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277阅读:13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子午流注钟的制作方法
子午流注钟是一种针灸医疗仪器。
子午流注学说是最早的“时间医疗学”,是古老的中医理论之一。它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成书于金、元时代的《子午流注针经》。子午流注包括两个基本概念,即指时间的子午和指经气出入的流注。经气运行如徐氏子午流注歌所述,时间则以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由于日时干支推算繁琐,因此子午流注针法频临失传。为了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发展“时间治疗学”,在1964年上海版“针灸学讲义”里“子午流注计算盘”的基础上,我于1979年设计了“子午流注钟”。
子午流注纳甲法、纳子法及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等各种按时取穴法,只与日之干支和时之干支有关,与日之号数及阴、阳历无关。子午流注钟能准确如实地显示出日、时干支和届时所开输穴,解决了上述各种按时取穴法推算日、时干支和时穴开合的困难。
子午流注钟由干支时钟加上子午流注纳甲法逐日按时开穴盘组成。干支时钟由普通日历时钟加上一个日干支盘、一个时干支盘和一个时辰针(24小时循环一周的时针)组成。其中日干支盘为盘,时干支盘为定盘。日干支盘由日历盘改变而来,将原日历盘的31齿改成60个齿,盘面画成60个相等的扇形,盘外部是五个同心圆,60花甲按顺序并按递进(每左移一格,则外移一圈)的格式写于其中。如图一所示。甲、丙、戊、庚、壬为阳干,涂以红色;乙、丁、已、辛、癸为阴干,涂以绿色。时干支盘与原钟盘合为一体,其自内向外第一圈是普通钟盘,第二圈是十二地支即十二时辰,第三至七圈是十天干的六次循环,亥子时交界线(23时线)与第三至七圈相交处挖五个孔,用以显露日干支。如图2所示。时辰针外端分成五圈,与时干支盘的第三至七圈相吻合,再将针纵行中线画出。自内向外,中线左侧五圈分别写上甲、乙、丙、丁、戊五个天干;右五圈分别写上已、庚、辛、壬、癸五个天干,如图3所示。甲、丙、戊、庚、壬为阳干,涂以红色;乙、丁、已、辛、癸为阴干,涂以绿色。子午流注纳甲法逐日按时开穴盘由徐氏子午流注歌衍变而来,按照甲与已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等夫妻相合规律将十日合并成五日。原十日中24个闭穴按1、0、3、5、2、4规律变成开穴。于是十日120时,时时有穴开,不再有空时。如图4所示。甲、丙、戊、庚、壬为阳日,其开穴涂以红色;乙、丁、已、辛、癸为阴日,其开穴涂以绿色;变闭穴为开穴所补输穴涂以黑色;返本还原穴用竖写以示区别。
子午流注钟起动公式(1)求元旦日干支(M)
M为(5S+10+A+B-C+10)÷60所得之余数。
S为公历年如1958年、1985年等。
A为 (S)/4 所得之整数部分。
B为 (S)/400 所得之整数部分C为 (S)/100 所得之整数部分闰年加0,非闰年加1(2)求日干支(M1)M1为(M±月差十日-1)÷60所得之余数月差为一、四、五月减1,八月加1三月减2,九月、十月加2二、六、七月不加减,十一、十二月加3闰年三月以后再加1。
凡是使用针灸按时取穴法治病,首先必须知道日、时干支,而现有求日、时干支的技术,不是查历书就得计算。历书是有年限的,到时需要更换。计算比较繁琐,耗费时间,即使是电子计算机也不例外。而子午流注钟恰恰弥补了上面两个缺陷,既不需查找,也不用计算,只要钟不坏,便能自动准确如实地显示出每日每时的干支。且本钟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携带方便,用途也广,不仅能用于“时间治疗学”,而且能用于历法和掌握时间。
图2是图4的一部分。图一在下,图4在中,图3在上。如图5所示。
先按公式将钟起动。钟盘孔显示的干支是当日干支,时辰针(无色透明)所指钟盘上第二圈是当时的时支,时辰针上与钟盘孔相同的天干所指盘上天干是当时的时干,所指输穴是纳甲法当时的开穴。
例如钟盘孔显示“甲子”,则当日是甲子日。
时辰针指盘上第二圈“酉”,针上甲指盘上第三圈“癸”和“太溪、太白、中冲”则当时是癸酉时,纳甲法开红色穴中冲。
权利要求
一种钟,由起动装置、日干支盘、钟盘、时辰针、时针、分针和秒针组成。其特征在于将日干支、时干支和纳甲法逐日按时所开输穴同装于一个钟表内;并将时钟的钟盘、时针、分针和秒针都作相应的缩小;纳甲法夫妻二日开穴归于一天,且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别;时辰针上标日干、自内向外五干一循环;日干支盘上60花甲(干支)的排列是每个干支占一格,自内第一圈起,每外移一圈便左(或右)移一格,五个干支一循环。
专利摘要
子午流注钟是一种针灸医疗仪器。子午流注钟由干支时钟和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开穴盘组成,即将日干支,时干支、时间和按时所开输穴组合在一起。它能自动准确地反映出每日每时的干支和人体经气按纳甲法运行的普遍规律。它不仅能当时钟使用,还可用于历法和时间治疗。
文档编号A61H39/08GK85201626SQ85201626
公开日1986年3月5日 申请日期1985年5月9日
发明者张国馨 申请人:张国馨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