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囊式探头超声内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81182发布日期:2024-03-12 21:20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囊式探头超声内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装置,涉及提高内镜探查结果准确度的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囊式探头超声内镜。


背景技术:

1、粘膜下病变(submucosal lesions,smls)在临床上是指被完整粘膜覆盖的隆起病变或肿块。研究显示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发病率约为0.4%。smls包括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异位胰腺。多数smls是良性的,可密切随访无需做特殊处理,但gist,无论体积大小,被认为是潜在的恶性肿瘤。该类粘膜下病变的及早发现及治疗,可有效遏制其向恶性肿瘤的转化。

2、近几十年,消化内镜技术迅猛发展,以内镜下治疗为特征的微创技术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疗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普通内镜只能观察到消化道的黏膜表面,对消化道病变的深层次结构无法了解。而超声内镜完美地将普通内镜和超声结合在一起,在对病变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的同时,可对病变的深层次结构进行探索,扩大了内镜诊断的视野,对病变的认知上升到三维层面。与传统的超声内镜检查相比,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有许多优点。在普通内镜基础上通过内窥镜的活检通道轻松引入微型探头,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对病变层次起源进行精确诊断,并且小探头超声内镜频率高、分辨率高,能清楚地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各层结构,从而明确早癌病变的浸润深度、黏膜下病变在消化道中的分布,并对病变大小、层次起源提供高准确率的判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亦有重要指导意义。

3、由于超声波的物理学特性,在传递过程中需要借助介质,为了减少气体干扰,超声内镜检查需要注水并排除胃肠道气体才能进行,病变和探头必须置于水中操作。目前,超声胃镜检查方法常规采用直接注水操作,但是,有的病变位于重力反方向,或者位于直腔内,注水后立即排入远端消化道,导致存水困难,且食管中上段病变,使用直接注水法,在麻醉状态下,极易反流至气道引起误吸,增加患者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囊式探头超声内镜。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提供一种囊式探头超声内镜,至少包括:

4、本体:

5、其中,所述本体的一个端部具有第一探查部;

6、且,所述第一探查部至少用于获取第一探查阶段的目标参数信息一;

7、所述目标参数信息一至少包括:病变所在位置、病变形态和病变表面特征;

8、传导部;

9、在第一探查阶段结束后,所述传导部与所述本体的端部连接;

10、且,所述传导部至少容纳一传导介质;

11、第二探查部;

12、伸入至所述传导部,且所述第二探查部发出一探测信号,所述探测信号被所述传导介质传导至病变;

13、其中,所述第二探查部至少用于获取第二探查阶段的目标参数信息二;

14、所述目标参数信息二至少包括:病变层次信息、病变回声信息、病变边界信息以及病变大小信息;

15、其中,所述第一探查阶段前置于所述第二探查阶段。

16、优选地,所述传导部至少包括:

17、壁面;

18、所述壁面围合成一腔室,以用于填充所述传导介质;

19、且,所述壁面为柔性,且所述壁面可与病变柔性接触。

20、优选地,所述传导部还包括:

21、连接端口;

22、所述连接端口在与所述本体的端部距离l1处构成可拆卸连接;

23、其中,l1的取值范围是:5至15mm。

24、优选地,还包括:

25、注气部,连接至所述本体的一端;

26、其中,所述注气部具有一注气口,且所述注气口位于所述第一探查部的一侧;

27、其中,所述本体的端部直径为d1,所述注气口的直径为d2;

28、且,d1=k1×d2;

29、且,d1的取值范围是:2至4mm;

30、k1的取值范围是:3至5。

31、优选地,所述本体的端部具有:

32、连接构造一和连接构造二;

33、其中,所述连接构造一的直径为d3,且,d3=d1-k2,k2的取值范围是:1至2.5mm;

34、所述连接构造二的直径为d4,且,d4=d2;

35、且,所述连接构造一被配置为允许所述连接端口与所述本体构成可拆卸连接;

36、所述连接构造二被配置为允许所述注气部与所述本体构成可拆卸连接。

37、优选地,所述连接构造一为沿着所述本体的周向壁面形成的沉槽一,所述连接构造二为沿着所述本体的轴向形成的沉槽二,还包括:

38、覆盖部,至少形成一柔性面,且所述柔性面覆盖所述沉槽一和所述沉槽二。

39、优选地,还包括:

40、束流部,设置于所述本体的端部;

41、其中,所述束流部与所述注气部连通;

42、且,所述束流部至少沿着所述本体的周向壁面形成束流通道,且所述束流通道具有多个束流孔;

43、所述注气部的气体由所述束流孔输出,并于所述壁面形成一气膜。

44、优选地,还包括连接构造三,所述连接构造三的直径为d5,且,d5=d1-k3,k3的取值范围是:1至2.5mm。

45、优选地,所述束流部至少形成:

46、约束构造,所述约束构造沿着所述束流部的周向壁面形成;

47、且,所述约束构造被配置为至少对所述壁面提供一远离本体前端的柔性约束力。

48、优选地,所述本体至少包括:

49、工作端,所述第一探查部设置于所述工作端;

50、介入管路,与所述工作端连通;

51、其中,所述介入管路至少形成:

52、通道一和通道二;

53、且,所述通道一被配置为所述传导介质的介入;

54、以及,所述通道二被配置为所述第二探查部的介入。

55、本发明提供一种囊式探头超声内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56、传导部允许第二探查部进入,由此使得第二探查部的探头周围被传导介质包围,从而确保超声波能够具有一定的传导通道。本实施例采用传导部发生形变而与病变接触的形式,使得第二探查部与病变形成信号传输通道,由此至少收集到病变层次信息、病变回声信息、病变边界信息以及病变大小信息。

57、且,传导部以形变的方式进行接触,能够使得传导部与病变的接触面积增加,由此使得传导介质能够较大程度的覆盖至病变表面,进而使得超声波能够对病变进行全面的探查和分析,以提高探查结果的准确度。再者,柔性接触会随着病变的信息,例如病变位置的大小、隆起高度的大小以及表面凹凸程度的大小而改变,从而避免出现探查死角,进一步地提高探查结果的准确度。且,传导部的柔性接触不会对病变造成过多的负载,以避免对病变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特征:

1.一种囊式探头超声内镜,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囊式探头超声内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部至少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囊式探头超声内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部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囊式探头超声内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囊式探头超声内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端部具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囊式探头超声内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造一为沿着所述本体的周向壁面形成的沉槽一,所述连接构造二为沿着所述本体的轴向形成的沉槽二,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囊式探头超声内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囊式探头超声内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构造三,所述连接构造三的直径为d5,且,d5=d1-k3,k3的取值范围是:1至2.5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囊式探头超声内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束流部至少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囊式探头超声内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至少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囊式探头超声内镜,属于医疗装置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探查结果准确度较低的技术问题。至少包括本体:本体的一个端部具有第一探查部;第一探查部至少用于获取第一探查阶段的目标参数信息一;传导部,在第一探查阶段结束后,传导部与本体的端部连接;传导部至少容纳一传导介质;第二探查部;伸入至传导部,且第二探查部发出一探测信号,探测信号被传导介质传导至病变。采用传导部发生形变而与病变接触的形式,使得第二探查部与病变形成信号传输通道,由此至少收集到病变层次信息、病变回声信息、病变边界信息以及病变大小信息。

技术研发人员:梁平,杨怡,徐静茹,梁川,张小龙,刘红,凌文,王义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