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步推进弹射的针灸针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70690发布日期:2023-12-06 19:19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步推进弹射的针灸针盒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步推进弹射的针灸针盒。


背景技术:

1、针刺作为一种侵入式治疗方法不可避免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创痛。针刺治疗时,由于皮下神经血管分布极为丰富,进针环节的刺皮疼痛成为针刺治疗过程中的主要疼痛来源。临床上进针手法的熟练和操作的稳定性决定着刺皮疼痛程度,明显的刺皮痛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畏针情绪,往往还会影响到针灸的疗效。为了减少进针时所伴随的疼痛,既往研究中,较多的案例都尝试着能够提供动作快捷、力量稳定的弹射进针装置,理论上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进针时的刺皮疼痛,但无菌操作一直没有理想的解决方案,因而造成了弹射进针装置只停留于技术探讨阶段而不能实质性进入医疗产品注册并应用于临床的局面。

2、通过分析国内大量弹射进针器相关专利发现,现有技术与进针器弹射盒配合的针灸针盒结构复杂,导致生产成本高,而且稳定性差,容易导致弹射针灸针时射歪,不能在弹射完成后自动把待弹射的针灸针排列好,容易出现故障,针灸针弹射后继续受到压力而减速影响进入皮肤效果,针灸针储存在针灸针盒内容易翘起影响弹射方向和影响弹射的稳定性,因此,为了避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作出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分步推进弹射的针灸针盒,能够在针灸针弹射出去后就不会受到来自推动部的作用力,防止推动部对弹射后的针灸针产生阻力,同时设置推动阶段和弹射阶段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于针灸末端的位置之间距离能够能使待弹射的针灸针保持平衡稳定导向。而且结构简单,不易出现故障,确保针灸过程的安全性。

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分步推进弹射的针灸针盒,用于与弹射盒配合弹射针灸针,包括盒体、推动部,所述盒体包括针夹腔和与针夹腔连通的推针通孔,所述推针通孔用于放置待弹射的针灸针,所述针夹腔用于储存针灸针,所述推动部设置在所述盒体内,所述推动部推动所述针夹腔中的针灸针进入所述推针通孔,其中,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与针灸针末端的初始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针灸针弹射过程移动的行程距离。

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针通孔内放置的针灸针在弹射前的移动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推动阶段,第二阶段是弹射阶段,其中,针灸针弹射过程移动的行程距离等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移动的距离之和,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与针灸针末端的初始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针灸针第一阶段移动的距离,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与针灸针末端的初始位置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针灸针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移动的距离之和。

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阶段是推动阶段,推动阶段结束时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仍然在针灸针柄上,针灸针的针头被推动至所述推针通孔的出口准备接触皮肤,第二阶段是弹射阶段,针灸针在弹射盒的作用下经过一段距离的加速弹射出去,弹射阶段结束后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不在针灸针柄上。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在针灸针的针柄上,针灸针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移动的距离之和大于针灸针针柄长度的一半,所述针灸针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移动的距离为在第一阶段前和第二阶段后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距离变化。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针灸针在第一阶段的移动距离等于第二阶段的移动距离。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阶段推动结束后,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与针灸针末端的初始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不小于5mm,且不大于8mm。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与针灸针末端的初始位置之间的距离为16mm,其中,第一阶段移动的距离为8mm,第二阶段移动的距离为8mm。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所述推动部对所述针夹腔中的针灸针持续施加推力。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动部设置在所述针夹腔内远离所述推针通孔的一侧,所述推动部推动远离所述推针通孔一侧的针灸针柄。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动部为弹性部件,推动过程中所述弹性部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弹性部件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向针灸针施加方向朝向所述推针通孔的推力。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针通孔在所述盒体上形成有顶针孔和出针孔,所述弹射盒上设有弹射部件,所述弹射部件经所述顶针孔弹射针灸针,把针灸针从所述出针孔弹射出去。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针夹腔内依次排列有多个放置针灸针的放置位置,多个所述放置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推针通孔相邻,且多个所述放置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中的针灸针能够移动至推针通孔中。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盒体包括插接端及针刺端,所述顶针孔设置于插接端,所述出针孔设置于针刺端;

15、所述盒体还包括针刺头,所述针刺头连接于所述针刺端,并且设置于针刺头中的内孔通过出针孔与所述推针通孔连通,所述内孔设置于所述推针通孔的延伸方向上。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盒体包括插接端及针刺端,所述顶针孔设置于插接端,所述出针孔设置于针刺端;

17、所述针灸针包括相连接的针柄及针身,所述针柄的直径大于针身的直径;

18、在每一个放置位置中,距离插接端第一距离处设有一组相对凸出的针柄凸起,所述针柄凸起的间距小于针柄的直径,所述针柄凸起用于防止针灸针向针刺端移动。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与推针通孔相邻的放置位置中依次设置有多组相对凸出的针身凸起,所述针身凸起设置在远离所述针柄凸起朝向针刺端的方向上,所述针身凸起的间距与针身的直径相适应。

2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针灸针盒,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与针灸针末端的初始位置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针灸针弹射过程移动的行程距离,这样在针灸针弹射出去后就不会受到来自推动部的作用力,防止推动部对弹射后的针灸针产生阻力,如果弹射后的针灸针受到推动部的阻力可能会导致针灸针的进针深度不够,无法突破真皮组织,从而使针灸针无法完成进针,同样,设置推动阶段和弹射阶段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于针灸末端的位置之间距离能够能使待弹射的针灸针保持平衡,避免只对端部施加压力导致针灸针向某一方向翘起从而影响弹射的稳定性,对针灸针的弹射有稳定导向作用,使针灸针不容易射歪,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针灸治疗中往往需要对患者不同穴位施加多根针灸针,推动部在推针通孔的针灸针弹射后自动把针夹腔中的针灸针推向推针通孔补充针灸针,不仅把还没使用的针灸针排列整齐,还能提高弹射针灸针的效率和进针的稳定性,而且结构简单,稳定性好,不易出现故障,确保针灸过程的安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分步推进弹射的针灸针盒,用于与弹射盒配合弹射针灸针,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灸针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针通孔内放置的针灸针在弹射前的移动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推动阶段,第二阶段是弹射阶段,其中,针灸针弹射过程移动的行程距离等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移动的距离之和,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与针灸针末端的初始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针灸针第一阶段移动的距离,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与针灸针末端的初始位置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针灸针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移动的距离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灸针盒,其特征在于,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在针灸针的针柄上,针灸针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移动的距离之和大于针灸针针柄长度的一半,所述针灸针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移动的距离为在第一阶段前和第二阶段后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距离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灸针盒,其特征在于,第一阶段是推动阶段,推动阶段结束时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仍然在针灸针柄上,针灸针的针头被推动至所述推针通孔的出口准备接触皮肤,第二阶段是弹射阶段,针灸针在弹射盒的作用下经过一段距离的加速弹射出去,弹射阶段结束后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不在针灸针柄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灸针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灸针在第一阶段的移动距离等于第二阶段的移动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针灸针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阶段推动结束后,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与针灸针末端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不小于5mm,且不大于8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灸针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与针灸针末端的初始位置之间的距离为16mm,其中,第一阶段移动的距离为8mm,第二阶段移动的距离为8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灸针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所述推动部对所述针夹腔中的针灸针持续施加推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针灸针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设置在所述针夹腔内远离所述推针通孔的一侧,所述推动部推动远离所述推针通孔一侧的针灸针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针灸针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为弹性部件,推动过程中所述弹性部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弹性部件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向针灸针施加方向朝向所述推针通孔的推力。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分步推进弹射的针灸针盒,用于与弹射盒配合弹射针灸针,包括盒体、推动部,所述盒体包括针夹腔和与针夹腔连通的推针通孔,所述推针通孔用于放置待弹射的针灸针,所述针夹腔用于储存针灸针,所述推动部设置在所述盒体内,所述推动部推动所述针夹腔中的针灸针进入所述推针通孔,其中,所述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与针灸针末端的初始位置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针灸针弹射过程移动的行程距离。本技术能够在针灸针弹射出去后就不会受到来自推动部的作用力,防止推动部对弹射后的针灸针产生阻力,同时设置推动阶段和弹射阶段推动部对针灸针施加推力的位置与针灸末端的位置之间距离能够能使待弹射的针灸针保持平衡稳定导向。

技术研发人员:王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30511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