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人工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0653阅读:25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植入式人工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由弹性塑料储血袋,袋内充填的硅胶毛细管网,以及管网内循环的富氧人造血所构成的液膜式人工肺,用于医疗上植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胸腔内,以便永久替代人体肺的呼吸功能。
人体肺的生理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从体外吸入氧气(O2),通过肺泡进入肺循环的毛细血管网,使静脉血氧合成动脉化血;同时将人体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CO2)呼出体外。在慢性呼吸衰竭的病人,由于各种慢性肺部疾患致呼吸功能丧失贻尽,发生难治性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此时病人的肺实质已遭受严重的不可逆损害,既使通过开放呼吸道持续高浓度给氧,甚至人工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也无助于肺泡与肺毛细血管网之间的气体交换,抢救无效者屡见不鲜。对这类病人可以施行异体肺移值,但移植肺的免疫排斥、供体来源等棘手问题难以解决,严重限制了移植手术的应用价值。而目前的各种膜式人工肺,必须通过体外循环装置与病人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由于存在体积庞大、结构复杂,需血泵辅助加压,血球破坏严重,体液丧失明显等致命弱点,无法植入病人体内,只能临时放置于床旁,供急性呼吸衰竭的短期抢救使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够长期埋藏于病人胸腔内,血循环阻力低,气体交换率高,结构简单,并发症少,符合人体肺的解剖生理特点,可以永久替代其呼吸功能的植入式人工脏器。
本发明的构思在于,根据人体肺及肺循环的解剖、生理特点,设计一种可固定于胸腔内的塑料储血袋,作为一个贮存回心血液的密闭弹性容器,其入口、出口分别与病人的肺动脉和肺静脉相连。储血袋内充填由近万根硅胶毛细管平行编织成的多层疏松网状结构,利用人体心脏自身提供的泵动力,驱使血液在毛细管外的众多网状缝隙中低阻力流动;同时在硅胶毛细管内,灌注由全氟碳化合物乳剂配制成的人造血,作为运输O2及CO2的中间载体,经管道回路与放置在体外的膜式氧合器相通,并由附加的滚压泵推动人造血在硅胶毛细管网内循环。由于含有人造血的硅胶毛细管网完全浸浴在储血袋内的人体血液中,根据气体弥散原理,薄层的硅胶毛细管壁构成一种气体半透膜,允许毛细管内外的O2及CO2分子依靠各自的压力梯度同时反向透过,在相互逆向流动的人造血与人体血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即来自于体外膜式氧合器的人造血携带大量氧气,经硅胶半透膜O2进入毛细管外氧分压较低的静脉血,使之不断氧合成动脉化血;而病人血液中张力较高的CO2,则同时弥散到硅胶毛细管内,由人造血输送到体外的氧合器排出。如此循环不已,从而永久替代人体肺的呼吸功能,实现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正面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使用示意图。
如图1、图2,本发明的形状仿造人体生理肺,表面为一层密闭的塑料储血袋(1),作为人体肺循环中贮存回心血液的一个容器,其实际体积比静息呼吸时的左肺稍小,袋内的有效储血容积约500~750ml。塑料袋由医用高分子材料构成,植入胸腔后应随胸廓的呼吸运动伸展和回缩,故要求选择富有弹性的聚醚聚氨酯或硅橡胶作为外膜。为了防止血液凝固及血栓形成,储血袋内面可贴衬一层血容性好、表面光洁的抗凝血薄膜,如经明胶生物化处理或加入肝素共聚而得的嵌段聚氨酯,内外两层紧密地粘合在一起组成弹性复合膜。在储血袋(1)的上端内侧贴前胸处,为来自于右心的静脉血的入口(2);而下端外侧贴后背处,开有两个血液出口(3),出入口管径应保证人工肺的血流量为3.0~5.0升/分。在储血袋(1)的外壁四周,均匀地分布十几个挂环(4),用于穿针挂线固定人工肺。
在储血袋(1)的内部空间,沿血流方向与纵切面平行,充填数十层重叠在一起的硅胶毛细管网(5)。每层毛细管网的外形尺寸一致,形状如园钝的斜边三角形,由近百根硅胶毛细管纵横交叉地平行编织,疏松地织成一张满布孔眼的筛状网巾,致密度自上而下逐渐递增,网状缝隙(即网眼)的大小应编织为多种规格。然后按网眼由大到小的顺序,从前至后依次将数十张不同规格的硅胶毛细管网整齐地重叠,层与层之间加一只空心的硅胶垫圈,使之保持一定间距,再用室温硫化型硅橡胶(RTV)相互紧密地粘合成一体。在众多硅胶毛细管两端的共同开口处,分别汇合形成三个膨大的管腔,即入口管(6)、集合管(7)和出口管(8)。以斜边三角形的周边为界,将这些管腔与储血袋(1)严密隔绝,可以耐受2个大气压力而不致于破裂;并在三个顶点处彼此封闭,使每个管腔只与相应一端的众多毛细管开口连通,从而构成硅胶毛细管网的密闭回路入口管(6)→纵向毛细管网(5)→集合管(7)→横向毛细管网(5)→出口管(8)。
制造硅胶毛细管的材料,可以选用透气性能良好的高纯度硅橡胶,其中以不含二氧化硅的聚酯增强型硅胶较好。经过挤压加工成外径约1000um、壁厚300um左右的毛细管。管壁的厚度应适中,既要保持良好的透气性能,又能承受较大的压力而不致于破裂;管壁上的微孔直径应小于2.0um,只允许分子量在100道尔顿以下的小分子物质通过。管壁外表面应非常园滑,并进行肝素化涂层处理。或者选择同一管径的多孔质聚四氟乙烯、聚丙烯等空心纤维,在其满布微孔的管壁表面牢固地涂布一层硅胶超薄膜,构成硅胶复合膜毛细管,具有更好的气体弥散度。至于本发明所用硅胶毛细管的具体数目、网眼大小及重叠层次,一方面要求足够的气体交换,使硅胶毛细管网的总膜面积达到3.0~4.0平方米,满足人工肺的通气量接近血流量4.0升/分;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增加肺循环的阻力,使储血袋入口处的平均压力低于30.0mmHg(4.00kpa),有效血流量超过3.0升/分,从而保持人工肺通气/血流比率的正常(即
/
=0.7~1.3)。防止因硅胶毛细管数目偏少、通气不足引起
/
值降低,或者人工肺阻力增大、血流量减少造成的
/
值升高。
在硅胶毛细管网(5)的所有管腔内,预先注入富含氧气的人造血液(9),通过其密闭的管道回路(6)~(8)不断循环,人造血与人体血保持完全隔绝。人造血(9)由全氟碳化合物(FC)乳剂构成,类似人体血所含血红旦白(Hb)的运载作用,能够迅速、大量地可逆性吸收并释放O2和CO2,随着人造血的循环运输气体。常用的全氟碳化合物有全氟三丁胺(FC-43)、全氟丁基四氢呋喃(FC-75)、全氟萘烷(FDC)等,乳化剂可选择聚环氧乙烷(F68),乳剂中FC所占的体积比可超过20%。乳化微粒的直径应大于2.0um,使之不能通过微孔透气膜进入人体血,以免对人体带来付作用。人造血液(9)中应含有K+、Na+、Cl-等电解质,其配制浓度与人体血浆的成份完全一致,保持人造血与人体血的渗透压相等,防止水份及电解质在两种液体之间转移。
人造血循环避免了血液凝固及血球破坏等棘手问题,在透气膜和回路管道的材料选择上勿需顾及抗凝性能,并且能永久耐受滚动泵的反复挤压。为了防止人工肺凝血,应在人造血(9)中加入适量的肝素及/或前列腺素E1,抗凝剂透过硅胶毛细管壁,持续、微量地渗透到管外的人体血液中,使硅胶毛细管网(5)始终保持局部肝素化。一旦储血袋(1)内有血栓形成,通过由疏到密数十层排列的硅胶毛细管网(5),可以被完全滤过并溶解,防止血栓进入全身动脉系统造成栓塞症。硅胶毛细管网(5)及其密闭回路(6)~(8),必须与储血袋(1)彻底隔绝,以免相互贯通造成人体血漏出或人造血流失。如果怀疑管道网路有破损,可在人造血(9)中加入放射性跟踪元素,进行人体血的同位素扫描;或者通过肉眼观察乳白色人造血的颜色变化判断之。
本发明的植入方法是,对各种慢性肺部疾患已遭致呼吸衰竭者,开胸行单侧全肺叶切除手术,保留对侧相对有功能的人体肺。如果双肺病变均严重,则摘除病人的左、右全部肺叶,在双侧胸腔分别放置两个储血袋(1)。用血液或平衡盐液预先注入储血袋(1),彻底驱尽袋内的空气。然后将储血袋(1)原位植入一侧胸腔内,经挂环(4)缝合固定于胸膜上。再通过一段人造血管,把入口(2)、出口(3)分别与病人的肺动脉和肺静脉相吻合,使人体血液流经储血袋(1)进行肺循环。在连接肺动脉的人造血管内,应安置较大孔径的过滤器,以阻止回心血液中的脱落血栓进入人工肺。人造血的入口管(6)和出口管(8),通过一根双腔的聚氨酯延长管,经膈肌穿过胸腔,皮下潜行至上腹部露出皮肤表面,与体外的便携式人工肺相连。
体外人工肺由现有的滚压泵(10)、膜式氧合器(11)、贮液器(12)以及可充电直流电源构成,一体化封装于一只小型手提箱内,便于随身携带。滚压泵(10)为直流电机驱动,挤压管道推动硅胶毛细管网(5)内的人造血不断循环,可以随意调节马达转速改变人造血的流速。膜式氧合器(11)与现有技术完全一致,应尽量选择透气性能最佳的半透膜,而不考虑抗凝血问题,如微孔聚丙烯、微孔聚四氟乙烯、微孔乙基纤维素、微孔聚烷基砜等进行超薄膜涂层所构成的复合透气膜。将透气薄膜制作成长条的扁带状密封袋,袋内流通人造血。空心袋子可宽可窄,宽的可直接摺叠为风琴样式,如用窄袋子则应编织成多层网状结构。从硅胶毛细管网(5)流到体外的人造血,经过氧合袋子与膜外的周围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贮液器(12)用于储存并随时补充人造血,必要时作为鼓泡室吹入加压氧气,使人造血(9)鼓泡得到二次氧合。
参照图3具体地说,随着病人右心室和左心房的节律性博动,氧含量低的回心静脉血经肺动脉-入口(2)泵入储血袋(1)内,在众多硅胶毛细管外的网状缝隙中交错流动;并借助胸廓的呼吸起伏,带动固定于胸壁上的储血袋(1)扩张及弹性回缩,促进袋内的血液灌流,发挥“胸泵”的辅助循环作用。由于人体血在硅胶毛细管外的疏松网眼中流通,设计上保证了肺循环的低阻、低压这一生理特性,使人工肺的循环阻力总是明显低于对侧保留的人体肺,大量肺循环血液流经人工肺,从而避免病变人体肺分流较多所致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Qs/QT升高)。
在心泵及胸泵的共同作用下,流经储血袋(1)的人体血呈脉冲式搏动,并不断受到混合力的振荡,在纵横交错的多层网眼中穿来流去,形成极不规则的涡流及二次流,使人体血与硅胶毛细管壁充分接触,提高血气交换率。血液中的O2、CO2分子依照各自的压力梯度,弥散通过众多的硅胶管半透膜,与毛细管网(5)内反向流动的人造血(9)不断进行气体交换。人造血(9)中的富氧进入人体血,O2与红血球内的血红旦白结合,使之氧合成鲜红的动脉化血;人体血中含量较高的CO2则同时弥散到人造血(9)。
由于硅胶毛细管网(5)完全浸泡在人体血中,O2及CO2分子通过硅胶半透膜,在毛细管内外的人造血与人体血之间进行液-液相气体交换,即“液体式呼吸”。故而气体不直接与人体血液接触,避免了气体栓塞、血球溶解等严重并发症。且两种液相的交界面不可能发生水份蒸发,不会在硅胶毛细管壁上凝结形成水珠膜,从而防止长期使用人工肺导致体液的大量丧失,克服因水凝膜严重妨碍血气交换能力的缺陷。
充分氧合后的人体血PO2升高(>10.70KPa)、PCO2降低(<6.00KPa),血液通过出口(3)-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再由左心室射入全身大循环。而携带了较多CO2的低氧人造血(9),经出口管(8)由滚压泵(10)输送到体外的膜式氧合器(11),与周围空气再次进行气体交换,向大气中摄取O2、排出CO2,氧合后的富氧人造血经入口管(6)重新回到体内,在硅胶毛细管网(5)内反复循环,周而复始完成人工肺的呼吸替代功能。
鉴于自然界大气中的氧含量仅占21%,在人体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体外膜式氧合器(11)从周围空气中摄取的O2可能不够,难以维持人造血(9)的较高氧浓度。人工肺氧合不足致使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此时可附加一个小型高压氧气瓶或氧浓缩装置,将氧气引入膜式氧合器(11)或/和贮液器(12),提高人造血(9)的氧含量。更为恰当的方法是采用化学供氧法,即将较高浓度的医用过氧化氢(双氢水、H2O2)溶液,经贮液器(12)加入人造血(9)中。当双氢水流经体内的硅胶毛细管网(5)时,被人体血含有的过氧化氢酶迅速分解2H2O2(过氧化氢酶)/() 2[O]+2H2O+46,200卡热分解后产生的新生态氧[O]很活跃,立即与人体红血球中的Hb结合使之氧合。由于人体血中的过氧化氢酶分子量较大,难以透过硅胶毛细管壁发挥催化作用,为此可在人造血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固相酶(即将人造的过氧化氢酶包埋“微胶囊”内制得),促使过氧化氢充分水解。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每1.0ml可释放出O2约10ml。如果每天往人造血(9)中加入60%双氧水500ml,则可向人体提供约100升氧气,满足一般情况下全天的1/3需氧量。同时H2O2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较高的热量,使人造血(9)的温度升高,加速O2及CO2分子的弥散运动,提高血气交换率;产生的大量H2O,可以弥补体外膜式氧合器(11)每天的水份丧失,防止长期使用造成机体脱水和人造血浓缩。双氧水作为一种医用消毒剂,本身还具有强效的杀菌作用,可以使人造血(9)保持无菌,防止人工肺感染。为了随时调节过氧化氢的加入量,可在塑料滴管上附装一个可调速输液泵,借以按需式控制双氧水的滴入速度。
为了使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态恒定,满足机体在静息或活动状态下的不同生理需要,本发明可在储血袋内接近出口(3)处,各埋藏一根去除了恒温水浴外套的Clark氏氧电极和Severinghaus氏二氧化碳电极。两根电极直接浸浴在氧合后的人体血液中,分别用于持续监测PaO2及PaCO2的瞬间变化,实时显示血气读数并声光报警。然后通过体外的微电脑,反馈性调节滚压泵或输液泵的转速,动态改变人造血(9)的循环流速或/和过氧化氢液的输入速度,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例如人体在运动时耗氧量增加、PaO2下降,此时通过加快过氧化氢的滴入速度,使人造血的氧含量上升,从而提高人体血的PaO2。如果机体缺O2的同时伴有CO2潴留(即PaO2↓、PaCO2↑,称之为Ⅱ型呼吸衰竭),应增加滚压泵的转速,加快人造血(9)在硅胶毛细管网(5)与体外膜式氧合器(11)之间的循环,提高血气交换效率,使PaO2升高的同时排出过多的CO2,从而保持PaO2、PaCO2稳定在正常范围。如果病人的呼吸功能尚有部份代偿,保留之人体肺可以排出足够多的CO2,血气监测仅为单纯的低氧血症,而不伴有高碳酸血症,则可用较高浓度的双氧水全部替代不断循环的人造血(9),充入硅胶毛细管网(5)后,暂时关闭入口管(6)及出口管(8),脱离体外附属的人工肺一体化手提箱,使病人短时间内完全获得身体自由。
本发明适用于因各种严重肺部疾患所致的慢性呼吸衰竭,即肺功能衰竭的病人。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慢性肺脓疡、尘肺、支气管肺癌、肺结节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大块肺栓塞、先天性肺发育不全等。本发明也适用于因重症肌无力、永久性高位截瘫、严重胸廓畸形等肺外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对于各种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及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继发的肺动脉高压症,或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用低循环阻力的本发明代替一侧严重病变的人体肺,大部份肺循环血液流经人工肺,还可使病人的平均肺动脉压显著下降,右心阻力负荷明显减轻,顽固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得以纠正。
如果接受本发明植入的病人同时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以在胸腔内的储血袋(1)上附装一只按需式永久起搏器,自动进行心外膜人工起搏或电复律治疗,保持心脏有规律的整齐跳动。对于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者,可在体外的人造血循环回路中串联一个空心纤维器型人工肾,进行间接的血液透析治疗。
此外,对于急性呼吸衰竭的病人,如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水肿、大面积肺炎、急性下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胸部外伤等,经现有的人工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仍无效者,可选择病人的外周动脉与静脉血管穿刺置管,建立紧急的循环回路。然后将本发明的储血袋(1)临时串接于体外的血路中,利用动-静脉压力差驱使人体血在袋内自然流动,与本发明的人造血不断进行气体交换,既可迅速改善严重的低氧血症,又可避免人体血直接流经体外循环的滚动泵遭受挤压破坏,发挥体外膜氧合(ECMO)的辅助治疗作用;还可选用某一肢体或器官的动-静脉血路进行局部灌流治疗。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医疗上永久替代人体肺呼吸功能的植入式人工肺,其特征在于一个放置到体内的弹性塑料储血袋(1)之内部,充填有数十层重叠在一起的硅胶毛细管网(5);管网内不断流动着富氧人造血(9),通过其密闭的管道回路,经体外的膜式氧合器(11)反复循环。可以原位植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胸腔内,引导肺循环血液流经储血袋(1),在硅胶毛细管外的众多网眼中低阻力流动,使O2及CO2透过硅胶半透膜,与毛细管内的富氧人造血进行液膜式弥散交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储血袋(1),其特征是由外层的聚醚聚氨酯作为基膜,内衬经过明胶或肝素化处理的嵌段聚氨酯所组成的复合膜,构成一个完全密闭的塑料袋,具有良好的弹性和生物相容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料储血袋(1),其特征是由挂环(4)缝合固定于胸腔内,入口(2)及出口(3)分别与病人的肺动脉和肺静脉相连,利用人体自身心脏及“胸泵”提供的动力,推动回心血液经过储血袋(1)不断循环。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塑料储血袋(1),其特征是袋内充填数十层重叠在一起的硅胶毛细管网(5),人体血液在硅胶毛细管外的众多网眼中交错流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胶毛细管网(5),其特征是由近百根硅胶毛细管纵横交叉,平行编织成上疏下密的网状结构,网眼的大小分别制成多种规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硅胶毛细管网(5),其特征是按照网眼从大到小的顺序,将数十层同样形状的网巾重叠粘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肺循环的血液滤过器。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硅胶毛细管网(5),其特征是静脉血液通过众多的疏松网眼低阻力流动,而人造血液在硅胶毛细管内的密闭网路中反向循环,保持人体肺循环低压力、高容量的生理特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氧人造血(9),其特征是注入硅胶毛细管网(5)的所有管腔内,随着人造血的循环运输O2及CO2。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富氧人造血(9),其特征是由滚压泵(10)推动,通过其密闭的管道回路(6)~(8),在袋内的硅胶毛细管网(5)与体外的膜式氧合器(11)之间反复循环,不断进行二次气体交换。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富氧人造血(9),其特征是经贮液器(12),在高体积比的全氟碳化合物乳剂中,按需地加入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固相酶、肝素及前列腺素E1等药物,使人造血具有很高的氧含量和抗凝血性能。
全文摘要
植入式人工肺,一种用于医疗上原位植入病人的胸腔内,以永久替代人体肺呼吸功能的人工脏器。本发明主要由体内放置的弹性塑料储血袋(1)、袋内充填的硅胶毛细管网(5),以及管网内循环的富氧人造血(9)所构成。肺循环血液流经储血袋(1),在硅胶毛细管外的众多网眼中低阻力流动,O
文档编号A61M1/14GK1076867SQ9210239
公开日1993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1992年4月4日 优先权日1992年4月4日
发明者赵伟 申请人:赵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