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类化合物在制备抗抑郁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文档序号:37466390发布日期:2024-03-28 18:49阅读:18来源:国知局
酚类化合物在制备抗抑郁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地,涉及酚类化合物在制备抗抑郁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1、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精神疾病,已成为21世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种疾病包括多种情绪症状,如悲伤和持续性快感缺乏、患者对环境的兴趣降低、精神运动性改变(如疲劳)、睡眠和体重变化以及其他神经认知影响,以及躯体症状。

2、抑郁症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单胺假说认为,与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下降相关的单胺能功能受损导致了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变化。另一方面,神经可塑性假说认为,抑郁症诱发的情绪相关大脑区域的神经回路功能障碍源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分泌缺陷。

3、目前,传统的抗抑郁药物通常基于单胺假说和神经可塑性假说并产生缓解策略。然而,可用的抗抑郁药在三分之一的患者中引起耐受,其中许多导致不良反应,如心脏毒性、高血压和睡眠障碍等。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更安全、更有效的抑郁症缓解方法。

4、有研究表明,黄花菜中存在芦丁、新绿原酸、隐绿原酸等化合物,其中芦丁表现出显著的抗抑郁活性和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的作用(pmid:36110538)。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酚类化合物在制备抗抑郁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2、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酚类化合物在制备抗抑郁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3、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抗抑郁症的药物。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方案予以实现的:

5、本发明采用慢性束缚应激的方法建立抑郁模型,通过小鼠行为学实验如蔗糖喜好实验、悬尾实验等多方面初步评价和对比酚类化合物山奈酚3-o芸香糖苷、隐绿原酸、新绿原酸和异槲皮苷与芦丁之间的抗抑郁活性差异。此外,本发明还通过检测小鼠海马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从而进一步研究几种酚类化合物抗抑郁的潜在作用机制。

6、因此,本发明要求保护以下内容:

7、酚类化合物在制备抗抑郁症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酚类化合物为山奈酚3-o芸香糖苷、隐绿原酸、新绿原酸和异槲皮苷中的一种或几种。

8、优选地,所述抗抑郁症为预防和/或缓解抑郁症。

9、优选地,所述药物提高海马体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

10、更优选地,所述海马体单胺类神经递质为5-羟色胺。

11、优选地,所述药物提高海马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

12、优选地,所述药物降低绝望程度。

13、优选地,所述药物改善兴趣缺失症状。

14、优选地,所述酚类化合物为山奈酚3-o芸香糖苷。

15、一种抗抑郁症的药物,所述药物含有山奈酚3-o芸香糖苷、隐绿原酸、新绿原酸和异槲皮苷中的一种或几种。

16、优选地,所述药物含有山奈酚3-o芸香糖苷。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8、本发明提供了酚类化合物在制备抗抑郁症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酚类化合物包含芦丁、山奈酚3-o芸香糖苷、隐绿原酸、新绿原酸以及异槲皮苷,这些化合物都可以显著改善抑郁小鼠的兴趣缺失症状,降低抑郁小鼠在困境中的绝望程度,且能够提高5-ht和bdnf的含量进而发挥抗抑郁的作用。其中,山奈酚3-o芸香糖苷、隐绿原酸、新绿原酸和异槲皮苷的抗抑郁活性均明显优于芦丁的抗抑郁活性。



技术特征:

1.酚类化合物在制备抗抑郁症的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酚类化合物为山奈酚3-o芸香糖苷、隐绿原酸、新绿原酸和异槲皮苷中的一种或几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抑郁为预防和/或缓解抑郁症。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提高海马体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海马体单胺类神经递质为5-羟色胺。

5.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提高海马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

6.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降低绝望程度。

7.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改善兴趣缺失症状。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为山奈酚3-o芸香糖苷。

9.一种抗抑郁症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含有山奈酚3-o芸香糖苷、隐绿原酸、新绿原酸和异槲皮苷中的一种或几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含有山奈酚3-o芸香糖苷。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酚类化合物在制备抗抑郁症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酚类化合物包含芦丁、山奈酚3‑O芸香糖苷、隐绿原酸、新绿原酸以及异槲皮苷中的一种或几种,这些化合物都可以显著改善抑郁小鼠的兴趣缺失症状,降低抑郁小鼠在困境中的绝望程度,且能够提高5‑羟色胺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进而发挥抗抑郁的作用。因此,这几种酚类化合物可为缓解精神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提供新的选择,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孙远明,陈咏春,梁宇轩,李美英,王弘,韦晓群,黄日明,钟静,张家伟,王达,欧阳冬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南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