护理人员通过使柔性支撑机构与承载机构分离,随后通过使基体移动便可将身体进行转移,无需额外再做其他准备和事后工作,减少身体在转移过程中的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提高了护理人员护理工作开展效率,可以将节省出的时间投入其他更值得关注的护理活动,加快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本实用新型的转移系统用于服务多个身体,便于移动到需要改变位姿或实现转移的身体处进行服务。



技术特征:

1.一种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支撑机构沿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柔性支撑机构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连接部及第四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端、所述第二驱动端同步升降,所述第三驱动端、所述第四驱动端同步升降;或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柔性支撑机构展平后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刚性杆及第二刚性杆,所述第一驱动端和所述第二驱动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刚性杆上;所述第三驱动端与所述第四驱动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刚性杆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支撑机构包括沿宽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侧部、中间部分及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所述第二侧部均与所述中间部分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支撑机构由透气亲肤材料制成。

8.一种护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机构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护理装置,所述承载机构用于承托身体,所述护理装置的柔性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承载机构与身体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护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与所述护理装置的所述基体可分离的连接;和/或,所述承载机构包括中空框体,所述护理装置的柔性支撑机构位于所述中空框体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护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柔性支撑机构的相对的两侧抬升至所述柔性支撑机构的底侧高于所述承载机构的高度,以便于所述护理装置沿长度方向远离所述承载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护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理装置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部、第二驱动部、第三驱动部和第四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三驱动部和所述第四驱动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承载机构的四个边角的外侧,以便于所述护理装置沿宽度方向远离所述承载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护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烘干机和/或清洁设备,所述烘干机和/或所述清洁设备设置在所述承载机构上或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承载机构与所述柔性支撑机构之间,用于对所述身体和所述柔性支撑机构进行烘干和/或清洁。

13.一种转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支撑机构和基体;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医疗护理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护理装置、护理系统以及转移系统。护理装置包括柔性支撑机构、驱动机构及基体,柔性支撑机构用于支撑身体;驱动机构与柔性支撑机构连接,用于带动柔性支撑机构的一侧与相对的另一侧形成高度差,和/或,驱动机构用于带动柔性支撑机构的相对的两侧抬升;基体与驱动机构连接,基体能够带动驱动机构和至少部分的柔性支撑机构移动。护理装置改变柔性支撑机构两侧相对高度即可改变身体位姿,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简化了护理程序。

技术研发人员:于瑞贞,黄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微创康复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30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