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离子电磁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8093阅读:8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负离子电磁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庭用具和餐桌用具。
目前,市场上的专利产品强力磁化杯(专利号89214995.7)是由杯胆外侧永久磁体在液体中产生强磁场,使液体磁化,形成离子活性液体,人体吸收磁化水后,对生理有一定的调节功能。然而,生物医学物理研究证明,生命活动不但与磁场有密切关系,而且它与电场和负离子更为密切,人体细胞微电池充放电过程,必须借助负离子的不断补充,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日本《静电手册》第543页有关离子的卫生学方面的应用研究提出,负离子的效果是镇静的,具有镇痛、催眠、镇咳、止汗、增进食欲、降低血压、爽快感、防止疲劳等作用,正离子的效果恰与此相反;国内《物理》(86年8期)实验证明电场处理的极化水对生物有益的作用非常显著。强力磁化杯既不能使液体极化,又不能产生净余的负离子活性液体;离子水杯(专利号91210762.6)通过换极装置将其接于直流电路中,提供OH-、Zn2+、Fe2+、Cu2+等离子的饮用水,也不能使液体极化和磁化,产生富余的负离子活性水。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解决强力磁化杯和离子水杯上述不完善的问题,特提供一种更有利于人体生理需要和保健的负离子电磁杯,实现人体借助喝液体时,吸收具有极化和磁化等特性的、多功能的负离子活性液体。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强力磁化杯胆外侧及底部分别安装正、负电极,正、负电极分别用绝缘导线与电源正负极端连接,在两电极间液体中产生非均匀电场,或者杯胆外侧及底部分别安装驻极体,在驻极体间液体中产生非均匀电场;液体在非均匀电场和强磁场作用下,发生极化和磁化现象,游动离子重新分布,使得液体上部存在净余负离子,形成具有极化、磁化等特性的、多功能的负离子活性液体。
杯中杯胆外侧及底部安装的正、负电极,正电极安装在垂直于磁场方向的位置上,其内表紧贴在杯胆侧面,其外表由绝缘材料复盖密封,负电极呈针状或面状,针状电极穿透杯胆底中部,其周围用绝缘材料绝缘,面状电极内表紧贴在杯胆底面,其外表由绝缘材料复盖密封。
杯中的电源可以是静电起电装置或直流电源升压装置,由绝缘体固定在杯胆底部空间,杯底外壳中部装置一个按钮开关,靠杯体重力作用控制,也可以在杯的手柄部位装配一个手动按钮开关控制。由按钮开关控制电源对正负电极的充电量。
杯中静电起电装置可以是压电体起电装置,即气体点火装置;压电体起电装置的导体外壳作为电源的正极端,用绝缘导线与杯胆外侧正电极连接,绝缘固定导体板作为电源的负极端,用绝缘导线与杯胆底部负电极连接;通过按钮对压电体施加压力或恢复原状,从而使压电体在两极面产生正负电荷或消除正负电荷;压电体负极面与可动负极导体板接触受压时,可动导体板与绝缘固定导体板连接,电源负极端与杯胆负电极接通,压电体负极面与可动负极导体板分离恢复时,可动导体板与绝缘固定导体板分离断开,而与导体壳底部(正极端)接触;通过提放杯体对按钮和恢复弹簧作用,对正电极和负电极不断充电,其电荷量由按钮的按压次数决定,而不会受到按钮恢复的影响,这样,在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液体中产生非均匀电场。
杯中驻极体正极面紧贴在杯胆外侧面,分别位于永久磁体间隙处,负极面紧贴在杯胆底外面;杯胆外侧面和底面的驻极体外表分别用导体壳复盖密封,并用导线连接,这样起到静电屏蔽和保护驻极体的作用;在杯胆外侧面和底面的驻极体之间,存在着非均匀静电场。
通过电源对杯胆外侧正电极和杯底负电极充电,两电极间产生非均匀电场,或者通过杯胆上部和底部驻极体之间存在着永久静电场,杯中的液体在非均匀电场中发生极化,液体中的游动正负离子各自沿电场力方向漂移,其结果是正离子受强电场力作用,约束在杯胆底附近,负离子受较弱电场力和强磁场力共同作用,约束在液体的上部。如果电源是压电体起电机通过按钮反复作用,两电极上的电荷量不断增加,两电极间的非均匀电场越强,液体电极化程度加大,约束在液体上部净余负离子数增多;尤其杯胆底处的针状电极在液体中发生尖端放电,附近的正离子被中和,使得液体存在更多的净余负离子,针状电极附近的液体会发生强烈的极化,这样,负离子电磁杯靠杯体重力作用在杯底按钮上或手动按压按钮,随时地获得具有极化和磁化等特性的、多功能的负离子活性液体,并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经久耐用,保健效果佳。



图1是本实用新型,负离子电磁杯的原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负离子电磁杯的优先选用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负离子电磁杯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中的杯胆1侧面,在永久磁体2之间分别安放了正电极3、4,正电极3、4用绝缘导线连接,杯胆1底部安放负电极5,正电极3用绝缘导线6与电源ε正极端7连接,负电极5用绝缘导线8与电源ε负极端9连接,于是,正电极3、4与负电极5在杯胆1液体中产生非均匀电场10(平均电场强度为100~300kV/m),非均匀电场10随着液体极化和离子重新分布而减弱。
附图2中的正电极11、12紧贴在杯胆13侧永久磁体14之间的侧面上,正电极11、12用绝缘导线连接,正电极11再用绝缘导线15与压电体静电起电装置导体壳(正极端)16连接,杯胆13底部针状负电极17由绝缘导线18与绝缘固定导体板(负极端)19连接;杯底壳按钮20受压时,通过轴杆21和可动负极导体板22对压电体23施加压力,压电体23两表面产生等量异号电荷,可动导体板24与固定导体板19接触,正电极11、12充有正电荷,针状负电极17充有负电荷,正电极11、12与负电极17之间产生非均匀电场,底部电场很强,上部电场较弱,液体正离子向下漂移,并与针状负电极17放出的负电荷中和,负离子向上漂移,并进入永久磁体14强磁场中;尤其在针状负电极17附近的瞬时场强很大,该处的离子与液体分子发生碰撞,使之电离,增加了液体中的离子数,同时,该处的液体也发生强烈的极化。当提取杯体时,按钮20受弹簧25恢复作用,压电体23恢复原状,其负极面与可动负极导体板22分离,可动导体板24与固定导体板19分离,并与导体壳16接触,可动负极导体板22所感应的正电荷恰好与导体壳16所感应的负电荷中和,正电极11、12上的正电荷和针状负电极17负电荷不受影响。当反复提放杯体时,正电极11、12上的正电荷和针状负电极17负电荷不断增加,使得液体反复极化,液体上部的负离子数不断增加。
附图3中驻极体26、27分别安放在永久磁体28之间,驻极体26、27正电极面紧贴在杯胆29外侧面,驻极体30负电极面紧贴在杯胆29外底面或正极面紧贴在杯胆内底面,屏蔽密封保护导体壳31、32和33分别用导线34、35连接一起。这样,液体在驻极体26、27和30所产生的非均匀电场和永久磁体28的强磁场共同作用下,液体发生极化和磁化,使之上部有净余负离子。
权利要求1.一种负离子电磁杯,由杯胆外侧永久磁体在液体中产生强磁场,使液体磁化,形成离子活性液体,其特征在于在杯胆[1]外侧及底部分别安装正电极[3、4]和负电极[5],正电极[3、4]和负电极[5]分别用绝缘导线[6、8]与电源ε正负极端[7、9]连接,或者杯胆[29]外侧永久磁体[28]间及底部分别安装驻极体[26、27]和[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离子电磁杯,其特征在于杯胆[1]外侧正电极[3、4]安装在垂直于磁场[2]方向的位置上,内表紧贴在杯胆[1]外侧,外表由绝缘材料复盖,负电极[5]呈针状或面状,针状电极[5]穿透杯胆[1]底部,面状电极[5]内表紧贴在杯胆[1]底面,针状电极[5]周围或面状电极[5]外表由绝缘材料复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离子电磁杯,其特征在于杯中驻极体[26、27]的正极面紧贴在永久磁体[28]之间杯胆[29]外侧面,驻极体[30]负极面紧贴在杯胆[29]底面,驻极体[26、27]和[30]外表分别用导体壳[31、32]和[33]复盖密封,并用导线[34]和[35]连接在一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负离子电磁杯属家庭用品。根据生物医学物理研究证明,人体生理不但与磁现象有密切关系,而且与电现象更为密切。目前磁化杯仅为人体提供磁化液体,对人体生理调节和保健功能有限。本实用新型负离子电磁杯就是解决磁化杯这一问题而设计的。在磁化杯胆侧和底部加入正负电极,由特种电源对两电极充电,在两电极间产生非均匀电场,液体发生电极化和磁化,游动离子重新分布,随时地获得具有极化和磁化等特性的、多功能的负离子活性液体。
文档编号A61N2/00GK2166716SQ9323352
公开日1994年6月1日 申请日期1993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1993年3月22日
发明者马松庭 申请人:马松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