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面弓

文档序号:36154655发布日期:2023-11-23 03:36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面弓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面弓。


背景技术:

1、人体面部的尤其是在五官科的手术或是治疗过程中,都会遇到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人体头部总体上包括不可活动的头骨和下颌骨,特别是在面部的一些医疗方面则显的比较困难,加上人本身对器械在面部使用的恐惧心理,以及害怕容貌会在手术过程中有所损伤,所以患者在做一些牙科护理、牙齿矫正、面部整形等,给医护人员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难度的挑战。而在其中的口腔修复种植临床过程中,为了修复体的制作更加准确和有效,常需要将患者的上下颌牙列与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关系转移至颌架,模拟患者的口内情况,指导修复体的设计和制作。

2、在口腔修复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将患者上下颌牙齿模型的三维扫描数据转移到齿科设计软件中的虚拟合架上以辅助义齿(假牙)设计。一般的方法是先制取石膏模型,然后利用实体机械面弓将石膏模型位置转移到实体合架上,再用配套的扫描仪器将实体合架上的模型位置转移到虚拟合架上。该过程较为繁琐,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操作时间。同时在印模制取、石膏模型灌注、上实体合架的过程中,由于印模材料、石膏的变形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误差,进而影响到诊疗的精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了一种新型面弓,

2、该新型面弓佩戴于患者的面部,经过面部扫描仪识别进行面部扫描之后,将面部扫描数据的三维空间位置转移到虚拟合架实现牙齿模型的虚拟转移,省去传统的实体面弓转移、上实体框架、框架扫描等步骤,避免了印模、石膏变形的发生,优化临床流程,节约操作时间,同时提升模型位置转移的精准度,提升临床诊疗效果。

3、本实用新型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4、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面弓,包括:立方体框架,所述立方体框架的内部设置有贯穿所述立方体框架的两条面部框架前臂,每条所述面部框架前臂与面部框架侧臂的一端连接,所述面部框架侧臂的另一端与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的末端上设置有外耳道球;

5、所述立方体框架的顶端中心设置有滑轨紧固螺栓,所述立方体框架的顶端边缘设置有竖直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端设置有固定螺栓,所述支撑架的上部设置有横向贯穿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末端设置有鼻托。

6、可选地,所述面部框架前臂的顶端设置有滑轨使得所述面部框架前臂通过滑轨在所述立方体框架中滑动。

7、可选地,所述外耳道球、所述面部框架侧臂以及所述立方体框架的表面均设置有至少一个黑色哑光圆形标记。

8、可选地,所述黑色哑光圆形标记设置于所述外耳道球的外表面的中心位置。

9、可选地,所述黑色哑光圆形标记均匀设置于所述面部框架侧臂的外侧表面。

10、可选地,所述黑色哑光圆形标记均匀设置于所述立方体框架的外侧表面。

11、上述本实用新型主方案及其各进一步选择方案可以自由组合以形成多个方案,均为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并要求保护的方案;且本实用新型,(各非冲突选择)选择之间以及和其他选择之间也可以自由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后根据现有技术和公知常识可明了有多种组合,均为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做穷举。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3、第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面弓佩戴于患者面部,通过面部扫描仪识别进行面部扫描,将面部扫描数据的三维空间位置转移到虚拟合架实现牙齿模型的虚拟转移,省去传统的实体面弓转移、上实体框架、框架扫描等步骤,避免了印模、石膏变形的发生,优化临床流程,节约操作时间,同时提升模型位置转移的精准度,提升临床诊疗效果。

14、第二、在外耳道球、面部框架侧臂以及立方体框架的表面均设置有黑色哑光圆形标记作为特征点,特征点能够被面部扫描仪直接进行识别捕捉,从而可以被配套软件进行自动识别,或者通过手动点击点实现手动识别,加快了识别的过程。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面弓,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方体框架,所述立方体框架的内部设置有贯穿所述立方体框架的两条面部框架前臂,每条所述面部框架前臂与面部框架侧臂的一端连接,所述面部框架侧臂的另一端与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的末端上设置有外耳道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面弓,其特征在于,所述面部框架前臂的顶端设置有滑轨使得所述面部框架前臂通过滑轨在所述立方体框架中滑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面弓,包括立方体框架,立方体框架的内部设置有贯穿立方体框架的两条面部框架前臂,每条面部框架前臂与面部框架侧臂的一端连接,面部框架侧臂的另一端与连接杆连接,连接杆的末端上设置有外耳道球,立方体框架的顶端中心设置有滑轨紧固螺栓,立方体框架的顶端边缘设置有竖直的支撑架,支撑架的顶端设置固定螺栓,支撑架的上部设置有横向贯穿的固定杆,固定杆的末端设置有鼻托。本技术提供的新型面弓佩戴于患者面部,通过面部扫描仪识别进行面部扫描,将面部扫描数据的三维空间位置转移到虚拟合架实现牙齿模型的虚拟转移,来优化临床流程,节约操作时间,同时提升模型位置转移的精准度。

技术研发人员:岳莉,杨胜涛,董博,杨兴强,任薇,王鹤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106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