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机挥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1409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麻醉机挥发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用于手术麻醉的麻醉机上的挥发器。
目前,国内一般医院的临床麻醉都采用手压气囊的落后供气方式进行供氧和麻醉,由于供气量与混入的麻醉剂量很难调整在最佳量,因此,麻醉师很难操作,而且,很难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气量调整,往往造成麻醉深度不够或麻醉过量,不仅严重影响手术质量,而且容易造成病者的痛苦乃至生命危险。
英国专利54242/67号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麻醉机挥发器,其工作原理是空气通入挥发器后分成两路输入,一种通过气量调节阀,另一路通过麻醉剂液槽、挥发筒及控制阀门,两路气体混合后再输出供病员呼吸麻醉所使用。它存在的不足点在于由于它的气量调节阀的开启程度的大小是完全依靠温度应变片变形量大小来控制的,因而,阀片不可能与阀口封闭的很好,容易产生启闭不可靠,即气量大小不准确的问题,最终影响到麻醉剂夹带量的多少。
另外,其控制阀门是两板式结构,是需经常相对转动并通过转动调节其相通阀孔的大小,以达到调节混合气通量大小的目的,因此,两转动接触面的磨损是很严重的,而现有的两金属接触而无法防止磨损并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的,因此,也直接影响到供气气量的准确调整。
套装在挥发器壳体内的单环形挥发筒为金属光滑狭环形,其对麻醉剂液槽所产生的虹吸作用不强,对增加药物的蒸发面积,增强混合气的深度效果不大,因为,对于较大手术来讲,需要较深度的大面积的麻醉,这时所需的麻醉药物的蒸发速率相当高,这就要求药物液面具有足够大的蒸发面积,如果单靠增大挥发器体积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不仅不经济,而且得不丧失,所以一般要利用挥发筒来扩大蒸发面积,而现有的挥发筒的吸浸虹吸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深度麻醉的需要。
此外,现有挥发器本体上没有空气过滤器,使供气的质量较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便于精确调整供气量,密封效果好,虹吸挥发作用强的麻醉机挥发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达到的,在气量调节阀应变片对应侧阀体上设置一个片状弹簧,通过片状弹簧与应变片的匹配协调来达到良好的密封和调控进气量大小的目的,套装在挥发器壳体内的挥发筒是一个中间绕盘有螺旋套,内外侧粘连有纯棉虹吸挥发筒的双环形结构,在控制阀门的两板式转动接触面上有一耐磨涂复层,在挥发器空气进口处有一空气过滤器。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显著的。
提高了气量调节阀和控制阀门的调控精度和密封效果。
双环形的纯棉织物挥发筒具有很好的虹吸挥发效果,并使挥发面积提高了一倍,既满足了大手术的麻醉需要,又保证了挥发器体积、重量的不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是由下面的实施例及其附图实现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面图。
图2是
图1中挥发筒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图2中挥发筒的经纬线分布图。
下面将结合附
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参见
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由挥发器壳体1、挥发器壳体1中的通气阀门13、挥发筒11及挥发器上部的调控阀门7构成,在挥发器壳体1下部各设置有药液加注装置2和药液观测窗14,通气阀门13是设置在位于挥发器壳体1内腔中心部位的通气阀门壳体12之中的,通气阀门13与气体直通通道9相贯通,通气阀门壳体12内腔与输出通道5及混合通道10相贯通,通气阀门13由阀体13A、阀13A一侧连接的温度应变片13B及阀板13C构成,挥发筒11套放在挥发器壳体1与阀套3之间,其下部浸渍在挥发器壳体1内腔下部的药液槽8中,调控阀门7设置在阀板4的上部并与混合通道10相导通,调控阀门7外部扣罩有阀盖6,其内装有弹簧压紧并可转动的上阀板4A,其特征在于在通气阀门13的阀板13C外侧顶靠有一片状弹簧13D,阀板13C是活动夹装在阀体13A左侧的卡槽中的,阀板13C下端连有一与温度应变片13B相顶触的顶杆13E,片状弹簧13D上部与阀体13A连接;在调控阀门7的阀板4或与其相转动接触的上阀板4A的相接触面表层涂复有耐磨的无毒塑料涂复层7A;下部浸渍在药液槽8中的挥发筒11是由中间绕盘有螺旋套11A及内外侧粘连有纯棉编织成的虹吸挥发筒11B所构成,虹吸挥发筒11B与挥发器壳体1内腔和阀套3外表面之间均有一环形挥发间隙11C;在挥发器空气入口处设置有空气过滤器15。
图1所示的片状弹簧13D的作用点是在阀板13C的外侧,而阀板13C又活动夹装在阀体13A的阀孔通道一侧,因此,温度应变片13B与片状弹簧13D的相互协调则是控制阀板13C开口大小、即控制通气量大小的关键部件,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应变片13B本身不与阀板13C直接连接,因而克服了阀板13C自身重量所带来的变形阻力,使应变片的变形精度更为准确地作用在顶杆13E上,再加上片状弹簧的硬度与应变片的硬度的相匹配,达到了较高的控制精度。
参见图2和图3,螺旋套11A两侧粘连的虹吸挥发筒11B是纯棉织物编制而成的,它的周圈的纬线直径小于经线的直径,纬线111B的作用只是把间隔分布的经线110B穿连起来,而各经线110B之间均有相隔间隙,其目的是使经线能更好地将下部的麻醉药剂虹吸上来并随之变为气态夹混于两虹吸挥发筒11B之表层,浸渍在药液槽8内的挥发筒下段是设有纬线111B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增加竖直的经线110B的虹吸效果,当混合气由两挥发筒中间的螺旋套11A盘绕通过时,其必然要经过挥发筒的绝大部分表面,当然就会将充满药物气体的两挥发筒上夹带的药物气体夹带走,这就等于大幅度增加了药物的蒸发面积和夹带效果。
无毒耐磨塑料涂复层7A的作用是提高两相对转动面的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因为,阀板4及其上的上阀板4A磨损后不仅会影响混合气气量大小的调控,即直接影响到药物浓度的高低,而且会造成混合气的外泄,因为,在该接触面上是不允许加注润滑油质的,所以,干磨擦是较严重的,不易被药剂所溶解的无毒塑料涂复层7A的设置不仅可起到润滑作用,而且也起到了良好的密封、抗磨损效果,它可设置在转动的上阀板4A外表层,也可设置在不动的阀板4的外表层。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还在于参见
图1和图3硬度在RC35~45之间的片状弹簧13D呈V形,片状弹簧13D上端与阀体13A拧连;两虹吸挥发筒11B是由纯棉的经线110B或纬线111B编制成的圆筒形,纬线细而稀疏,经线粗而间隔分布,在两虹吸挥发筒11B浸渍在药液槽8中的下段是由竖立下探的纯经线111B构成,并呈内收拔状。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还在于两虹吸挥发筒的经线直径范围在0.8~1.2毫米,纬线的直径范围在0.3~0.5毫米。
权利要求1.麻醉机挥发器,由挥发器壳体1、挥发器壳体1中的通气阀门13、挥发筒11及挥发器上部的调控阀门7构成,在挥发器壳体1下部各设置有药液加注装置2和药液观测窗14,通气阀门13是设置在位于挥发器壳体1内腔中心部位的通气阀门壳体12之中的,通气阀门13与气体直通通道9相贯通,通气阀门壳体12内腔与输出通道5及混合通道10相贯通,通气阀门13由阀体13A、阀13A一侧连接的温度应变片13B及阀板13C构成,挥发筒11套放在挥发器壳体1与阀套3之间,其下部浸渍在挥发器壳体1内腔下部的药液槽8中,调控阀门7设置在阀板4的上部并与混合通道10相导通,调控阀门7外部扣罩有阀盖6,其内装有弹簧压紧并可转动的上阀板4A,其特征在于在通气阀门13的阀板13C外侧顶靠有一片状弹簧13D,阀板13C是活动夹装在阀体13A左侧的卡槽中的,阀板13C下端连有一与温度应变片13B相顶触的顶杆13E,片状弹簧13D上部与阀体13A连接;在调控阀门7的阀板4或与其相转动接触的上阀板4A的相接触面表层涂复有耐磨的无毒塑料涂复层7A;下部浸渍在药液槽8中的挥发筒11是由中间绕盘有螺旋套11A及内外侧粘连有纯棉编织成的虹吸挥发筒11B所构成,虹吸挥发筒11B与挥发器壳体1内腔和阀套3外表面之间均有一环形挥发间隙11C;在挥发器空气入口处设置有空气过滤器15。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麻醉机挥发器,其特征在于硬度在RC35~45之间的片状弹簧13D呈V形,片状弹簧13D上端与阀体13A拧连;两虹吸挥发筒11B是由纯棉的经线110B或纬线111B编制成的圆筒形,纬线细而稀疏,经线粗而间隔分布,在两虹吸挥发筒11B浸渍在药液槽8中的下段是由竖立下探的纯经线111B构成,并呈内收拔状。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麻醉机挥发器,其特征在于两虹吸挥发筒的经线直径范围在0.8~1.2毫米,纬线的直径范围在0.3~0.5毫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麻醉挥发器,它是麻醉机上的关键部件,其特点是在气量调节阀应变片对应侧阀体上设置一个片状弹簧,通过片状弹簧与应变片的匹配协调来达到良好的密封和调控进气量大小的目的,套装在挥发器壳体内的挥发筒是一个中间绕盘有螺旋套,内外侧粘连有纯棉虹吸挥发筒的双环形结构,在控制阀门的两板式转动接触面上有一耐磨涂覆层,在挥发器空气进口处有一空气过滤器。
文档编号A61M16/18GK2114470SQ9220069
公开日1992年9月2日 申请日期1992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1992年1月16日
发明者张明勋 申请人: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昱国仪器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