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栓抽吸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09955发布日期:2024-02-09 12:58阅读: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栓抽吸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介入手术医疗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血栓抽吸导管。


背景技术:

1、脑卒中为世界上的常见病之一,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我国城市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为219/10万,农村的为185/10万,而且还在逐年上升。自1998年至2008年脑血管病的患病率由5.9‰上升至9.7‰。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有报道称80%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43.7%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2、静脉注射rt-pa溶栓是目前唯一被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方法。但是静脉注射溶栓的治疗时间长,对缺血的脑组织损伤大,并伴有出血风险,再通率非常低;基底动脉溶栓的再通率只有30%左右,颈动脉末端的病变溶栓只有6%的再通率,颈总动脉溶栓只有27%左右的再通率。而且静脉注射溶栓的时间窗只有4小时左右。由以上可见,脑动脉闭塞单用静脉溶栓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静脉溶栓可能不足以满足实际的临床需求。

3、机械取栓是将取栓器输送至病变位置,然后通过鞘管将血栓取出至体外,机械取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血栓切除术,这种方法取栓彻底,但对血管壁损伤过大,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症;激光取栓,这种方法操作难度大,激光能量过低则无效,能量过高则损伤血管,而且,同样引起各种炎症;捕栓网取栓,虽然操作简单,但因捕栓网体积较大而无法在颅内狭窄血管使用,且耗时相对较长。

4、抽吸取栓是目前一种较新的取栓手段,可以减少从股动脉穿刺到再灌注的时间,缩短整体手术时间,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血栓抽吸导管头端能否到达血管中血栓位置是能否抽吸成功的关键。

5、目前临床上使用抽吸取栓已经成为较为主流的取栓方式,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为了提高血栓抽吸导管内腔的抽吸力,将导管内腔增大,由于人体的血管具有从动脉端到末梢端直径逐渐缩小的特点,增大导管的内腔不可避免造成血栓抽吸导管的直径增大,直径一旦增大将使得血栓抽吸导管被送往更远端的脑部血管的能力下降,同时,增大直径后的血栓抽吸导管弯曲能力也有所下降,导致血栓抽吸导管远端通过迂曲血管的能力变差。

6、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栓抽吸导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大血栓抽吸导管的吸力单纯增大血栓抽吸导管的管腔造成的血栓抽吸导管到位性差、弯曲能力下降的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血栓抽吸导管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血栓抽吸导管,至少包括一组管腔相互连通的外导管与内导管,所述外导管密封套设在内导管近端且外导管管腔径向尺寸大于内导管管腔径向尺寸,所述内导管近端延伸出外导管并形成操作端,所述操作端可驱动内导管在外导管内沿周向转动和/或沿轴向移动。

4、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导管与内导管套接的区段内设置有控弯单元,用于驱动内导管的远端自由弯曲。

5、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导管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沿周向布置的止挡结构,对应内导管外侧壁上滑动安装有滑动结构,所述滑动结构设置在止挡结构靠近外导管近端的一侧,所述内导管上设置有牵拉部件,所述牵拉部件沿内导管轴向延伸布置,并且一端与内导管的远端固连接,另一端与滑动结构固定连接,止挡结构、滑动结构与牵拉部件共同构成所述控弯单元;非工作状态下,止挡结构与滑动结构轴向间隔设置,工作状态下,向远端推动内导管,滑动结构可与止挡结构相互挤压,从而拉动牵拉部件牵引内导管的远端朝向安装滑动结构的一侧发生弯曲。

6、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导管至少包括高分子层、支撑层,所述支撑层设置在高分子层内侧,所述支撑层包括一体固定设置的加强段与弯曲段,所述弯曲段设置在远端。

7、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加强段为金属管切割孔状结构,所述弯曲段包括多个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环形部件,多个所述环形部件固定连接。

8、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导管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动结构通过滑槽与内导管滑动配合。

9、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导管内沿轴向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牵拉部件活动设置在安装孔内。

10、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导管沿轴向延伸方向设置有驱动段与抽吸段,所述抽吸段为管状结构且部分近端伸入外导管远端并与外导管管腔连通,所述驱动段包括至少一根连接导丝,连接导丝近端构成所述操作端,远端与抽吸段近端固定连接。

11、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导管的管腔径向尺寸由近端至远端管腔逐渐缩小。

12、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导管近端固定连接有三通阀,所述内导管通过三通阀与外导管连通,所述外导管通过三通阀与外部抽吸设备连接;

13、所述外导管远端与内导管远端均设置有显影环。

14、有益效果:通过将血栓抽吸导管设置成内导管与外导管,外导管的管腔径向尺寸大于内导管的管腔径向尺寸,外导管相对于内导管设置在近端,在手术过程中处于血管靠近动脉端的位置,而内导管则用于被输送至大脑的血管末端;这样将血栓抽吸导管整体设置成内腔近端大远端小的方式,相比现有技术中的直接增大血栓抽吸导管的管腔的方式更加合理地增加了管腔,增大了血栓抽吸导管的远端的抽吸能力,同时,这样的设置方式,降低了对内导管远端弯曲度的影响,同时也不会影响内导管远端的到位性问题。

15、可以只通过增加外导管管腔的方式增加抽吸细导管的整体内腔,这样,内导管的远端弯曲度并未受到影响,或者将内导管的管腔缩小,此时若内导管管腔整体缩小的程度小于外导管管腔整体增大的程度,血栓抽吸导管整体内腔还是增大,这样不仅增大了导管的抽吸能力,还增加了内导管远端的到位性及弯曲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血栓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组管腔相互连通的外导管(1)与内导管(2),所述外导管(1)密封套设在内导管(2)近端且外导管(1)管腔径向尺寸大于内导管(2)管腔径向尺寸,所述内导管(2)近端延伸出外导管(1)并形成操作端,所述操作端可驱动内导管(2)在外导管(1)内沿周向转动和/或沿轴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栓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管(1)与内导管(2)套接的区段内设置有控弯单元,用于驱动内导管(2)的远端自由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栓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管(1)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沿周向布置的止挡结构(3),对应内导管(2)外侧壁上滑动安装有滑动结构(4),所述滑动结构(4)设置在止挡结构(3)靠近外导管(1)近端的一侧,所述内导管(2)上设置有牵拉部件(5),所述牵拉部件(5)沿内导管(2)轴向延伸布置,并且一端与内导管(2)的远端固连接,另一端与滑动结构(4)固定连接,止挡结构(3)、滑动结构(4)与牵拉部件(5)共同构成所述控弯单元;非工作状态下,止挡结构(3)与滑动结构(4)轴向间隔设置,工作状态下,向远端推动内导管(2),滑动结构(4)可与止挡结构(3)相互挤压,从而拉动牵拉部件(5)牵引内导管(2)的远端朝向安装滑动结构(4)的一侧发生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栓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管(2)至少包括高分子层(201)、支撑层(202),所述支撑层(202)设置在高分子层(201)内侧,所述支撑层(202)包括一体固定设置的加强段(2021)与弯曲段(2022),所述弯曲段(2022)设置在远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栓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段(2021)为金属管切割孔状结构,所述弯曲段(2022)包括多个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环形部件,多个所述环形部件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栓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管(2)上设置有滑槽(8),所述滑动结构(4)通过滑槽(8)与内导管(2)滑动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血栓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管(2)内沿轴向设置有安装孔(2023),所述牵拉部件(5)活动设置在安装孔(2023)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血栓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管(2)沿轴向延伸方向设置有驱动段(203)与抽吸段(204),所述抽吸段(204)为管状结构且部分近端伸入外导管(1)远端并与外导管(1)管腔连通,所述驱动段(203)包括至少一根连接导丝(2031),连接导丝(2031)近端构成所述操作端,远端与抽吸段(204)近端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血栓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管(1)的管腔径向尺寸由近端至远端管腔逐渐缩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血栓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管(1)近端固定连接有三通阀(6),所述内导管(2)通过三通阀(6)与外导管(1)连通,所述外导管(1)通过三通阀(6)与外部抽吸设备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血栓抽吸导管,属于介入手术医疗设备技术领域;至少包括一组管腔相互连通的外导管与内导管,所述外导管密封套设在内导管近端且外导管管腔径向尺寸大于内导管管腔径向尺寸,所述内导管近端延伸出外导管并形成操作端,所述操作端可驱动内导管在外导管内沿周向转动和/或沿轴向移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大血栓抽吸导管的吸力单纯增大血栓抽吸导管的管腔造成的血栓抽吸导管到位性差、弯曲能力下降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朱宽,王震,李志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玮铭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