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中风后肢体偏瘫的下固定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3471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止中风后肢体偏瘫的下固定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尤其是一种防止中风后肢体偏瘫的下固定具。
中风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患病后大多数病人出现偏瘫、手脚运动障碍。其中运动障碍发生最早的是偏瘫肌肉驰缓,肌张力降低,在稳定关节方面,同肌和拮抗肌的共同收缩无力,重者肌力消失、没有产生功能的活动可能。抗重力移动的能力极小或消失,若把肢体放于可下垂的位置上并释放术者手,肢体立刻下垂。当肢体有中到重度驰缓而无反射达4-5日时,往往不能恢复正常功能。这就产生了临床常见的致残后遗症,足下垂内翻和腕下垂。而中风发病1-3周后,病人偏瘫肢体常出现痉挛状态,若痉挛严重而持续时间较长,则功能恢复可能性极小。即出现临床常见症状前臂屈曲、手指屈曲内收;下肢外旋、髋、膝、踝伸展伴有跖曲和内翻。其致残率可高达71.3%左右。当今在我国脑中风之所以致残率很高,这与我国对该病的早期预防的研究开展较晚,相当多的病人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康复护理有关、而且致残后的治疗护理是非常耗费人力、财力和时间,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了极大负担。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防治效果好的肢体偏瘫下固定具。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利用肢体固定夹具,将病人的肢体固定于生理状态,防止肢体在中风初期肌肉驰缓、肌张力降低及肌肉痉挛而产生肢体畸型,该固定具具体结构为与底座垂直的足底板,其上端部设置固定带,其下端部的两端各设置一块踝固定板。该结构形成下肢体固定具。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病人中风后当天内,使用该固定具,防偏瘫率可达80~90%,不仅为病人解决因偏瘫而带来的生活不便,而且,大大减轻了家庭及社会的护理负担。
以下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下肢固定具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1足底板、2足固定带、3踝固定板、4软垫、5底座。
结合上述
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中风病人平躺后,将患足放置于足底板1上,并用足固定带2将其前后固定。同时位于底座5上的足根通过踝固定板3将其左右固定。
固定于中风病人的上述固定具,在肌张力达Ⅳ级以上时取下。此时病人不会因中风而出现的偏瘫现象。
权利要求1.一种防止中风后肢体偏瘫的下固定具,其特征在于与底座5垂直的足底板1,其上端部设置固定带2,其下端部的两端各设置一块踝固定板3。
专利摘要一种防止中风后肢体偏瘫的下固定具,解决了目前中风病人发病初期,由于肌肉弛缓、肌力下降所遗留下的偏瘫畸型。其主要技术特征与底座垂直的足底板,其上端部设置固定带,其下端部的两端各设置一块踝固定板,利用该固定具,让病人的四肢体呈生理放置状态,可防止中风后的偏瘫现象。它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防治效果好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F5/01GK2147843SQ9222945
公开日1993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1992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1992年7月30日
发明者刘秀英 申请人: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