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出氧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71133发布日期:2023-12-06 19:28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出氧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伤口、创面微流量氧气治疗设备,特别是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出氧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1、氧气已被证明在急慢性伤口愈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局部氧疗作为伤口辅助治疗手段而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临床采用的伤口微流量氧气治疗仪,在伤口部位营造一个相对半封闭和湿润的高氧环境,不仅具有抗菌、抗感染作用,还能促进伤口、创面的愈合。

2、传统用于伤口、创面等局部部位的氧气治疗仪器由于其体积小和便于携带,满足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或其他需要24小时供氧的患者使用,不间断地以3ml/h(或更高)的流量向创面提供90%以上高浓度纯氧,形成与创面面积相同的“局部氧仓”,并可保持创面的湿润。微流量纯氧被直接覆盖在创面表面,通过扩散的方式连续不断地向创面内部渗透,从而促进创面的愈合。现有氧气治疗仪器主要通过电化学原理,将空气中的低浓度氧气转换成高浓度、微流量的纯氧,但其制氧能力比较低下,由于其使用电池供电制氧,其制氧量一般在10ml/h以下,可满足微流量氧疗要求,但其即制即用且效率低。而采用大制氧量的制氧系统输出时,当氧流量过大时,创面的气体流动会带走水分,无法保持有利于伤口愈合的湿润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氧气治疗仪器的制氧量低和出氧控制无法精准控制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出氧控制装置,采用分子筛制氧机提高制氧效率,通过出氧控制管路、排气控制管路和监测管路进行控制储氧和精准控制出氧,实现微流量的控制输出,对伤口、创面等局部部位以微流量氧气辅助治疗以使其处于高浓度氧气环境,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选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出氧控制装置,包括出氧控制管路、排气控制管路和监测管路,所述出氧控制管路按照氧源流动方向依次包括有调速阀、第一三通电磁阀、第二三通电磁阀、由储氧罐和第三三通电磁阀及蠕动泵组成的出氧组,所述调速阀的前端与分子筛制氧机的氧源输出管路连接,所述调速阀的后端和第一三通电磁阀的a端与c端以及所述第二三通电磁阀的d端和f端导通串联连接,所述第一三通电磁阀的b端接入所述排气控制管路,所述第二三通电磁阀的e端与储氧罐连接以使通过所述e端的通断状态控制所述出氧组的输送氧源。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氧组按照氧源流动方向依次包括隔膜单向阀、储氧罐、氧浓度传感器、第三三通电磁阀、蠕动泵和供氧接头,所述储氧罐设有第一储氧罐和第二储氧罐,所述第一储氧罐与第二储氧罐通过安全监测支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储氧罐的输入端与隔膜单向阀连接,所述第二储氧罐的输出端与所述氧浓度传感器连接。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三通电磁阀包括与所述氧浓度传感器连接的g端、与所述排气控制管路连接的h端、与所述蠕动泵连接的i端,所述g端和i端为常通状态以使所述储氧罐的氧源流向所述蠕动泵且通过控制所述h端的通断状态控制所述储氧罐的氧源置换。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气控制管路包括第一排气支管路和第二排气支管路,所述第一排气支管路与所述第一三通电磁阀的b端连接以使所述氧源输出管路的氧源在氧浓度为未达标时经所述第一排气支管路排出,所述第二排气支管路与所述第三三通电磁阀的h端连接以使所述分子筛制氧机在初次开机时置换所述储氧罐内的气体以及在氧源的氧浓度为未达标时经所述第二排气支管路排出。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监控管路包括安全监测支管路、第一压力监测支管路和第二压力监测支管路,所述安全监测支管路包括有第一软管三通,所述第一软管三通的其中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储氧罐的输出端和第二储氧罐的输入端且另外一端连接一安全泄压阀。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压力监测支路通过第二软管三通接入所述第二储氧罐与所述氧浓度传感器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二软管三通的另一端连接在控制电路板上的第一压力传感模块以获取所述出氧组的氧气压力。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压力监测支路通过第三软管三通接入所述蠕动泵和所述供氧接头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三软管三通的另一端连接在控制电路板上的第二压力传感模块以获取经蠕动泵输出的氧源的氧气压力。

9、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本实用新型采用分子筛制氧机提高制氧效率,通过出氧控制管路、排气控制管路和监测管路进行控制储氧和精准控制出氧,实现微流量的控制输出,解决传统氧气治疗仪器低制氧量的问题和大制氧量制氧系统无法精准控制出氧的问题,对伤口、创面等局部部位以微流量氧气辅助治疗以使其处于高浓度氧气环境,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技术特征:

1.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出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出氧控制管路、排气控制管路和监测管路,所述出氧控制管路按照氧源流动方向依次包括有调速阀、第一三通电磁阀、第二三通电磁阀、由储氧罐和第三三通电磁阀及蠕动泵组成的出氧组,所述调速阀的前端与分子筛制氧机的氧源输出管路连接,所述调速阀的后端和第一三通电磁阀的a端与c端以及所述第二三通电磁阀的d端和f端导通串联连接,所述第一三通电磁阀的b端接入所述排气控制管路,所述第二三通电磁阀的e端与储氧罐连接以使通过所述e端的通断状态控制所述出氧组的输送氧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出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氧组按照氧源流动方向依次包括隔膜单向阀、储氧罐、氧浓度传感器、第三三通电磁阀、蠕动泵和供氧接头,所述储氧罐设有第一储氧罐和第二储氧罐,所述第一储氧罐与第二储氧罐通过安全监测支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储氧罐的输入端与隔膜单向阀连接,所述第二储氧罐的输出端与所述氧浓度传感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出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三通电磁阀包括与所述氧浓度传感器连接的g端、与所述排气控制管路连接的h端、与所述蠕动泵连接的i端,所述g端和i端为常通状态以使所述储氧罐的氧源流向所述蠕动泵且通过控制所述h端的通断状态控制所述储氧罐的氧源置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出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控制管路包括第一排气支管路和第二排气支管路,所述第一排气支管路与所述第一三通电磁阀的b端连接以使所述氧源输出管路的氧源在氧浓度为未达标时经所述第一排气支管路排出,所述第二排气支管路与所述第三三通电磁阀的h端连接以使所述分子筛制氧机在初次开机时置换所述储氧罐内的气体以及在氧源的氧浓度为未达标时经所述第二排气支管路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出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管路包括安全监测支管路、第一压力监测支管路和第二压力监测支管路,所述安全监测支管路包括有第一软管三通,所述第一软管三通的其中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储氧罐的输出端和第二储氧罐的输入端且另外一端连接一安全泄压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出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监测支路通过第二软管三通接入所述第二储氧罐与所述氧浓度传感器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二软管三通的另一端连接在控制电路板上的第一压力传感模块以获取所述出氧组的氧气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出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力监测支路通过第三软管三通接入所述蠕动泵和所述供氧接头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三软管三通的另一端连接在控制电路板上的第二压力传感模块以获取经蠕动泵输出的氧源的氧气压力。


技术总结
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出氧控制装置,包括出氧控制管路、排气控制管路和监测管路,所述出氧控制管路按照氧源流动方向依次包括有调速阀、第一三通电磁阀、第二三通电磁阀、由储氧罐和第三三通电磁阀及蠕动泵组成的出氧组。本技术采用分子筛制氧机提高制氧效率,通过出氧控制管路、排气控制管路和监测管路进行控制储氧和精准控制出氧,实现微流量的控制输出,解决传统氧气治疗仪器低制氧量的问题和大制氧量制氧系统无法精准控制出氧的问题,对伤口、创面等局部部位以微流量氧气辅助治疗以使其处于高浓度氧气环境,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技术研发人员:秦经伟,兰翔,陈科,叶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沙易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26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