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腔手术用引流导管组件及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132298发布日期:2025-06-10 17:27阅读: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腹腔手术用器具领域,特别是一种腹腔手术用引流导管组件及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1、腹腔手术用引流导管的作用是排出积液、血液、脓液或者消化液,防止它们在体内积聚导致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常见的适应症包括:术后感染或脓肿、大量渗出液(如肝胆胰手术)、消化道吻合口监测、坏死组织引流、术后出血监测、腹水引流、肿瘤或淋巴引流等。

2、现有使用较多的腹腔手术用引流导管包括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所谓的双腔导管包括内管和外观,分别用于冲洗和引流,而单腔导管则只有单一的引流通道,是一种最常见的引流管,在使用单腔导管进行引流时,申请人发现导管插入的病患体内的创口处容易受到二次损伤,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创口面积扩大,不管怎么样都会延缓创口的愈合时间,研究后发现主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如下:

3、首先,将导管插入人体后,需要在导管插入位置侧面的创口处缝上固定线,然后将固定线与导管绑扎起来,这样就能对导管进行固定,防止走动时导管在创口处出现过大幅度的晃动从而影响创口,但是实际过程中,这样的绑扎是不稳定的,因为现有的导管外没有专门设置绑扎线限位结构,而导管的外壁是光滑的,因此如果绑扎较松,其稳定性会非常差,而如果绑扎过紧则会使得导管被过度挤压,从而变形影响到引流效果,总的来说就是现有的导管无法兼顾稳定性和引流的顺畅性,绑扎往往较松,从而因为导管的松动而造成创口的二次损伤。

4、然后是现有的导管在使用完后需要取出时往往也会容易造成创口的二次损伤,具体是因为腹腔中的一些组织可能会通过引流侧孔进入到导管内,因此在拔出导管时往往就需要用到较大的牵引力,并且配合转动动作才能将导管取出,这样的把管过程也容易造成创口的二次伤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引流导管组件的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腹腔手术用引流导管组件及引流装置,解决现有引流导管组件及引流装置在使用时容易对导管插的创口造成二次创伤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腹腔手术用引流导管组件及引流装置,包括导管本体和引流袋,所述导管本体包括腔内段和腔外段,所述腔内段的导管壁表面开设有引流侧孔,所述引流袋连接在腔外段的最外端处,所述引流侧孔的开口方向与导管本体的轴线呈45°斜角,所述腔外段的导管壁表面设有绑扎限位环,所述绑扎限位环贴近腔内段设置,所述绑扎限位环的表面沿周向开设有绑扎槽,所述引流袋的顶部设有别针式悬吊机构。

4、首先在本方案中将原有垂直于导管本体设置的引流侧孔改为了与导管本体的轴线呈45°斜角的引流侧孔,这样的改进能有效改善侧孔正对组织导致贴壁堵塞的问题,使得拔管时更轻松,创口不易出现二次损伤,除此之外,在这样的结构在引流时还能形成涡流,增强吸附力,避免液体滞留,然后本方案中在腔外段的导管壁表面还设置了绑扎限位环,这样在将固定线与进行导管绑扎连接时,直接将固定线绑扎在绑扎限位环表面的绑扎槽内,绑扎槽就能对固定线进行限位,而且由于绑扎限位环的材质为支撑力较强的橡胶,因此即使绑扎的较紧,也不会出现严重的形变,所以能通过更紧的绑扎来获得更稳固固定效果,且固定线不会乱跑,这样有效的减少了人在带管活动时,导管本体对创口的来回摩擦,降低了创口二次损伤的概率,上面两种结构起到协同作用,从导管本体的使用过程再到拔管过程,这样全程对创口的进行有效保护才能真正的实现避免二次损伤的问题,引流袋的顶部设置的别针式悬吊机构,能在人下床活动时,利用别针式悬吊机构将引流袋挂在患者衣服下方,这样不会因为引流袋的重量而出现活动时导管本体从体内脱出的情况发生。

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导管本体的导管壁包括从内到外依次设置内支撑层和外超软硅胶层,所述内支撑层中嵌入有镍钛合金丝,所述镍钛合金丝绕内支撑层螺旋设置。

6、除了通过结构改变来防止对创口的二次损伤外,在本方案中还改进了现有导管本体的材质,在内层使用了聚氨酯作为内支撑层,因为其支持性较硅胶更强,不易被压扁,同时在其内部嵌入了镍钛合金丝,进一步的提高了支撑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抗扭曲折叠能力,能保证液体的顺利通过,然后外层使用了超软的医用硅胶作为超软硅胶层,能有效减少组织摩擦,进而降低创口二次损伤的概率,同时也能对腹腔内部器官进行很好的保护。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内支撑层的内壁还涂设有疏水涂层。

8、所述疏水涂层为聚四氟乙烯涂层,涂覆后能有效减少蛋白质、纤维蛋白原附着、降低内壁结垢风险,疏水涂层能降低流动阻力,改善因引流侧孔呈角度设置而出现的导管本体内流动阻力增加的问题。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腔内段的外超软硅胶层厚度小于腔外段的外超软硅胶层厚度。

10、腔内段的外超软硅胶层厚度更小,这样在引流完成后的取管过程中,创口对腔内段外壁的挤压力度会更小,减少了对腔内段外壁与创口之间的摩擦力,能有效的对创口进行保护,防止其出现二次损伤,同时医生也能更轻松的拔出导管本体。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引流侧孔沿导管本体轴向呈螺旋状排列,相邻的孔位错开。

12、这样的设计能有效的分散引流压力,避免同一平面多个侧孔同时吸附组织或血块,扩大了引流覆盖范围,减少局部液体残留,但是引流侧孔沿导管本体轴向呈螺旋状排列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螺旋排列侧孔的方向性依赖导管本体的初始位置,若术中或术后导管旋转,侧孔可能偏离目标引流区域,导致效率下降,原来之所以不使用呈螺旋状排列的引流侧孔正是因为原来的引流导管组件稳定性差,而本方案中的引流导管组件稳定性好,因此才能采用这样的设计。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从靠近体表的位置到远离体表的位置引流侧孔的孔径逐渐变大,所述引流侧孔边缘采用圆滑倒角。

14、越靠外,液体粘度往往越小,因为粘度小的液体流动性更好,从靠近体表的位置到远离体表的位置引流侧孔的孔径逐渐变大,高粘度液体(如脓液)优先从大孔排出,而低粘度液体(如浆液)则可以更多的从靠近体表位置的更小孔径的引流侧孔排出;这样的结构能适应不同黏度液体,减少大颗粒堵塞小孔的概率,引流侧孔边缘采用圆滑倒角则能有效减少组织或纤维蛋白挂壁,降低侧孔边缘附着堵塞风险。

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绑扎限位环为橡胶环,所述绑扎限位环的中部开设有剪线缺口。

16、在拆除导管本体时,需要先剪断固定线,而如果绑扎限位环的中部没有设置剪线缺口,那么剪线时操作较为困难,而且容易给导管本体施加压力,导管本体在受压后则会将这部分力作用到创口上,为此对绑扎限位环进行了进一步的设计,设置了剪线缺口,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完成剪线作业。

1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别针式悬吊机构包括别针主体和导管挂接带,所述别针主体的闭合端与引流袋的袋口相连,所述导管挂接带设置在别针主体侧面的中部,所述导管挂接带的两端分别设有母扣和子扣。

18、使用现有的引流管导管组件时,患者会下床上厕所或者活动,这时一般就会用别针将引流袋挂接在患者衣服的下部,在挂接引流袋时往往还需要将导管本体盘绕到合适长度后一起卡入别针进行挂接,现有这种技术的缺陷主要是在将导管本体卡入别针的过程中,别针的针尖容易将导管本体戳破,导管本体被戳破后,会使得患者存在感染风险,为了有效降低导管本体被戳破的风险,现将在别针主体的侧面设置了导管挂接带,这样在挂接导管本体时,就不需要将导管本体从别针的开口处送至别针内环中,而是直接将导管本体送至导管挂接带出进行挂接,这样不容易出现导管本体被别针针尖戳破的问题,提高了安全性。

1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腔外段靠近创口的位置底面设有硅胶垫片。增大了与皮肤的接触面,能有效降低皮肤表面压力性损伤的概率,从而也就间接的保护了创口部位。

2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导管本体的内壁设计螺旋凹槽。

21、引导液体向出口流动,减少滞留,提升高粘度液体引流效率,降低堵塞概率。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能达到以下有益效果中的一项:

23、1、首先在本方案中将原有垂直于导管本体设置的引流侧孔改为了与导管本体的轴线呈45°斜角的引流侧孔,这样的改进能有效改善侧孔正对组织导致贴壁堵塞的问题,使得拔管时更轻松,创口不易出现二次损伤,除此之外,在这样的结构在引流时还能形成涡流,增强吸附力,避免液体滞留,然后本方案中在腔外段的导管壁表面还设置了绑扎限位环,这样在将固定线与进行导管绑扎连接时,直接将固定线绑扎在绑扎限位环表面的绑扎槽内,绑扎槽就能对固定线进行限位,而且由于绑扎限位环的材质为支撑力较强的橡胶,因此即使绑扎的较紧,也不会出现严重的形变,所以能通过更紧的绑扎来获得更稳固固定效果,且固定线不会乱跑,这样有效的减少了人在带管活动时,导管本体对创口的来回摩擦,降低了创口二次损伤的概率,上面两种结构起到协同作用,从导管本体的使用过程再到拔管过程,这样全程对创口的进行有效保护才能真正的实现避免二次损伤的问题,引流袋的顶部设置的别针式悬吊机构,能在人下床活动时,利用别针式悬吊机构将引流袋挂在患者衣服下方,这样不会因为引流袋的重量而出现活动时导管本体从体内脱出的情况发生。

24、2、除了通过结构改变来防止对创口的二次损伤外,在本方案中还改进了现有导管本体的材质,在内层使用了聚氨酯作为内支撑层,因为其支持性较硅胶更强,不易被压扁,同时在其内部嵌入了镍钛合金丝,进一步的提高了支撑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抗扭曲折叠能力,能保证液体的顺利通过,然后外层使用了超软的医用硅胶作为超软硅胶层,能有效减少组织摩擦,进而降低创口二次损伤的概率,同时也能对腹腔内部器官进行很好的保护。

25、3、所述疏水涂层为聚四氟乙烯涂层,涂覆后能有效减少蛋白质、纤维蛋白原附着、降低内壁结垢风险,疏水涂层能降低流动阻力,改善因引流侧孔呈角度设置而出现的导管本体内流动阻力增加的问题。

26、4、腔内段的外超软硅胶层厚度更小,这样在引流完成后的取管过程中,创口对腔内段外壁的挤压力度会更小,减少了对腔内段外壁与创口之间的摩擦力,能有效的对创口进行保护,防止其出现二次损伤,同时医生也能更轻松的拔出导管本体。

27、5、这样的设计能有效的分散引流压力,避免同一平面多个侧孔同时吸附组织或血块,扩大了引流覆盖范围,减少局部液体残留,但是引流侧孔沿导管本体轴向呈螺旋状排列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螺旋排列侧孔的方向性依赖导管本体的初始位置,若术中或术后导管旋转,侧孔可能偏离目标引流区域,导致效率下降,原来之所以不使用呈螺旋状排列的引流侧孔正是因为原来的引流导管组件稳定性差,而本方案中的引流导管组件稳定性好,因此才能采用这样的设计。

28、6、越靠外,液体粘度往往越小,因为粘度小的液体流动性更好,从靠近体表的位置到远离体表的位置引流侧孔的孔径逐渐变大,高粘度液体(如脓液)优先从大孔排出,而低粘度液体(如浆液)则可以更多的从靠近体表位置的更小孔径的引流侧孔排出;这样的结构能适应不同黏度液体,减少大颗粒堵塞小孔的概率,引流侧孔边缘采用圆滑倒角则能有效减少组织或纤维蛋白挂壁,降低侧孔边缘附着堵塞风险。

29、7、在拆除导管本体时,需要先剪断固定线,而如果绑扎限位环的中部没有设置剪线缺口,那么剪线时操作较为困难,而且容易给导管本体施加压力,导管本体在受压后则会将这部分力作用到创口上,为此对绑扎限位环进行了进一步的设计,设置了剪线缺口,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完成剪线作业。

30、8、使用现有的引流管导管组件时,患者会下床上厕所或者活动,这时一般就会用别针将引流袋挂接在患者衣服的下部,在挂接引流袋时往往还需要将导管本体盘绕到合适长度后一起卡入别针进行挂接,现有这种技术的缺陷主要是在将导管本体卡入别针的过程中,别针的针尖容易将导管本体戳破,导管本体被戳破后,会使得患者存在感染风险,为了有效降低导管本体被戳破的风险,现将在别针主体的侧面设置了导管挂接带,这样在挂接导管本体时,就不需要将导管本体从别针的开口处送至别针内环中,而是直接将导管本体送至导管挂接带出进行挂接,这样不容易出现导管本体被别针针尖戳破的问题,提高了安全性。

31、9、增大了与皮肤的接触面,能有效降低皮肤表面压力性损伤的概率,从而也就间接的保护了创口部位。

32、10、引导液体向出口流动,减少滞留提升高粘度液体引流效率,降低堵塞概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