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采样管

文档序号:35322905发布日期:2023-09-04 10:00阅读: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采样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新型采样管。


背景技术:

1、采样管可以用来采集生物样本,将采集到的样本和保存液均匀地混合,保证了样本内dna的完整性和室温条件下的长期保存。样本提取后,用于临床体外诊断。

2、如图1所示,现有的样本采集时,采样人员需要完成“拧开螺帽1’-采样-将采样拭子头端折断放入采样管2’中-拧好采样管螺帽1’”以上步骤才可完全一次样本采样。

3、但是由于现有技术中采样管2’一般为普通试管,试管平口整齐,只能利用螺帽1’边缘与管口边缘将采样拭子头卡断,这种方式容易将采样拭子头上的分泌物沾到螺帽1’及采样管2’外壁上,也容易产生飞溅,增加感染风险。

4、并且当需要于采样管内保存多个采样样本时,每次采样间隔之间为了防止污染,需要反复拧紧、松开螺帽1’,造成对采样人员手指骨关节及腕关节的负担,不利于采样人员的健康,同时也降低了采样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采样管,具有便于分断采样拭子头并降低感染风险的优点。

2、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3、一种新型采样管,包括管体和管帽,所述管帽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管体的开口处;所述管帽包括帽片和从帽片边缘向下延伸的管帽侧壁,管帽侧壁套设于管体的外围,管帽侧壁上段内侧与管体开口之间利用连接单元可拆卸的连接,管帽侧壁下段设有供采样拭子伸入的缺口。

4、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管帽侧壁上段内侧的内螺纹和设于管体开口处侧壁的外螺纹,该内螺纹与外螺纹螺纹配合。

5、进一步的,所述缺口的上端具有切割槽。

6、进一步的,所述切割槽为三角形,切割槽两边的两个侧壁分别由上至下并向两侧倾斜外扩,使得三角形的切割槽顶部形成切割尖角。

7、进一步的,所述切割槽为三角形,切割槽两边的两个侧壁分别为由外向内倾斜的切割面,切割面与管帽侧壁内侧面形成锐利的切割边缘。

8、进一步的,所述管帽侧壁下段的长度不小于管体长度的三分之一。

9、进一步的,所述管帽侧壁上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管帽侧壁下段的直径。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由此,通过于管帽侧壁下段设有缺口,当采集人员采集好样本后,首次使用时,先将管帽与管体分离并适当上提,使得缺口移动至管体开口的上方,然后直接将采样拭子的头部伸入到缺口内,下压管帽利用缺口对采样拭子的头部进行便捷的切割分离,使其掉落到管体内的保存液中,此时管帽也刚好又盖合于管体开口处,使缺口受管体的侧壁遮挡;而当需要增加样本时,重复上述的操作,等到最后所有样本集齐后,再将管帽与管体进行连接锁固。

11、整个采样过程仅需松开和锁固管帽各一次,并且采样拭子的头部分离时受到管帽的保护,不会有样本飞溅、污染采样管外侧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分离获取采样拭子的头部的安全性。采样过程中,管帽也无需完全脱离管体,分离完采样拭子的头部后又及时盖合于管体开口,可以有效降低管体中样本暴露污染的风险,提高了采样管的密闭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采样管,包括管体和管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帽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管体的开口处;所述管帽包括帽片和从帽片边缘向下延伸的管帽侧壁,管帽侧壁套设于管体的外围,管帽侧壁上段内侧与管体开口之间利用连接单元可拆卸的连接,管帽侧壁下段设有供采样拭子伸入的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管帽侧壁上段内侧的内螺纹和设于管体开口处侧壁的外螺纹,该内螺纹与外螺纹螺纹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的上端具有切割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槽为三角形,切割槽两边的两个侧壁分别由上至下并向两侧倾斜外扩,使得三角形的切割槽顶部形成切割尖角。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槽为三角形,切割槽两边的两个侧壁内侧分别由外向内倾斜的切割面,切割面与管帽侧壁内侧面形成锐利的切割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帽侧壁下段的长度不小于管体长度的三分之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帽侧壁上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管帽侧壁下段的直径。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采样管,包括管体和管帽,所述管帽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管体的开口处;所述管帽包括帽片和从帽片边缘向下延伸的管帽侧壁,管帽侧壁套设于管体的外围,管帽侧壁上段内侧与管体开口之间利用连接单元可拆卸的连接,管帽侧壁下段设有供采样拭子伸入的缺口。通过于管帽侧壁下段设有缺口,利用该缺口对采样拭子的头部进行便捷的切割分离,使其掉落到管体内的保存液中,整个采样过程仅需松开和锁固管帽各一次,节省了采样人员的操作动作,提高采样效率,并且采样拭子的头部分离时受到管帽的保护,不会有样本飞溅、污染采样管外侧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分离获取采样拭子的头部的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首跃,陈星宇,阳清伟,苗佳音,苏丽红,涂燕玲,陈中杰,陈良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30306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