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道内壁坏死组织搔刮装置

文档序号:35511815发布日期:2023-09-20 20:27阅读:60来源:国知局
窦道内壁坏死组织搔刮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种窦道内壁坏死组织搔刮装置。


背景技术:

1、窦道是指机体组织感染、坏死后经体表排出体外,之后在体表上形成的一个不与体内空腔及脏器相通的潜性盲管。窦道可发生于软组织、脂肪、肌肉甚至骨质上,常见的有腹壁切口感染后引流不畅或切口内遗留异物造成的腹壁窦道,骨折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骨质坏死形成的慢性窦道,外伤或手术后异物残留形成的慢性窦道等。窦道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体表外口红肿,伴有脓性分泌物,以及厌氧菌滋生产生臭味;其主要治疗方式是完整切除窦道及周围坏死组织,但对于不适宜切除的窦道,则只能采用刮匙将窦道周壁的坏死组织刮除,直至显露正常组织,然后等待正常组织逐渐增生为肉芽组织并最终窦道愈合。

2、目前,在进行窦道内搔刮时没有专门的器械,多是使用硬质剪刀剪去坏死组织,或是使用镊子头端绑套纱布对窦道壁进行剐蹭。纱布剐蹭的效果较差,仍会残留坏死组织,使窦道的治疗不彻底、长期不愈合,导致需要再次进行手术;另外,对于一些内部较深的窦道而言,不但窦道深处视野较差不方便彻底清理,而且纱布剐蹭难以搔刮窦道底部,导致窦道愈合慢,反复现象频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窦道内壁坏死组织搔刮装置。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窦道内壁坏死组织搔刮装置,包括:

4、刮匙,具有一弧形凹腔,所述弧形凹腔中部沿宽度方向设置有两端高、中间低的弧形导流板;

5、支撑杆,前端铰连于所述弧形导流板上,在所述支撑杆内穿设有吸引软管,所述吸引软管的前端自支撑杆的侧壁前端穿出;

6、操作杆,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杆的杆壁上,所述操作杆的前端铰接有一牵引杆,所述牵引杆的外端与所述刮匙的下沿相铰连;及

7、导向套管,固连于所述支撑杆的杆壁上,所述导向套管的前端正对所述弧形导流板上方的所述弧形凹腔,导向套管内穿设有内窥镜,其中,所述内窥镜的前端为镜头端,其后端具有显示屏;

8、另外,支撑杆与弧形导流板铰接处的轴线、操作杆与牵引杆铰接处的轴线、以及牵引杆与刮匙下沿铰接处的轴线三线平行,从而能够通过推动操作杆沿支撑杆长度方向前、后滑动,带动牵引杆牵拉刮匙下沿,使刮匙以支撑杆前端的铰接处为中心转动,进而实现刮匙对窦道内壁的搔刮操作。

9、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撑杆的外壁下表面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导槽,所述操作杆滑动卡装于所述导槽内,从而实现操作杆与支撑杆的连接,并实现操作杆沿支撑杆长度方向的前后滑动,此时,所述导向套管应固连于与所述导槽相对的支撑杆外壁上表面,从而确保操作杆的滑动和穿入导向套管内的内窥镜互不影响;另外,为方便推动操作杆在导槽内前后滑动,还可在所述操作杆的后端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为卡扣于所述支撑杆外壁上的c形块。

10、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通过支撑杆与刮匙上弧形导流板的铰连、操作杆与牵引杆的铰连、以及牵引杆与刮匙下沿的铰连,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形的连杆机构,进而能够通过操作杆的滑动来带动刮匙转动,轻松实现刮匙对窦道内壁的搔刮;同时配合穿设于导向套管内的内窥镜,能够轻松实现窦道内壁搔刮时的清楚观察,确保窦道内壁能够彻底清理,促进窦道快速愈合,避免出现反复现象;另外,设置于刮匙中部的弧形导流板,配合穿设与支撑杆内的吸引软管,还能够及时的将刮匙搔刮下来的坏死组织抽出体外,进一步的有效防止坏死组织堆积或残留在窦道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窦道内壁坏死组织搔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窦道内壁坏死组织搔刮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杆的外壁下表面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导槽,所述操作杆滑动卡装于所述导槽内,所述导向套管固连于与所述导槽相对的支撑杆外壁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窦道内壁坏死组织搔刮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杆的后端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为卡扣于所述支撑杆外壁上的c形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窦道内壁坏死组织搔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的前端为镜头端,其后端具有显示屏。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窦道内壁坏死组织搔刮装置,包括刮匙,具有一弧形凹腔,弧形凹腔中部沿宽度方向设置有弧形导流板;支撑杆,前端铰连于弧形导流板上,在支撑杆内穿设有吸引软管,吸引软管的前端自支撑杆的侧壁前端穿出;操作杆,滑动设置于支撑杆的杆壁上,操作杆的前端铰接有一牵引杆,牵引杆的外端与刮匙的下沿相铰连;导向套管,固连于支撑杆的杆壁上,导向套管的前端正对弧形导流板上方的弧形凹腔,导向套管内穿设有内窥镜。本技术优点在于轻松实现对窦道内壁的搔刮,以及搔刮时的清楚观察,确保窦道内壁能够彻底清理,促进窦道快速愈合,避免出现反复现象;还能及时将刮下的坏死组织抽出体外,有效防止坏死组织堆积或残留在窦道内。

技术研发人员:张心灵,陈玉杰,林志禹,杨欣,赵振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30424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